中国的历史沿革和教育灌输,让很多人从小就被挑断了宗教信仰的“手筋脚筋”,也让这个国家变成了一片信仰普遍缺失的土地。相较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称为信仰的东西,似乎更“务实”和“利己”一些。迷信数字暗示的吉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附加在数字上,就可以视为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信仰。
西方国家也有一些与数字相关的禁忌,但中国人对数字的附会穿凿,更丰富也更接近迷信的程度。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每个数字都被赋予了或吉或凶的属性——这有一点类似于黄历,不同数字的组合也惯于通过谐音或会意来诠释。很多人宁愿花高价购买多含6和8的手机号、车牌号,尽量避免与“死”谐音的数字4,就是最佳例证;将“518”诠释为“我要发”,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迷信。
将重大事项安排在谐音讨彩的日子,更是常见的数字迷信。2013年1月4日,因为“201314”谐音是“爱你一生一世”,成了许多中国年轻人扎堆登记结婚的首选日子。媒体报道称,当天全国各地普遍出现“春运式结婚”热潮,很多城市都创造了单日婚姻登记新纪录,甚至有不少人提前到民政局通宵排队。
两个人的爱情和婚姻,会因为一个“201314”而更加牢固吗?答案不言而喻。事实上,婚姻需要冲动更需要慎重,尤其那些原本还未考虑成熟的年轻人,急匆匆地赶在所谓的“万年真爱日”结婚,保不齐几年后又会制造一波“离婚潮”;同时,非理性的扎堆登记结婚潮,无疑会导致社会管理成本的浪费。这种“死理性派”风格的分析,虽不够罗曼蒂克,却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从“201314”也可以看出,中国年轻一代对数字的偏好与禁忌,已经与传统的数字迷信有了区别。“老黄历”在这一代人心中的权威已非常单薄。如今年轻人的数字迷信,不再以吉凶判断为主,转而更多地关照个人情感,也更多地带有了些许娱乐和搞怪的色彩。他们对特殊日期的解读,要么“爱”字当头,要么“情”字领衔。比如,谐音“我爱你”的5月20日就被称为“网络情人节”,而11月11日则被形象地称为“光棍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