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供暖若成“必需品”该怎么办?
不少南方市民认为,温暖过冬已经成了强烈的民生需求,政府应该考虑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在供暖问题上有所作为。
陈宪建议,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可由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统一决策,在供暖问题上设计一个温度系数,以北方最冷地区参考值为1,没有那么冷的地区相应换算为0.6、0.8等,然后按照不同分级标准补贴地方财政,或是居民手中。
“归根结底,在供暖问题上,应当充分尊重民众民意,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按需提供。”国际能源系统集团分析师胡利晓说,“在进行摸底调查,可行性认证和推行之后,要本着节能高效的原则,不能再走传统高耗低效老路。”
资源紧缺是绕不过的“坎”,我国与热力有关的煤气资源南方相对较为贫乏;环保是未来的方向,有报告警示,我国北方城市采暖能耗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
胡利晓认为,各地情况不同,集中供暖只适用于南方个别区域,不宜照搬北方。鉴于南方城市对供暖的需求差异非常大,且多数省份冬季低温时间短,可采取少安装散热片、缩短供热时间并加装控温设置等办法。
例如,“分户计量”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国内的天津、青岛等地都有过尝试,与传统的集中采暖相比,这种方式可节省15%的费用和20%的能耗。也可有效避免“热了开窗户,冷了就投诉”“用多少热能都交一样的钱”的纠结。
专家指出,南方供暖不能再走烧煤的老路,而是要兼顾既节能又环保。
在南方一些城市,以地源热泵、空气能为代表的新兴供暖技术开始应用。无锡市“朗诗未来街区”就采用了地源热泵进行集中供暖,室内常年保持23到25摄氏度的气温。
“绿色供热,环保建筑未来也是一个趋势。要切实提高建筑的‘保暖质量’。建设‘保温建筑’‘保温小区’可能前期投入比较大,但这才是南方取暖的长远之道。”胡利晓说。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