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为共和国铸造一流战机
舰载机对于我们来说,是前无古人的工程。短距起飞、拦阻、机翼折叠……一个个技术难题等待着罗阳和同事去攻克。歼-15是大国崛起的利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们正在从事的重点型号,背后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歼-15动员大会上,一向鲜有豪言壮语的罗阳异常激动。
研制过程中,军方根据形势需要,提出了舰载机要打造“精品工程”,要求沈飞交付的样机外观质量100%达标、故障率比科研机大幅下降。“对沈飞来说,这意味着成本大大提高、研制周期大为延长。”海军驻沈阳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总代表陈青说,“对重担在肩的罗阳,这无疑又增加了一份压力。”
“精品”二字提出后,一些涉及的企业、员工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精品提的过早、要求过高,“有些问题可以在改进型时再完善,研制时期没必要,确保完成任务就行”。
面对争议,罗阳告诫大家,军工企业首先要考虑国家利益、军队利益。打造第一代舰载机的精品工程,对舰载机早日形成战斗力、提升作战能力意义不同凡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超出想象的难。要知道,一架战机有数万个零件,40多个系统。
研制中,每当飞机出现质量问题时,罗阳总是习惯于“眼睛向内,查找自己问题,从不推诿责任”。
在有的人看来,罗阳对质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在舰载机生产过程中,加工某部件的工装型架焊接后忽然开裂,差点砸着飞机油箱。在排除完这个开裂的工装故障后,罗阳要求普查该车间所有工艺装备,真正做到“质量问题归零”。
顿时一片哗然。停工普查工装,这势必要影响本就紧张的工期,谈何容易?
在紧张的生产周期中,沈飞整个军机车间生产全部停工,用20多天对150多箱、1万多项工装彻底普查,彻底排除了隐患。
正是以这种精益求精、敢于担当的精神,把首批舰载机做成了精品,其中有的还创造了月飞行架次的科研纪录,甚至超过了装备部队的飞行纪录。
航空发动机,号称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直到2002年,经过不懈奋斗,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才通过国家定型鉴定。但要配装飞机,却还存在很多困难。先是飞机自身需要进行改装,其次是相关设计制造需要大量经费,最重要的是使用首台国产发动机存在一定风险。
关键时刻,罗阳顶住各方压力,坚决支持飞机配装国产发动机,“我们必须支持国产航空发动机。越是困难,越要将自己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搞上去。只有发动机搞上去,中国航空工业才能真正强大”。最终,历经重重困难和考验,在罗阳的全力推动下,国产发动机“昆仑”、“太行”先后配装战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历史。
“国产发动机技术在不断成熟过程中,还有一段可靠性不断提升的过程。飞机配装国产发动机承担一定风险,弄不好会拖飞机的后腿。”中航工业发动机总经理庞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站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没有自主创新的谋略和胆识,很难做出这样的抉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