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继承了创新超越的优秀科学研究传统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而科技研究传统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方法路径。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于敏、朱光亚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科技实情,涵养数千年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依托科技重大项目的跨学科协同攻关和综合集成,注重整体、集思广益、把握主要矛盾,主动融会贯通和推陈出新,形成了中西贯通、综合集成、辩证思维的研究范式;而政治领导、行政指挥、技术负责相统一的技术民主制,“倒排任务、顺排措施”的研究路径,注重科技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等做法,也在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了较好贯彻,进一步强化了集体攻关的科研模式,从而形成了中西贯通、综合集成、技术民主相统一的优秀科技研究传统,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罗阳深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专才、科技帅才和型号研制现场组织协同攻关的领军人才,罗阳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贴近国家需求,紧密跟踪世界航空技术最新动态,创造性提出“用外场数据支撑可靠性评估”,以计算机仿真方法解决研制问题,为歼-8系列、歼-11系列飞机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带领团队突破了国产大飞机垂尾、吊挂等关键技术,奠定了国产大飞机研制的坚实基础。而歼—15舰载机的成功着舰复飞,充分验证了我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这既是罗阳继承和发扬创新超越的优秀科学研究传统的结果,也是我国航空和海洋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创新积累、集智攻关的结果,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科技支撑。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罗阳同志的生动事迹、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必将化作坚不可摧的海天长城,激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继承和弘扬实干兴邦的新中国优秀科技传统,胸怀家国梦,做好份内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正能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作者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