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为第一大奢侈集团、拥有LV、Celine、Fendi、MarcJacobs、Dior等品牌的LVMH集团,其在大陆地区电商策略还是处于观望之中,其部分海外地区已开设在线销售平台,而集团旗下中端化妆品牌贝玲妃(Benefit)曾入驻天猫试水,但随后已经撤出,旗下品牌均未有任何的授权计划。而第二大奢侈集团、拥有江诗丹顿(VacheronConstantin)、卡地亚(Cartier)、万宝龙(Montblanc)等品牌的历峰集团,目前在大陆地区也未直接为品牌开设网销平台,但对电商持积极肯定态度。2011年收购英国著名奢侈品网站Net-a-porter布局电商,而Net-a-porter于2012年3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旗下品牌同样没有授权的计划。
更有奢侈品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消费者熟悉的奢侈品牌中,PPR集团的Gucci已经明确表示将不参与电商授权,而Armani、Marni、Bally等品牌则选择通过官方网站在华开通在线商店的方式进入大陆电商市场,其网站上有中文的产品说明页面及包含税收的中文标价,也提供直接寄送商品至大陆地区的服务。另外Burberry等则由品牌自己主导建立。
调查
货源到底来自哪儿?
既然不是通过正规品牌授权,那摆在奢侈品电商货架上数以万计的各种奢侈品来自何方呢?对此记者进行了专门的采访调查。
渠道一:海外渠道
由于产品型号差异、售后自理,可能被认定为“假货”
“国内奢侈品电商的进货渠道一般有三种,而最常见的就是国外买手批量购买,然后通过报关的手续进口到国内再进行销售,奢侈品电商就赚取买卖之间的差价获利。”就职于国内某奢侈品电商的莫小姐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主要的奢侈品电商其货源90%以上都采取了这种渠道。作为唯品会的创始人,沈亚和洪晓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当年他俩去欧洲采货,下的都是百万级别的订单,有的品牌代理商还以为这二位是去扫货的,直感叹“中国人真有钱”。而在华南电商圈内也流传着一个段子,指某奢侈品电商创始人的夫人,就长期“盘踞”在国外的奥特莱斯等的特价场,成为半职业买手。
“国外的奢侈品牌一般会通过奥特莱斯等的渠道,将过季的款式和商品进行低价的销售,其折扣可以达到2-3折甚至更低,奢侈品电商们获取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通过海外渠道进货,虽然将奢侈品做成了‘白菜价’,同时要面对进货时间较长、质量与售后服务难以保证的局面。”莫小姐特别指出,通过海外渠道进货虽然产品的真伪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但是在售后服务方面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并非通过国内代理销售的产品,国内的代理商大多数并不会对产品提供应有的服务,而对于奢侈品而言,价格中所体现的价值很大程度就是出自于售后服务的层面的。”
有电商业界人士则表示,虽然是通过国外正规渠道购买到的产品,但是由于存在于国内的产品型号的细节方面的差异,甚至由于渠道的不同,也有可能在一些鉴定的过程中被认定为“假货”,“到底是真‘假’还是假‘假’,则要看消费者怎么去判断了。”
本报记者从各大奢侈品电商了解到,目前通过海外渠道进货的奢侈品其销售和售后主要都是奢侈品电商自己负责,例如大多数的名牌手表,在奢侈品电商中都明文要求其维修售后需要直接寄回电商,而并非到相应品牌的售后,这也导致了众多的消费者纷争的产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