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帮扶裕华村发展养殖业,实现整村脱贫
统景镇裕华村与统景场相距只有4公里,3年前却属于市级贫困村。
2009年,村里落实整村脱贫计划,要求抓项目搞产业,养鸡养兔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村干部李承广却唱起了“反调”,拒绝搞养殖业。原来,李承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养鸡养兔,还到成都专门接受过养殖技术培训,但最后兔和鸡都没养殖成功,还亏了不少钱。其实,在裕华村,像李承广这样被养殖“闪了腰”的大有人在,大家提起养鸡养兔就摇头。
“‘鲁一刀’给我们当技术顾问。”关键时候,“鲁一刀”被推了出来。
这之后,办培训班,进养殖场看病,鲁必均成了裕华村的常客。村支书刘兴东说,现在村里养殖大户200多家,年出栏兔20万只,鸡10万只,养殖收入占了村民总收入的60%以上。李承广也再次当上了养殖大户,还当选为黄竹养殖专业合作社书记。
去年,裕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整村实现脱贫。刘兴东说,“鲁一刀”的技术支持帮裕华村劈掉了穷根子。
其实,裕华村只是鲁必均对口帮扶的一个村。过去10年,他都忙着在渝北的乡村为养殖户送技术,推荐新品种,为渝北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食品安全,防控疫情从不退缩
有人说,“鲁一刀”刀刀见真情,然而也有人“反感”他,觉得这个一官半职都没有的人“刀口”太快,搞起疫情防控来不近人情。
2008年,一个乡镇的养猪场出现疫情,鲁必均赶赴现场解剖确诊后,通知养猪场的400头生猪必须全部扑杀。
“不麻烦你们了,我自己立即处理掉。”这样的话,鲁必均见得多了,让他们自己处理就有可能悄悄卖出去,流向餐桌。
鲁必均拒绝了猪老板的请求,坚持亲自处理病猪。这个老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专门为鲁必均和他的同事准备了红包,希望网开一面,不要上报疫情扑杀生猪,让他们自己解决。
“你损失的是钱,这肉卖出去危及的是千家万户的生命和健康!”“鲁一刀”丝毫不松口。
陈霞说,疫情防控工作要面对金钱的诱惑,有时还遭遇蛮横的纠缠,更多时候还要面对病菌的威胁,“但鲁必均从未退缩过。”
去年,有一个乡镇的养鸡场发病,死了1000多只鸡,老板没有上报,“鲁一刀”与同事闻讯赶到了现场。
老板绝望了,任凭死鸡摆放在鸡舍里,尸体已发出腐烂的气味。鲁必均没有犹豫,一头钻进鸡舍装满一大包死鸡出来现场解剖。
从头部、气管、胸腔、食道到心肝肺和肠,“鲁一刀”接连解剖了七八只死鸡。同事都说够了,他却坚持多解剖几只,称这样诊断更准确。
“个人危险增多了,但老百姓的餐桌更安全了。”“鲁一刀”向记者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