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543 彭 衛 |
![]() |
544 董文英 |
![]() |
545 董佔花 |
![]() |
546 韓 峰 |
![]() |
547 程 敏 |
![]() |
548 富 麗 |
![]() |
549 雷明春 |
![]() |
550 蔡小彬 |
![]() |
551 裴樹清 |
![]() |
552 廖 紅 |
![]() |
553 潘 越 |
![]() |
554 霍書葉 |
(上接第二十七版)
543 彭 衛
彭衛,男,漢族,1976年3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奉賢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三級主辦。
彭衛退役不褪色,始終保持革命軍人的優良品質,十年如一日照顧患病家人,關愛親屬成長,向需要幫助的老人施以援手,用自己的言行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動人贊歌。
彭衛的父母家住湖北,年事已高,父親患有心臟病,母親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彭衛曾多次提議把老人接到身邊照顧,但父母早已習慣家鄉生活,不願前往。見無法改變父母的念頭,彭衛隻好對父母家中的設施進行了改造,在衛生間和洗浴間安裝扶手和報警鈴,每天定時與他們視頻通話。在父母不便時,他便找當地的朋友幫助配藥﹔小長假,彭衛總會第一時間回家陪伴父母。彭衛一家與岳父母同住,岳母患有痛風,犯病時疼痛無比,隻能臥床休養。他每天都早起給岳母洗臉梳頭、准備早餐、洗衣打掃衛生﹔下班回家后,幫岳母泡腳、按摩﹔周末還會推著岳母到外面透氣散心。
2018年,彭衛的哥哥突發心梗去世,彭衛主動擔負起侄女的學費和生活費,直至其完成大學學業。彭衛的姐姐因車禍致殘后,彭衛將正值青春期的外甥接到身邊,用自己當兵的經歷言傳身教。外甥從職高一步步完成本科學業,如今已是武漢紡織大學的在讀研究生。
彭衛牽頭創辦老“彭”友工作室,聚焦老年群體的特殊需求,積極推行適老服務,從櫃台上放置的一副老花鏡,到一站式的幫辦服務,給老年人以溫暖。工作室成立以來,彭衛已為近百名老人提供涉稅服務,解決問題百余件,為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彭衛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其家庭被評為上海市“海上最美家庭”。
544 董文英
董文英,女,漢族,1968年9月生,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城關鎮西關街社區協管員、村警。
父親早逝、母親患病、哥哥精神失常、丈夫失明,面對接踵而至的生活磨難,董文英沒有怨天尤人,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孝老、養兄、護夫的重任。
1986年,董文英的父親剛退休,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全家失去了生計來源。成績優異的董文英主動放棄學業,和姐姐到湟源縣城學習理發謀生。除了做工掙錢,董文英還要照顧久病的母親。失去視力的母親因膀胱炎的折磨,每隔20多分鐘就要如廁一次,這讓守候在旁的董文英幾乎整夜無眠。
因為一場意外,原本教學優秀、深得學生喜愛的二哥罹患精神分裂症。董文英把二哥接回家,承擔起照顧二哥的責任,一干就是26年。為了幫助二哥康復,董文英到處求醫問藥。然而事與願違,二哥的病情非但沒有緩解,還發展到癱瘓在床的地步。面對因病痛折磨而脾氣古怪的二哥,董文英悉心照料,每天按時為他洗臉、刷牙、喂飯,定時翻身、擦洗、剃頭。臥床10多年,二哥從未得過褥瘡,董文英付出的艱辛難以言表。
經介紹與董文英相親的人,得知她家的情況后都退縮了。2009年,時年41歲的董文英與米庭生相識。“我帶著兩個病人,很多人都被嚇退了,隻有他體諒我。”董文英說。婚后,兩人甜蜜恩愛,兩年后,可愛聰慧的女兒降生了。看著善良的丈夫和可愛的女兒,董文英覺得生活開始豐富多彩起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董文英的丈夫查出患上了腦瘤。在花去16萬元治療費后,丈夫的命保住了,雙眼卻失明了,還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糖尿病。但善良的董文英不離不棄,生活上全心照顧,思想上耐心開導,讓丈夫重新樹立了信心。社區工作人員通過走訪,了解到董文英家的困難,把她招進社區做協管員和村警,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談起未來,董文英很樂觀,她希望丈夫的身體好起來,自己多掙一點錢,早日還完債務,讓生活越來越好。
董文英入選“青海好人”。
545 董佔花
董佔花,女,漢族,1960年4月生,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大倉蓋鎮羊房堡村村民。
董佔花10多年悉心照料遭遇車禍成了植物人的兒子,把年老體弱失去自理能力的公公接到家裡細心照顧,不離不棄陪在因腦梗癱瘓的丈夫身邊。她用柔弱的肩膀為整個家庭撐起一片天,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2007年9月,董佔花20歲的小兒子遭遇嚴重車禍成了植物人。兒子住院期間,董佔花每天陪他說話,給他按摩。怕兒子起褥瘡,她經常給兒子擦洗身子,兒子插著胃管,董佔花就用注射器給他喂水、喂流食。兒子出院回家后,董佔花一天要給兒子喂4頓飯、3次水,隔2小時翻身一次,換洗八九塊尿墊,早晚各擦洗一次身子,隔幾個小時按摩一次……兒子體重180斤,每做一次翻身或者換一次被褥,董佔花都累得夠嗆。本就有高血壓的她累倒了,但她卻說:“孩子需要我,我不能倒下!”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兒子左手能動了,眼睛也睜開了。
2010年,董佔花婆婆去世,她又承擔起照顧年邁公公的重擔。公公腿腳不便,大多數時間臥床。董佔花每天給老人端水端飯,攙扶老人大小便,事無巨細精心照料。街坊四鄰都說她公公有福氣,攤上這麼個好兒媳。董佔花卻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老的那一天,將心比心,孝敬老人是應該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董佔花和丈夫省吃儉用,眼看就要還清外債了,但災難又一次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2017年1月,董佔花的丈夫因糖尿病並發症引發重度腦梗。回想當時,董佔花感覺心在滴血。大年二十九,丈夫病情突然惡化,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經過治療,雖然熬過了危險期,有了意識,但身子左側偏癱,也成了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從此,董佔花一邊照顧小兒子,一邊伺候丈夫,一天從早忙到晚,沒有歇息的時候。但董佔花卻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度過了常人難以度過的歲月,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
董佔花榮獲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46 韓 峰
韓峰,男,漢族,1986年3月生,中共黨員,海軍某部軍士。
韓峰以小我詮釋大愛,引領起孝老愛親的道德風尚。在軍營,他醫者仁心,是官兵健康的“守護者”﹔在家鄉,他親仁善鄰、守望相助,是鄉親們眼裡的“貼心人”﹔在駐地,他助人為樂、扶老攜幼,是人人拍手稱贊的“好戰士”。
2008年,韓峰請假到駐地辦事,途中偶遇一位因病倒地昏迷且無錢就醫的老人,他背起老人直奔醫院,用身上所有的錢墊付醫藥費,把老人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此后,他還經常看望照顧老人,多次帶他就醫治病。2010年,在協調老人入住敬老院時,又與123位孤寡老人結下緣分,陪他們聊天、看病,為老人理發、過生日成了他業余時間的“必修課”,韓峰的手機號成為敬老院的“兵兒子服務熱線”。2012年、2022年,敬老院先后將兩封由123名和153名老人聯名的感謝信送到韓峰所在部隊。
在韓峰的愛心帶動下,所在單位成立“雷鋒小分隊”,走進社區開展健康義診、義務勞動,幫助軍屬解決家電維修、小孩接送等現實難題。他受聘為駐地博世學校校外輔導員,為學生們宣講國防知識。他拿出積蓄長期資助當地困難小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
作為一名衛勤戰士,韓峰始終堅持為一線服務、為戰斗力服務。他認真研學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先后考取臨床檢驗、衛生檢驗技師資格証和戰場救護高級技師資格証,還取得了按摩師、護理資格証等,熟練掌握特診、按摩、針灸、理療等衛勤技術,成為官兵信任、遠近聞名的康復專家。他還先后幫帶培養出10余名康復理療骨干,服務官兵500余人次。
547 程 敏
程敏,女,漢族,1984年9月生,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程敏是家中唯一的頂梁柱,無怨無悔照顧患有白血病的小叔子、癱瘓在床的奶奶,悉心陪護病重的丈夫,精心照料公婆,含辛茹苦撫養孩子。她用最無私的真情,照亮殘障兒童的成長之路,細心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2007年,程敏男友陳亞東的弟弟突患白血病,為此家中欠下20多萬元債務,此時親人勸她離開男友,男友也不想拖累她,主動提出分手。面對殘酷的現實,善良朴實的程敏選擇為愛堅守,與男友結婚。作為剛過門的新媳婦,面對家中病重的小叔子、癱瘓在床年近八旬的奶奶,她主動擔起家庭重任。每天精心照料奶奶,端茶喂飯、日常陪護,直到奶奶去世。為給小叔子治病,她毅然賣掉婚房,四處籌錢給小叔子做骨髓移植。由於一直沒找到合適的配型,小叔子因醫治無效離開人世,臨終前小叔子一直親切地叫程敏姐姐。
2010年10月,程敏的丈夫被確診為結腸惡性腫瘤,此時家裡已是債台高筑。在經歷一次大手術和6次化療后,丈夫得以康復。2021年,丈夫又被診斷為結腸癌晚期,面對昂貴的治療費用,瀕臨絕望的丈夫想要放棄治療,可她毅然堅持,勸說丈夫配合治療。丈夫一年時間裡住院24次,她日夜陪護左右精心照料。2022年6月,程敏的丈夫病逝,留下一雙不滿5歲的兒女和年近七旬的公婆。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她忍住悲痛,扛起生活重擔,用孝心撫慰公婆內心的創傷。婆婆住院,她在病床前日夜守護、悉心照料。公公意外摔倒導致顱內出血住院,她精心護理,直到公公康復出院。
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程敏扎根特教10年,關心呵護每一位殘障兒童,手把手教他們發音、穿衣、上廁所、系鞋帶、扣扣子等基本生活技能,教授知識和才藝,開展心理疏導,是16名特殊孩子心中的“好媽媽”。在她的指導下,聽障兒童創作的繪畫作品入選2022年全國殘疾青少年冬奧、冬殘奧主題繪畫作品展。2023年,程敏的特教課走出特教學校,通過送教下鄉方式,為80多名重度殘疾兒童送去溫暖和希望。
程敏榮登“中國好人榜”。
548 富 麗
富麗,女,漢族,1971年7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區桃東街道同仁社區居民。
30多年來,富麗照顧5位老人,陪伴腦梗丈夫,撫育兒子成人,她勤儉持家、無微不至,用愛與堅守凝聚著整個家庭﹔她熱心助人、熱愛公益,用真情服務需要幫助的人。
1993年,富麗和丈夫結婚后,住在桃山區同仁社區。小區裡同住著富麗的父母、公婆和丈夫的奶奶。2015年,富麗的婆婆得了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換洗擦身、康復治療,富麗一直陪護左右。婆婆一病7年,她無微不至地照顧了7年。婆婆去世后,她的手機裡一直保存著一張和婆婆頭靠著頭的照片,每每想起婆婆,她都會拿出來翻看。富麗的父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母親不離左右地照顧,富麗時常幫著買菜打掃,陪父親聊天,替母親分擔家務。丈夫的奶奶獨居多年,一日三餐、大小事情也都需要富麗張羅。
2018年,富麗的丈夫突發腦梗,雖治療及時,但留下了后遺症,她在照顧5位老人的同時,還要照顧丈夫的日常起居。因為要照顧家人,富麗一直沒有固定工作,隻能靠打零工貼補家用。她自己省吃儉用,但特別舍得為老人花錢。每逢過年過節,還會從微薄的收入中擠出一些錢孝敬幾位老人。
在照顧好家裡幾位親人的同時,富麗還熱心公益。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富麗參加了給福利院老人包餃子的志願服務活動。臨走的時候,一位老奶奶緊拉著她的手不舍得讓她走。富麗感受到奉獻愛的快樂,加入了志願者的隊伍。8年來,她幫助有需要的老人運煤、修房屋防水,還積極倡導文明交通。她擔任“倡導文明交通分隊”隊長,成立了“交通護學崗”,守護孩子們平安過馬路。
富麗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49 雷明春
雷明春,男,畬族,1964年6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麗水市鬆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退休職工。
雷明春長年照顧年邁多病、毫無血緣關系的特困戶藍寶花母子。藍寶花去世后,雷明春照顧藍寶花因病致聾啞的兒子雷延德至今,孝心大愛令人敬佩,詮釋了人間自有真情在。
1987年,鬆陽縣燈塔村,退伍回鄉的雷明春迎娶同村姑娘雷文鳳,新娘家提出了一個條件,婚后要照顧一對非親非故的母子,其中母親年邁多病,兒子聾啞。原來,雷文鳳的爺爺雷陳高在上世紀50年代目睹鄰居藍寶花母子的不幸,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一幫就是30多年。雷陳高希望孫女、孫女婿能夠繼續照顧他們。
雷明春無條件地答應了,不顧父母的反對,搬去與藍寶花母子同住,他向爺爺承諾,一定會照顧好他們。1993年,藍寶花過世后,藍寶花之子雷延德對雷明春的依賴更深,雷明春也對雷延德更加挂念。白天,雷明春在大東壩鎮林業站上班,傍晚一下班就急著往家趕,因為雷延德每天都坐在家門口等他。
2010年,65歲的雷延德上山割草被毒蛇咬傷,神志模糊、生命垂危。雷明春緊急將他送往醫院救治。在住院的半個多月裡,雷明春夫妻日夜輪流守護雷延德,最后雷延德安然度過了危險。現在,雷延德身體依然硬朗。
每逢節假日,雷明春在寧波工作的兒子雷煜陽總是拖家帶口回來,並主動照看雷延德。
日子匆匆而過,兩家人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雷明春榮獲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50 蔡小彬
蔡小彬,女,漢族,1988年9月生,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連界鎮國防村村民。
在兒時,蔡小彬的親人相繼離開,她與奶奶相依為命。結婚時,她提出的唯一條件是“帶著奶奶出嫁”。30多年來,蔡小彬用愛詮釋人間真情,奏響了一曲“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動人贊歌,她與奶奶的祖孫情在當地傳為佳話。
在蔡小彬9歲時,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母親不堪生活重壓而改嫁,奶奶靠務農養活自己和她,供她上學。奶奶的慈愛與堅強,不僅撫平了蔡小彬幼年雙親缺失的遺憾,也讓蔡小彬養成了自強自立的性格。當大多數孩子還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時候,蔡小彬已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17歲就在附近的鎮上打工,靠雙手養活自己。
后來,因不放心年近八旬的奶奶獨居,蔡小彬回村守在老人身邊。到了適婚年齡,她對夫家沒有過多的要求,隻提出要“帶著奶奶”。婚后,兩個女兒相繼出生,蔡小彬既要照顧女兒,又要照顧年邁的奶奶,家中十分拮據,隻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賺錢。老人年事漸高,腿腳不便,近年來越發不記事,幾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蔡小彬貼身照顧奶奶,毫無怨言。為了方便奶奶看病就醫和兩個女兒讀書,蔡小彬從鄉下搬到鎮上租房住,一間10多平方米的門面房便是四代人的棲身之地。蔡小彬的家在哪裡,奶奶就在哪裡。家雖貧寒,一家老小卻其樂融融。
日復一日,蔡小彬對奶奶的呵護和照顧從未減少,孝心也深深地感染著女兒們。兩個女兒從小就目睹媽媽是怎樣照顧太奶奶的,她們也學會了很多照顧太奶奶的“技能”,與媽媽一起給太奶奶擦身、洗澡、梳頭﹔太奶奶拉臟了褲子,兩個孩子不嫌臟,拿起就去洗﹔吃飯時,會先想到喊老人,把碗端到老人手上﹔出門時,兩姐妹一左一右攙扶著太奶奶﹔閑暇時,會給太奶奶表演節目、講故事……太奶奶總會被逗得咯咯笑。每當看見這樣的畫面,蔡小彬心裡都會涌起一股暖流。蔡小彬以朴實無華的行為、真摯的感情,詮釋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蔡小彬榮登“中國好人榜”。
551 裴樹清
裴樹清,男,漢族,1961年7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人民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裴樹清不但將“孝”作為立家之本,更將其作為一種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他在家躬行孝,在單位弘揚孝,在社會播撒孝,用行動詮釋新時代孝行故事。
裴樹清出生在一個清貧的農村家庭,自小目睹父親再難也要照應叔伯兄弟,母親再累也要侍奉患病的爺爺,這在裴樹清心裡便埋下了尊親敬老、德善為先的種子。作為長子,他早早扛起照顧老人、看護弟妹的重任,小小年紀就包攬挑水做飯、家務農活,搶著給老人清理便溺、擦洗身體。參軍入伍后,一個月5塊錢的津貼,他一分也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靠著節衣縮食,一人擔負起三個妹妹一個弟弟的學費。在事業有了起色后,裴樹清第一時間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幫助弟妹解決住房、看病、子女上學等各種問題。
“咱們公司就是個大家庭,你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這是裴樹清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公司員工劉曉萌當初應聘幾近失敗,但得知她堅持照顧植物人母親的經歷后,裴樹清隨即決定聘用她,並幫她租了電梯房,派人派車送她帶母親看病。門衛黃師傅因父親病危住院,焦急請假,裴樹清立即陪同他一起趕往醫院看望老人。臨走時,他還把司機和車輛留下服務,將銀行卡交給黃師傅,以備應急。裴樹清將孝敬父母、回報養育之恩列入公司管理制度和集體道德行為准則,凡是來公司滿一年的員工,公司每個月會往其父母銀行卡上存200元“孝心工資”,父母和孩子生日時再各存200元。這一堅持了10多年的制度,讓整個企業充盈孝老愛親之風。
裴樹清不但在家庭踐行孝、在單位倡樹孝,更是推己及人,將孝悌之道延伸到全社會。2011年,裴樹清在老家創辦奶牛養殖場,讓村裡的長輩們每天都可以免費領到新鮮牛奶。2023年,北京市海澱區北安河消防救援站班長馮振在抗洪搶險中壯烈犧牲,得知這一消息后,裴樹清立即趕往烈士老家,慰問烈士父母,代烈士盡孝。裴樹清還先后匿名資助36名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從身邊到社會,裴樹清身體力行,為孝悌之道做出了生動的注解。
裴樹清榮獲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山東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52 廖 紅
廖紅,男,漢族,1989年4月生,湖南省湘潭市月山鎮白龍村村民。
廖紅身高不足80厘米,母親、大姐和他三人都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稱“脆骨病”,輕微的損傷就可能引起骨折。父親意外去世后,他堅強面對生活,克服殘疾帶來的種種不便,用瘦小的身體撐起整個家。
廖紅住在湘潭市月山鎮白龍村,去鎮上兩公裡的路程,他需要拄著兩根鐵棍,挪兩三個小時。他的母親和大姐因為病情更嚴重,連拐都沒法拄,隻能坐在板凳上,用雙手左右扯動凳子往前挪。2013年,父親意外去世,家裡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廖紅的二姐雖然沒有患病,但獨自拉扯一個兒子,生活也很困難,經濟上無法幫扶家裡。作為家中唯一的成年男性,廖紅在料理完父親喪事后,前往長沙打工,先后干過擦鞋、開電動三輪車幫人送貨、賣烤紅薯、修圖、兼職客服等工作,靠著辛苦付出、省吃儉用,5塊、10塊地攢,廖紅每個月都會擠出一些錢寄回家。
2020年,廖紅的母親摔了一跤,身體更差了。廖紅決定將母親、大姐、二姐和二姐的兒子,全部接到長沙照顧。從此,他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出攤,晚上回到家還要照顧家人。他賺到的錢除了用於家庭開支,還要幫助二姐支付兒子上學的費用。2022年,廖紅決定回老家創業,他承包了村裡20畝地種植蔬菜,積極參加種植技術培訓班,慢慢地掌握了種植技術,蔬菜長勢喜人。由於沒經驗,蔬菜上市時遇到銷售難題,但在當地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廖紅的蔬菜銷售一空。
因為得到過很多愛心人士的幫助,廖紅心懷感恩,總想回報社會,他在長沙時便經常參加公益組織的義工活動。回到家鄉后,在月山鎮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他成立了“廖紅工作室”,希望幫助更多的人。廖紅和大姐教其他殘疾人制作假發、魚鉤網上銷售。廖紅說:“自己掙到錢,還要幫別的殘疾朋友掙到錢,我們都要自信地活著。”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廖紅都會力所能及地給予支持,並鼓勵他們樂觀地面對生活。
廖紅榮獲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53 潘 越
潘越,女,漢族,1999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沈陽農業大學學生。
父親早逝、母親患病、家庭貧困……潘越的成長充滿艱辛,但她用柔肩擔起重任,與母親相依相伴。她用知識改變命運,以奮斗書寫青春,用行動書寫感恩。
潘越父親在她三歲時去世,母親為三級智力殘疾。潘越在很小的時候就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上小學時的潘越,每天除了上學,其余時間都用來照顧母親,買菜、做飯、做家務,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做飯,晚上做完家務和功課,接近午夜才能睡覺。低保金是母女倆的主要收入,她在課余時間制作手工藝品,變賣后給媽媽買了新衣服和水果,而她自己卻一口也舍不得吃。她知道,隻要媽媽能在身邊,她在這世上就有一個溫暖的家。因此,她無論做什麼都不覺得苦。
潘越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選擇逆流而上。她家的燈,總是整棟樓最早亮起、最晚熄滅的。除了做家務外,這盞燈下都是潘越用功學習的身影。2015年,潘越考取了遼寧省重點高中,為了省錢,潘越午餐隻吃饅頭咸菜,喝食堂免費的湯。為了照顧媽媽,她選擇走讀,每天從學校到家需要換乘兩趟公交車,她隻乘坐一趟車,然后步行回家。她充分利用每天上學放學的時間背單詞、背公式,靠著毅力和拼搏,2018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沈陽農業大學,並在2022年成功考取了該校土壤學專業博士生。
潘越所在社區一直關注著她,聯系企業對她進行幫扶。多年來,潘越始終心懷感恩,積極回報社會,每次社區組織志願者活動,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我雖然過早地失去了父愛,但是我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我感到非常幸運並充滿感激之情,所以我隻有更加努力才能回報所有幫助過我和母親的好心人,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潘越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她用豁達點亮了“人生之光”。
潘越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54 霍書葉
霍書葉,女,漢族,1976年8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豐台區看丹街道育仁裡社區黨委委員。
霍書葉悉心照顧病重的公婆、年幼的孩子,懷著一顆仁孝之心、關愛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孝老愛親的感人故事。
霍書葉與丈夫於2000年結婚,婚后丈夫在青藏高原某部隊服役,她便獨自承擔起了照顧家人的重擔。公公患有嚴重心衰擴張型心肌病、2型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先后多次住院治療並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一次次接到病危通知書的霍書葉心急如焚,但對長期在外的丈夫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她家裡醫院兩頭跑,一邊照顧上學的孩子,一邊照顧住院的公公。公公心臟移植手術后供體排異,擊垮了免疫系統,隻能靠靜脈輸送營養液和少許流食維持,出現了大小便失禁現象。霍書葉每天清洗公公的衣物,為公公擦身、喂飯,她早已把公公當成了自己的父親。
公公身體恢復后,面對高額的醫療費用和外債,心理負擔很重,總覺得自己拖累了家裡,經常悶悶不樂。霍書葉就想方設法哄公公開心,鑽研營養食譜,呵護老人身心健康,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2022年公公去世后,霍書葉悉心照顧婆婆起居生活。
結婚24年來,霍書葉與丈夫相濡以沫,孝敬父母、愛護子女,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用心用情為社區居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霍書葉的兒子受爺爺和父親從軍的影響,於2023年秋季入伍,把參軍報國作為人生最堅定的選擇。霍書葉說:“家是避風港,現在日子雖然有點艱難,但我的勞動與付出得到了回報。我堅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孝老愛親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為人子女起碼的道德與良知。”
霍書葉榮獲原總后勤部青藏兵站部“優秀軍人妻子”稱號。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28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