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2024年12月16日06: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530 陳寶珍

  531 羅連草

  532 周慶和

  533 周賢芝

  534 鄭明妹

  535 禹改子

  536 姜永蓮

  537 姚何林

  538 殷志蘭

  539 翁秀菊

  540 高林普

  541 海智梅

  542 黃遠興

  (上接第二十六版)

  530 陳寶珍

  陳寶珍,女,漢族,1940年6月生,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木材公司退休職工。

  陳寶珍以柔弱雙肩撐起一個家,秉承“學習進取,自強不息”的家訓,將4個幼子撫養長大,培養他們學業有成,反哺社會。

  1963年,陳寶珍與丈夫分配到霍山縣磨子潭鎮林業站工作,兩人滿腔熱情在大別山深處開展造林、護林工作,先后育有四子,都以“林”為名。天有不測風雲,1974年,丈夫患病離世,當時陳寶珍年僅34歲,最大的孩子10歲,最小的不足3歲。家庭劇變猶如晴天霹靂,看著4個懵懂稚兒,陳寶珍不知在無人處偷偷哭過多少回,但堅強的她擦干淚水繼續頑強撐起了這個家。那時全家人的生活就靠著她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資,平日裡自己種菜、養雞,貼補家用。她用賣雞蛋的錢,買了一把柴刀,每周末帶著長子上山砍柴。每逢過年,她總會給孩子們縫身新衣,而自己幾件衣服縫縫補補穿了10多年。她勤儉節約、堅定樂觀,努力為孩子們創造溫馨的成長環境,也讓他們養成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陳寶珍嚴守“學習進取,自強不息”的家訓,以艱辛付出鋪就孩子成才之路。4個孩子上學,學費、生活費壓力大,但她堅持自己克服困難、不向單位伸手。林業局的領導了解情況后,主動幫她申請了困難補助。長子中考達到中專分數線,那個時代考上中專就意味著能早點工作減輕家庭負擔。但長子的理想是上大學,陳寶珍咬牙將他送到霍山一中。后來長子成為1980年霍山縣理科狀元,就讀北京科技大學。好學之風接力傳承,次子考入安徽師范大學,三子畢業於原安徽教育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四子為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2019年,孫子也成為霍山縣高考理科狀元。

  “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邁不過的坎,有困難要先想著自己怎麼去克服。”這是陳寶珍的口頭禪。退休后的她依舊關注孫子輩的學習生活,教育他們要認真學習、樂於助人、向上向善。

  陳寶珍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31 羅連草

  羅連草,女,壯族,1974年4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殘聯專員。

  羅連草身殘志堅、自立自強,16年精心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成百上千的殘疾人提供周到服務,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孝義人生。

  羅連草一出生就沒有左手,但她始終努力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生活,別人能做到的她也都盡力做到。她愛好文學、會寫詩歌,她能插秧種菜、裁制衣裳。她和丈夫不等不靠,自建房屋,還把房子收拾得寬敞明亮。

  2007年,羅連草的母親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丈夫在外地工作,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每天堅持給母親喂藥喂飯、端屎端尿、洗衣洗澡。在她的精心照顧下,母親已經能生活自理。91歲高齡的父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生活起居的照顧也都落在羅連草肩上。羅連草對公婆同樣盡心。有一次深夜,公公疾病發作,疼得在床上打滾。接到婆婆的電話,羅連草立即背著2歲的兒子、拉著7歲的女兒,急匆匆地趕到公婆住處,挨家挨戶找藥,連夜煎好草藥給老人熏敷和涂抹。當羅連草收拾完一切,天已經快亮了。

  作為鄉鎮殘聯專員,羅連草心系殘疾人冷暖,努力學習相關業務知識,認真履行職責。她為全鎮殘疾人換辦二代殘疾証3085本,幫助42戶殘疾人家庭獲取生活補助、危房改造補助、殘疾人子女補助和無障礙改造,為139名殘疾人爭取助殘、康復器材,幫助65名殘疾人申請了白內障復明手術,為15名患有精神病的殘疾人申請到免費的治療藥品。

  羅連草的一舉一動,深深地影響著她的家人。丈夫十分支持羅連草的工作,經常在休息時間騎車載著妻子走訪殘疾人。女兒也經常和羅連草一起看望孤寡老人。

  羅連草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最美家庭。

  532 周慶和

  周慶和,男,漢族,1982年4月生,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東坪鎮新街社區居民。

  周慶和的妻子被診斷為腎衰竭晚期,他四處尋找腎源無果,毅然取腎救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對愛情和親情的庄嚴承諾。

  1999年,周慶和在打工期間認識了朱榮芬,相似的人生經歷、生活環境和緣分,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夫妻倆相互扶持,從在建筑工地打工,到學校門口開餐飲小吃店,再到經營童裝店,創業之路蒸蒸日上,三口之家幸福和睦、歡樂不斷。不幸的是,朱榮芬在2017年被診斷為腎衰竭晚期,醫生建議腎移植。周慶和一邊安慰妻子,一邊努力賺錢維持家庭開支和治療費用。隨著病情加重,朱榮芬每周需要透析3次,想要恢復健康,隻能進行腎移植。經過4年的透析治療,妻子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弱,但仍未找到合適的腎源。看到妻子每次透析都要經受很多痛苦,周慶和十分心疼,萌生了捐腎給妻子的想法。2021年,經醫院檢查,周慶和與妻子腎移植配型成功。

  “非血緣關系人群腎移植配型成功的概率隻有萬分之一。”面對醫生告知的各種手術風險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周慶和堅定地說:“隻要換在妻子身上能正常生活工作,我可以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2022年3月,周慶和取腎救妻的手術在四川華西醫院進行。術后,朱榮芬的病情一天天好轉。

  治療期間,周慶和鼓勵妻子用陽光的心態戰勝病魔,他們把治病過程分享到網上,得到了很多熱心網友的鼓勵,甚至要為她捐款,但都被周慶和與妻子婉拒了。如今,周慶和夫妻回到了三餐四季的平淡生活。隨著他們在網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他們還積極為家鄉的小碗紅糖、核桃、花椒等農產品進行宣傳推介,幫助老鄉們打開銷路。

  周慶和榮登“中國好人榜”。

  533 周賢芝

  周賢芝,女,漢族,1946年10月生,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雲彩山村村民。

  周賢芝二十二年如一日,照顧失去四肢的兒媳,成為兒媳的“雙手”“雙腳”,演繹了感人至深的人間大愛。

  周賢芝一家六口本來過著平靜的農家生活,老兩口操持家裡,兒子兒媳勤勞務工,兩個孫女乖巧可愛。2001年,一場意外降臨到這個家庭。兒媳卜昌娥扛著一根6米長的鋁合金板走在樓道裡,肩上的鋁合金板伸出窗外,接觸到高壓電弧,卜昌娥頓時失去知覺。經過3天治療,卜昌娥終於蘇醒,但她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截掉,上肢隻保留了肩膀以下約10厘米的長度。卜昌娥哭了,周賢芝也躲在牆角哭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她跑到兒媳床前,安慰她:“娥子,不哭,隻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把你餓著。”

  這次意外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為了償還欠下的外債,卜昌娥的丈夫出門打工賺錢,公公在家務農,照顧卜昌娥的擔子就落在婆婆周賢芝身上。卜昌娥無法自己吃飯,周賢芝便端著碗蹲在卜昌娥面前一口一口地喂。每天2次洗臉刷牙,每周3次洗頭、1次洗澡,都由周賢芝幫助完成。卜昌娥情緒低落時,為了讓她到外面跟鄰居聊天散心,周賢芝跟小孫女一起抬著她出門,一人抬上半身,一人抬下半身。周賢芝瘦弱,孫女尚小,3人經常同時摔倒,弄得滿身都是泥土。更多時候,周賢芝獨自抱著兒媳出門。

  近些年,周賢芝家享受了低保、殘疾人補貼、精准扶貧等幫扶政策,卜昌娥也逐步裝上了上肢、下肢假肢,重新擁有了“雙手”“雙腳”,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好。

  周賢芝榮獲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34 鄭明妹

  鄭明妹,女,漢族,1947年10月生,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康美鎮康美村村民。

  鄭明妹照顧殘疾的小姑子數十年,在公婆、丈夫去世,生活困難的情況下依舊對小姑子不離不棄,用一顆朴實的愛心,傳承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家住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康美鎮康美村的林明嬌患有先天性肢體障礙,左側手腳畸形,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鄭明妹比林明嬌大7歲,二人一同長大。小時候,大人們忙著干活,鄭明妹便承擔起照顧林明嬌的責任,二人無話不談、親密無間。后來,鄭明妹嫁給了林明嬌的哥哥,兩人變成了親人。為了兼顧家庭生計和日常生活,鄭明妹打起了零工,和公婆輪流照顧小姑子。公婆去世后,鄭明妹決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裡專心照看小姑子。她和丈夫一個外出賺錢養家,一個照顧家裡。

  10多年前,鄭明妹的丈夫去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困難。家裡沒有了穩定的勞動收入,姑嫂兩人的生活隻能依靠每月幾百元錢的低保金和鄭明妹女兒的貼補。為了能減少生活支出,鄭明妹每天除了照顧林明嬌還下地種菜,過得十分節儉。

  鄭明妹每天悉心為林明嬌梳頭、穿衣、准備飯菜。家裡的房子條件比較差,沒有沖水馬桶,每次上廁所,鄭明妹得攙扶著小姑子,之后,還要提著痰盂到遠處的公共廁所去倒。早些年身體還好時,鄭明妹會用輪椅推著林明嬌出門逛廟會。到了冬天,鄭明妹白天會把椅子搬到外面,讓林明嬌晒太陽﹔晚上會准備好熱水袋為林明嬌取暖。如今,鄭明妹已逾古稀,腰椎摔傷,做起家務活越來越吃力,但她仍然日復一日地照顧著林明嬌。

  鄭明妹榮獲福建省道德模范稱號。

  535 禹改子

  禹改子,女,漢族,1981年2月生,雲南省臨滄市雲縣愛華鎮河中村村民。

  20多年來,禹改子以柔弱雙肩撐起了一個特殊的家庭,無怨無悔照顧年邁的公公、殘障的丈夫和兩個小叔子,撫養兩個女兒長大,讓家庭一步一步走出困境,用人間大愛詮釋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2001年,禹改子在打工時與李淑祥相識相愛,婚后生下兩個女兒。李淑祥父親年邁多病,兩個弟弟身體殘疾,尤其是三弟幾乎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禹改子毅然選擇與丈夫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擔。

  然而,長年艱辛的勞作導致腿有殘疾的丈夫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禹改子一人身上。她努力地把農活和家務做好,天亮以前,把豬、牛的草料打理好放在圈門口,好讓丈夫和小叔子拄著小木凳給牲口添料,然后自己到田地裡干活,農活忙完后又忙著回家給家人做飯,盡可能讓一家人過上正常的生活。在她的堅強支撐下,三個殘疾人、一個老人、兩個孩子有了堅實的依靠。公公去世后,有村民曾勸她與兩個殘疾小叔子分開過,可她卻堅決地說:“要對家裡的每個成員負責,決不能一有困難就把他們往外推。”

  2016年,在多方幫助下,禹改子家終於蓋起了一幢磚混結構的安居房。每當鄰裡有事,禹改子總是第一時間去幫忙。她常說,是黨的好政策幫助他們一家擺脫了貧困,是鄰裡的幫助讓她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她時常教育兩個孩子:“我們家庭困難,雖然在物質上幫不了別人,但要學會感恩。”從小耳濡目染,兩個孩子勤儉節約、樂於助人、品學兼優。

  禹改子入選“雲南好人”。

  536 姜永蓮

  姜永蓮,女,漢族,1963年10月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新偉街道新牧社區居民。

  姜永蓮照料腦癱繼子27年,用堅守和陪伴給予孩子母愛的溫暖,以實際行動體現了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1996年,經歷過一次失敗婚姻的姜永蓮帶著女兒與同在工廠工作、有著相同經歷的趙海濤再婚。趙海濤與前妻育有一子,離婚后,兒子跟著前妻生活,四歲那年被診斷為中毒性腦癱。兩年后,趙海濤的前妻意外離世,腦癱兒子的未來就成了擺在姜永蓮和趙海濤眼前的實際問題。親戚鄰居們紛紛勸她將這個孩子送到福利院。可姜永蓮下定決心把繼子接到家裡一同居住:“孩子已經夠可憐了,親媽都不在了,我不能讓他成為孤兒,我要讓他有爹還有媽!”

  因腦癱導致運動障礙並伴有智力低下,繼子連最基本的說話、吃飯、走路都不能自主完成,心情不好時隨意摔東西,甚至在床上大小便,姜永蓮從不嫌棄。繼子弄臟了衣物床褥,她及時清洗﹔繼子因為下顎疾病無法正常咀嚼,她就把飯菜做得軟爛些,扶著孩子下巴輔助咀嚼﹔繼子因為無法行走四肢萎縮,她每天堅持給孩子做兩小時按摩,還扶孩子做康復訓練。

  1999年,丈夫趙海濤查出了心臟病,后來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姜永蓮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她一個人不僅要上班賺錢養家,還要照顧丈夫和繼子。2016年,趙海濤因病去世。親朋好友都勸姜永蓮將繼子送走。面對繼子可憐的眼神,她態度堅決:“媽不送你走,我在,家就在!”趙海濤去世后,姜永蓮依然待繼子如初。為了讓孩子能有基本的社會生活能力,姜永蓮訓練他獨立行走、識字、買東西等。

  有一年冬天,姜永蓮外出工作,繼子意外獨自出門,因路滑摔倒在地遲遲起不來身,被路過的“四葉草志願服務隊”志願者發現,及時送去醫院。就這樣,姜永蓮第一次知道了志願服務。她加入“四葉草志願服務隊”,給環衛工人送暖心豆漿、去敬老院做義工……一年下來,姜永蓮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幾十次。

  姜永蓮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37 姚何林

  姚何林,男,漢族,1977年4月生,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西河底鎮西河村村民。

  身殘志堅的姚何林,不僅自立自強,將自己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還救助、治愈、撫養了兩個被遺棄的唇腭裂孩子。

  姚何林10歲的時候,不幸被變壓器擊中導致雙上肢小臂以下截肢。小小年紀的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不僅實現生活完全自理,還能幫助父母分擔家務。

  2001年6月,姚何林的父親姚正慶在村口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唇腭裂女嬰,聞訊趕來的村民和親戚都勸說他們送出去。姚何林和他的父母卻說:“現在送出去,這孩子肯定就沒命了。”就這樣,一家人收養了這個小女孩,並給孩子取名“路遇”。2001年底,姚何林湊了一些錢為路遇做唇腭裂修復手術,但效果不太理想。3年后,姚正慶又碰到一個被遺棄的唇腭裂男嬰,他又收養了這個孩子,取名“路鵬”。

  2006年11月,姚何林獲悉晉中市一家醫院免費為唇腭裂患者提供手術,當即與醫院取得聯系,帶著兩個孩子和家中所有積蓄趕到醫院,先后為路鵬和路遇做了手術。路鵬的手術非常成功,路遇卻因伴生唇腭裂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在醫院近一個月,帶的錢花光了,姚何林不得已去求助護士長、院長,院方被他的真情感動,不僅免除了路遇二期唇腭裂整復手術費用,還動員全院職工為他們捐款,用於孩子們后期康復的營養費用。

  平日裡,姚何林和家人經常得到鄰裡街坊的幫助,他心存感恩。凡村裡有紅白喜事的時候,他都會和家人主動上門幫忙。2008年,經過考試,姚何林成為陵川縣殘聯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

  曾經的小路遇,如今已經成長為落落大方的姑娘,大學會計專業畢業后,在晉城市一家企業工作,弟弟路鵬也考入大專院校,學習汽修技能。

  姚何林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稱號。

  538 殷志蘭

  殷志蘭,女,漢族,1949年1月生,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新德村村民。

  50多年來,殷志蘭無微不至照顧父母、養父母、伯父母、公婆等8位年邁多病的老人。她在花甲之年發起成立“殷志蘭志願服務隊”,開展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400余次。

  7歲時,因家庭貧困,殷志蘭被過繼給膝下無子的姨媽。1970年結婚時,她與丈夫約定“結婚不離娘家”,照顧起養父母、生父母和沒有子嗣的伯父母、公婆等8位老人。為了養家糊口,家裡8畝半土地上的所有農活都壓在了殷志蘭夫婦身上。每天凌晨三四點,殷志蘭就早早起床做早飯,給身體不便的老人喂飯,接著再洗衣服、做家務,安頓好老人后,匆匆忙忙下地干活,快到飯點再趕回來給老人做飯喂飯,接著再下地干活,農忙時要到半夜才回家。

  隨著8位老人逐漸高齡,身體每況愈下,2位患阿爾茨海默病、2位患腦梗、1位患心肌梗死、1位患美尼爾綜合征、1位癱瘓、1位大腿有瘡,在丈夫的支持下,殷志蘭放下農活,全身心照顧老人。每天一睜眼,她就開始忙乎8位老人的飲食起居。數十年辛勞,讓殷志蘭落下一身病痛,她卻毫無怨言。在她的照顧下,8位老人的平均壽命達92歲,在全村傳為佳話。

  殷志蘭相繼送走7位老人,剩下90多歲的養母在殷志蘭的悉心照顧下安享晚年。殷志蘭身上的擔子減輕了,她主動找到村干部說:“我照顧老人經驗比較豐富,我要當一名志願者!”2016年4月,“殷志蘭志願服務隊”正式成立,在殷志蘭事跡的感召下,42位村民加入團隊,累計服務老人1300余人次。常有人問殷志蘭累不累,她總是笑著回答:“當志願者,讓我感覺更年輕了,能夠幫助到別人,我特別高興!”

  殷志蘭榮獲江蘇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39 翁秀菊

  翁秀菊,女,漢族,1971年9月生,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翁墩社區清潔員。

  翁秀菊20余年無怨無悔地照顧年邁的公婆、殘疾的丈夫、有精神疾病的小叔子和年幼的兒子,支撐全家人的生活,用坦然的心境面對生活的苦難,用大愛之心譜寫一曲孝老愛親的人間贊歌。

  2001年,在大田縣廣平鎮當養路工的翁秀菊下崗后,認識了在三明水泥廠當化驗員的丈夫劉少雲。劉少雲年少時不慎摔傷,左腳掌的前半部分被截去,后來又因用藥不慎,造成雙耳失聰,與人交流隻能靠紙筆。劉少雲雖然身患殘疾,但性格善良朴實。他們結婚后,下崗的小叔子患上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2002年,患哮喘病多年的公公病情加重,隻能臥床休息﹔2007年,水泥廠改制搬遷,丈夫也下崗,且身體每況愈下,漸漸連家務都幫不上忙﹔婆婆年老體弱,幼小的兒子嗷嗷待哺……生活的困難沒有擊垮翁秀菊,她決定去醫院做護工補貼家用。翁秀菊利用做護工時學習的護理知識,悉心照料家裡的病人。盡管如此,2010年2月,久病的公公還是離開了人世。

  翁秀菊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為就近照顧家人,她做了社區清潔員。可小叔子每月需要五六百元的藥費,孩子要上學,媽媽和婆婆要看病,清潔工每個月的工資實在入不敷出,她又到飯店兼職端盤子、洗碗……即便家裡一貧如洗,她也沒有開口向親戚好友借錢,而是省吃儉用。每天凌晨5點,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她已經拿著掃帚投入工作中。

  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壯舉,翁秀菊用日復一日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翁秀菊榮獲福建省道德模范稱號。

  540 高林普

  高林普,男,漢族,1949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高堡鄉中心小學原校長。

  高林普堅持不懈為身患精神分裂症的弟弟尋醫治療,無微不至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體貼照料病重的父親和年邁的母親,以全身心的付出弘揚愛親人、孝父母的傳統美德。

  高林普的弟弟30多年前患上精神分裂症,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他對弟弟不離不棄,帶弟弟跑遍了河北、山東、河南等地20多個城市,為弟弟訪醫問診、看病治療。后來,他又兩次幫弟弟蓋房子,幫他娶妻成家,甚至侄子結婚也一手操辦。

  高林普的父親自20世紀90年代起生活不能自理,到了80歲之后身患氣管炎、肺心病、胸腔積液等多種疾病,天天吃藥,隔三差五就要輸液打針。2008年11月,94歲高齡的父親因嚴重胸積水住進當地醫院,醫生看老人年齡大了、病又很重,勸告家屬放棄手術治療,但高林普經反復考慮,與院方簽訂了手術治療協議。手術后,他的父親轉危為安,治愈出院。他精心照顧父親,直至其4年后安詳離世,享年98歲。高林普的妻子2006年突發腦出血,落下偏癱的后遺症,后來病情惡化,四肢全癱。自此,高林普除了雙親,還需要照顧妻子。在妻子臥床的9年多時間裡,他精心照顧,直至2015年妻子離世。

  父親和妻子的去世,讓高林普對母親倍加珍惜。高林普的母親年事已高,頭暈腹瀉等小毛病不斷,為更好地照顧母親,他把母親搬到堂屋住下,並在母親床邊支了一張小床,每天陪同嘮嗑、照顧起居,想著法兒給母親做好吃的,直至2024年7月母親安然去世,享年112歲。

  高林普榮登“中國好人榜”。

  541 海智梅

  海智梅,女,回族,1979年3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南梁台子鐵東村村民。

  海智梅用13年光陰撫養自己和已故親屬的6個孩子,悉心照料生病的公婆和受傷的丈夫,勇挑家庭重擔,海智梅平時團結鄰裡、為人友善,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老好人”。

  2010年5月,海智梅丈夫的哥哥嫂嫂出車禍去世,留下三個年幼的女兒。雖有七旬公婆臥病在床,自己的孩子們也年齡尚小,沒有穩定收入的海智梅聽著孩子們一聲聲的“嬸嬸”,咬緊牙關,扛起了撫養三個侄女的重擔。2012年,海智梅丈夫被鋼管砸到肩膀斷了骨頭,后又遇到車禍做了手術,至今鋼板仍在腿上。7萬多元的手術費和6個孩子的生活壓力全部都加在了海智梅的身上,她鼓足勇氣直面生活的挑戰。她跑遍所有的親戚,借錢給丈夫做完手術后開始了艱辛還債的日子,白天出去打工晚上照顧家人。“這些年她為這個家的付出我看在眼裡,感激在心裡,現在我也康復了,趁著還年輕我想出去找份好點的工作,多掙些錢,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好些。”海智梅的丈夫說。

  生活再艱辛、條件再困難,海智梅也從不減少孩子們的教育投入,一視同仁地對待親生子女和侄女們。在海智梅的精心照料下,海智梅的長女、長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次子和小侄女多次獲得學校表彰,兩個侄女順利參加工作。現在生活慢慢變好,她和丈夫將更多的愛心奉獻給鐵東村和老家彭陽的殘疾人、貧困戶、孤寡老人。

  海智梅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42 黃遠興

  黃遠興,男,漢族,1969年3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陝西省漢中市稅務局財務管理科科長。

  黃遠興悉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岳母,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深刻詮釋孝道與親情。

  1998年初,在漢中市佛坪縣工作的黃遠興與妻子喜結連理,並育有一子,一家人幸福美滿。誰料結婚剛滿一年,50歲出頭的岳母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岳父年邁,精力有限,照顧岳母的重擔就落在黃遠興夫婦肩上。

  2001年,黃遠興調到市區工作,為了讓岳母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黃遠興獨自一人帶著岳父岳母搬到市區生活。他白天工作,晚上堅持為岳母做康復訓練。直到2009年,妻子調到市區郊縣上班,一家人才終於團圓。黃遠興照顧岳母的同時,還會接送兒子上學、輔導兒子功課。

  為了保証老人的營養,黃遠興每天上班前准備好早餐,採買好一天的食材並進行預加工。他精研廚藝,讓岳父母吃得順口舒心。2019年,岳母第三次中風被搶救過來,但病症越來越重,精神特別敏感,稍不遂意就會鬧情緒發脾氣。有一次,老人使性子將飯菜倒在黃遠興身上,他忍住委屈心酸,又重新做好一份飯菜哄老人慢慢吃下。久而久之,岳母對黃遠興產生了深深的依賴,每天隻有見到女婿,吃飯、睡覺才會安穩。在黃遠興的悉心照料下,岳母的病情不斷好轉,2023年6月,岳母在75歲生日前可以借助外力蹣跚走上三兩步。

  黃遠興對待家人真情奉獻,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他在漢中市稅務局財務管理崗位工作期間,財務工作連續多年位居省局考核優秀序列。

  黃遠興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二十八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27 版)

相關新聞: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1—108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9—120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21—132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33—144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45—157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58—163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1—206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7—220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21—234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35—247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48—25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1—302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3—315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16—32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29—340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41—353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54—359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1—407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8—420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21—432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33—444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45—456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57—465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1—503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4—516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17—529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30—542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43—554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