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517 孫保蘭 |
![]() |
518 孫繼偉 |
![]() |
519 嚴 慧 |
![]() |
520 李思盈 |
![]() |
521 李艷華 |
![]() |
522 時 慧 |
![]() |
523 何淑娟 |
![]() |
524 鄒愛華 |
![]() |
525 張小毛 |
![]() |
526 張心亞 |
![]() |
527 張吉蓮 |
![]() |
528 張春梅 |
![]() |
529 阿依努爾·哈力克 |
(上接第二十五版)
517 孫保蘭
孫保蘭,女,漢族,1976年1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文昌鎮黃河花園社區居民。
孫保蘭始終用摯愛善待親人,以真心感染鄰裡。多年來,她以單薄的身軀照顧重病的婆婆、丈夫和年邁的公公以及殘疾的大伯哥,把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融入平凡的點滴生活。
2012年,孫保蘭的丈夫患上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療期間,孫保蘭悉心照料。住院治療花銷大,讓本不富裕的家負擔更重,丈夫多次想放棄治療,孫保蘭用心安撫、苦心勸說,省吃儉用、堅持醫治,但丈夫還是在多次治療無果后去世。孫保蘭沒有倒下,依然用柔弱的雙肩撐起整個家。
2014年,孫保蘭的婆婆患上胃癌臥病在床。她每天按時為老人按摩、喂藥,在床頭擺放婆婆愛吃的水果和零食,無微不至照顧老人。婆婆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孫保蘭耐心安慰。但婆婆由於病情過重,治療無效去世。
為了給丈夫和婆婆看病,兩年時間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並欠下了許多外債。孫保蘭的公公年事已高,身體不好,經常住院。大伯哥兒時患病,致腦部受損,瘦弱多病,沒有工作和收入,養家的重擔落到孫保蘭一人身上。在生活重壓下,孫保蘭經常躲起來默默流淚,發泄完悲傷情緒,又重新振作起來。孫保蘭從事服務員、銷售、保潔、家政服務等各種工作,還通過刻苦自學拿到了母嬰護理師、小兒推拿師等証書。經過不懈努力、辛苦付出,孫保蘭終於還清了丈夫和婆婆治療期間欠下的債務,並逐步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孫保蘭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最美媳婦稱號,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最美家庭。
518 孫繼偉
孫繼偉,女,漢族,1977年6月生,北京市順義區李遂鎮東營村村民。
孫繼偉和丈夫多年贍養高齡的奶奶、姥姥、舅舅、雙方父母共7位老人,撫養2個孩子。2013年,丈夫因患高血壓、糖尿病導致視神經萎縮,隻剩一隻眼睛有視力。不管條件多麼艱苦,孫繼偉始終守護著一家人,默默用行動詮釋著人間孝道。
孫繼偉自小家境貧寒,母親腰椎嚴重變形並患有高血壓,需要長時間治療和臥床休息。2021年,孫繼偉的父親被確診為惡性膀胱癌,她帶著父親在家和醫院間不停奔波治療,直至父親病情穩定。孫繼偉的姥姥和視力殘疾的舅舅住在門頭溝區山裡,孫繼偉常年往山裡跑,送吃送喝、打掃房間。2022年12月姥姥去世,孫繼偉將一切處置妥當后,把孤身一人的殘疾舅舅接回家中照顧。
孫繼偉的奶奶先后經歷了兩場大病,特別是百歲時身患肺炎,輾轉3家醫院都收效甚微。老人甚至想要結束生命,孫繼偉耐心勸說、悉心照顧,漸漸喚起老人的求生意志。在她的照料下,奶奶身體逐漸康復。2023年12月,奶奶在睡夢中平靜地走完了106歲的幸福人生。
孫繼偉的公婆遠在東北老家,多年來一直租房住,孫繼偉便貸款給公婆在老家買了套房子。公婆心裡感激,逢人就講這事兒,孫繼偉也成了左鄰右舍交口稱贊的孝順兒媳。
孫繼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兩個孩子也被媽媽的孝心感染,從小就幫她一起照顧老人。孫繼偉還把親身經歷講到部隊、企業、校園、農村等,用自己的故事感染著更多的人。
孫繼偉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19 嚴 慧
嚴慧,女,漢族,2003年5月生,中共黨員,淮陰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
12歲時,嚴慧一邊上學,一邊照顧雙目失明的奶奶、操持家務和農活,在社會各界幫助下,實現了“帶著奶奶上學”的願望。
當年,嚴慧6歲時,母親離開了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她端起了鍋碗瓢盆,扛起了鋤頭鐵鍬。1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她和雙目失明的奶奶相依為命。每天天色微亮,小小的身影就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奶奶的生活起居。每個暑假,她背著比自己身體還高的噴霧器噴藥治虫,手上、胳膊上、腿上被農具磨出血泡、被野草剮出小口子。奶奶體弱多病,她每天半夜都要醒幾次,看看奶奶是否安好。在嚴慧中專二年級寒假的一天夜裡,奶奶突發腦血栓,她深夜騎車把奶奶送到20多公裡外的城區醫院,使奶奶得到及時救治。
2018年,嚴慧考入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由於放心不下奶奶,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她帶著奶奶走進校園。2021年,她參加江蘇省普通高校對口單招考試,以高出本科錄取線53分的優異成績考入淮陰師范學院,她再次向學校爭取,帶著奶奶一起上大學。嚴慧學習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她在學校申請了勤工儉學崗位,並在校外兼職。因為奶奶眼睛看不見,還患有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她,每次應聘,她都隻有一個要求,“中午、晚上必須回家去”。
每年寒暑假,安頓好奶奶,嚴慧都是一邊打工一邊參加公益活動。她先后參加了為環衛工送清涼禮包、前往中小學講黨史等志願服務活動,累計服務時長500多小時。2023年暑假,得知鄰村女孩小瑩因家庭變故准備放棄讀大學的消息,她主動與其結成姐妹,重新點燃小瑩對生活的希望。那個曾被無數人牽挂和愛護的嚴慧,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努力成為照亮他人前行的一束光。
嚴慧榮獲江蘇省“三創”優秀學生、江蘇“崇德守信”好青年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0 李思盈
李思盈,女,回族,1990年5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正陽街道豐和社區網格長。
李思盈十九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失去勞動能力的母親。工作后,她盡力幫助更多人,全力照顧孤寡老人,成為多位孤寡老人的“親人”。
李思盈15歲時,父親因生意失敗,不久后離世,母親遭受打擊患腦梗,喪失勞動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李思盈頑強與命運抗爭。母親的眩暈症很嚴重,犯起病來就上吐下瀉。她寸步不離,喂飯喂藥,按摩擦洗,幫母親做康復鍛煉。在她的照顧下,母親漸漸好轉。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她就在家附近找隨時能請假回家,甚至可以帶母親上班的工作。打字復印社、廢品回收站的零工都干過,雖然收入微薄、工作很辛苦,但能把媽媽照顧好,李思盈感覺很幸福。不管在外面多苦多累,回到家,她總是一臉笑容,成為照亮母親生活的一束光。
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李思盈在長春開放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完成大專和本科學業。她自學寫作課程,創作了200多萬字的作品。
李思盈在照顧母親的同時,把愛心奉獻給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主動請纓到防疫一線工作,全力照顧孤寡老人。她用心用情工作贏得大家認可,有兩位孤寡老人主動申請李思盈當監護人。她也經常關愛困境中的青少年,為殘疾兒童家庭申請低保,請社工老師為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李思盈榮獲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21 李艷華
李艷華,女,漢族,1956年7月生,中共黨員,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高速客運站退休職工。
李艷華堅持悉心照料因傷成為植物人的兒媳,奇跡般喚醒兒媳,用默默堅守與真情付出守護家的溫暖。
2012年3月,賢惠開朗的兒媳因車禍成為植物人,身患肝癌的丈夫也因病情加重猝然離世。為了讓兒子安心工作,李艷華承擔起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媳。
身高1.56米、體重不足50公斤的李艷華,每天都要獨自抱著身高1.68米、體重70多公斤的兒媳完成坐起、上下床、上下輪椅、上下便椅這一系列動作,日常喂飯、喂藥、擦洗身體、清洗衣服和被褥……每天早晚,李艷華還給兒媳各做一小時肌肉按摩、半小時肢體活動訓練。兒媳常年臥床,在李艷華的照料下,從來沒長過褥瘡。照顧病人很苦很累,但她從未抱怨過一句。
在李艷華的照料陪伴下,兒媳逐步好轉,從借助鼻飼管進食到肢體有了動作,從可以張嘴慢慢吞咽到漸漸認識身邊親人。2016年的一天,李艷華像往常一樣給兒媳梳洗,忽然一聲微弱的“媽媽”從兒媳口中傳出。李艷華用愛與堅守喚醒了植物人兒媳。如今,兒媳的情況日漸好轉,能獨立進食,坐在輪椅上可以做些簡單的家務,閑暇之余還能臨摹字帖。
李艷華榮獲陝西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22 時 慧
時慧,女,漢族,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辦公室機要科四級調研員。
面對二姐因病致殘、父親患阿爾茨海默病、母親中風偏癱、嫂子意外離世等接踵而至的家庭變故,時慧義無反顧扛起重擔,用樂觀與堅強克服各種磨難,用愛心與行動詮釋孝老愛親傳統美德。
1994年,時慧大學畢業后到廣西北海工作,同年,二姐患上了類風濕,並迅速惡化到四肢變形、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時慧把意外喪母的12歲侄女從河南接到廣西照顧。2005年,日漸年邁的父母難以支撐家庭重擔,帶著時慧二姐、5歲的外甥、17歲的侄子從河南到廣西投靠她。從此,時慧就扛起了全家人衣食住行、醫療康復、孩子教育等重擔,這一扛就是18年。
2015年,父親臨終前一年生活無法自理,時慧端屎端尿、細心照顧,毫無怨言、從不嫌棄。2020年夏天,偏癱6年的母親高燒住院,她整個暑假日夜陪護照料,喂飯喂藥,翻身擦拭,清理排泄物,瘦小的身軀每天都需要抱起120斤重的母親好幾次。
時慧義無反顧照料殘疾姐姐和年幼外甥,外甥小學階段,時慧總是一車搭兩娃,同兒子一起接送。外甥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需費用,她都慷慨解囊。2018年,外甥考入大學后,時慧又把殘疾姐姐接到身邊照料。年幼喪母的侄子、侄女直到成家立業,都有小姑時慧的傾心相助。
她細致入微、精益求精,工作中做到“零事故”“零差錯”。面對崗位不分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特點,她總能做到隨叫隨到,默默無聞地付出。
523 何淑娟
何淑娟,女,漢族,1965年3月生,廣東省地中海貧血防治協會理事。
何淑娟堅強面對生活的重擔,獨自將身患重症β型地中海貧血症的女兒撫養長大。她積極參與公益救助活動,宣講地貧防治知識,提高公眾關注和普遍認知,為地貧家庭籌集善款數百萬元,被稱為“地貧媽媽”。
1991年,廣州市番禺制衣廠工人何淑娟怎麼也沒想到,剛剛出生的女兒被確診為重症β型地中海貧血症。多方尋醫無果,本不寬裕的家庭負擔更重。女兒7歲時,丈夫與何淑娟離婚。面對女兒不可能活過20歲的醫學判斷和沉重的治療費負擔,何淑娟曾有輕生的打算。是女兒的天真無邪和“無論生活再怎麼不濟,都不應該剝奪女兒生存的權利”的信念,讓何淑娟重新振作起來。何淑娟靠打散工養活女兒,以羸弱的肩膀,扛起女兒治病和生活的重擔。為對抗病魔,女兒堅持每月輸血,每日打排鐵針。母女倆苦中作樂,把去醫院稱之為“去度假”,把輸血稱之為“加油”。
一路走來,何淑娟認識到,如果沒有愛心人士的幫助,沒有社會的關懷,女兒不可能活到現在。為鼓勵地貧患者和家屬與疾病積極斗爭,何淑娟組織起200多個廣州地貧患兒家庭,互助抗“貧”。何淑娟參加了廣東省地中海貧血防治協會家長會,任廣州家長會會長。她想盡一切辦法聯系地貧家庭,為他們尋求社會幫助。何淑娟組織公益力量,進入各大高校開展地貧知識宣講200多場,個人公益宣講300多場。陽光開朗的女兒也時常和何淑娟一起去做公益、做宣講,用笑容告訴社會,因為有愛,地貧兒童同樣能活得很精彩。
何淑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4 鄒愛華
鄒愛華,女,漢族,1962年5月生,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居民。
鄒愛華在聾啞丈夫失業后,自強不息勇挑家庭重擔,支起一口炕鍋做蔥油餅20余年,供養兩個女兒完成大學學業,並無私照顧聾啞二伯哥,熱心幫助街坊鄰居。
鄒愛華因小兒麻痺症導致肢體殘疾,1984年,她與肖其敏結婚。婆婆年歲已高,丈夫和二伯哥均患有先天性聾啞,二嫂患有精神障礙,算上自己,家中5個大人4個殘疾。30多年裡,鄒愛華拖著殘疾的身軀把大家庭照顧得妥妥當當。2000年,丈夫因企業改制下崗,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堅強的鄒愛華不等不靠,在自家門口支起一口炕鍋,做起傳統面食蔥油餅生意,靠勤勞的雙手養活一家老小。
1987年,鄒愛華到醫院領養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對孩子關愛備至,視如己出。盡管后來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但鄒愛華對大女兒的愛一點都沒減少。鄒愛華說:“每天賣餅收下的第一元錢,先拿去給女兒買煉乳。”每當談起媽媽,大女兒總是感激不盡:“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親生媽媽,很感謝她把我養大。”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兩個女兒自幼品學兼優,經常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大女兒大學畢業后定居成都,小女兒碩士畢業。
鄒愛華樂善好施、熱愛公益,2016年以來,鄒愛華帶領一家先后參加交通維護、義賣、禁毒宣傳等志願服務活動100余次,並吸引30余人加入石牌社區志願者服務協會。石牌鎮的老人們常常稱呼鄒愛華為“鄒大姑”,小朋友也都親切地喚她“鄒媽媽”。因為鄒愛華熱心腸,鄰居們一有困難都喜歡找她幫忙,哪家有事需要外出,就放一把備用鑰匙在她家,哪家婆媳有矛盾了也喜歡找她幫忙調解……她總把大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街坊們都稱她為“街長”。
鄒愛華榮獲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5 張小毛
張小毛,女,漢族,1968年10月生,湖南省益陽市南縣南洲鎮東堤尾社區居民。
張小毛悉心照料年邁體弱的母親、癱瘓臥床的嫂子、身患尿毒症的四哥、哥嫂留下的3個孩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至仁至孝。
1984年,16歲的張小毛為減輕父母身上重擔,進入南縣一麻廠做女工。她進廠一個月后,父親因心臟病和血吸虫病去世。母親年事已高又患有舊疾,張小毛邊照顧母親邊工作。1990年,工廠倒閉,張小毛做洗碗工、賣小菜、做零工等補貼家用。這樣的日子張小毛堅守了7年,直到母親去世。
2011年,張小毛的三哥因肝癌去世,三嫂也二度中風。臨終前,三嫂將3個孩子托付給她,張小毛毫不猶豫答應了。2020年,張小毛的四哥(離異)被確診為尿毒症,陷入深度昏迷。張小毛又東借西湊5萬元醫藥費,極力挽救四哥的生命。在張小毛照顧下,四哥與病魔頑強抗爭,直至2024年9月因尿毒症、心臟病等多種疾病去世。
帶著哥嫂留下的3個孩子,一家人的支出是個不小數目。為了養家糊口,張小毛去背木材,沒有扛木頭的活兒,她就開著小型農用運輸車拉貨。為了省錢,她常常買兩個饅頭應付一整天。她的付出,孩子們都記在心裡。2023年,張小毛生日當天,3個孩子為她送上發夾、百合花,還有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媽媽,您雖然沒給予我們生命,卻給了我們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媽媽,我們永遠愛您!”她還不定期帶著孩子們去社區做志願者,讓孩子們心中有愛、懂得感恩、回饋社會。
張小毛榮獲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26 張心亞
張心亞,女,漢族,1947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張心亞助殘工作室行政負責人。
張心亞照顧教導智力障礙的女兒50余年,同時幫助更多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用細心耐心書寫母愛的偉大。
1973年,張心亞3個月大的女兒由於油漆中毒不幸造成智力障礙。張心亞帶著孩子跑遍大江南北求醫。除了擔心女兒健康,張心亞更擔心孩子的將來。幾十年如一日,張心亞克服重重困難,一邊悉心照料女兒的日常生活,一邊堅持教女兒簡單的生活自理技能。她彎著腰、手把手,幾十遍幾百遍甚至幾千遍地示范。每每看到女兒的進步,她就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為了幫助女兒走出封閉的世界,更好地融入社會,張心亞帶著女兒前往上海市虹口區曲陽路街道陽光之家,並主動加入陽光之家,成為那裡的第一個志願者和第一批“特教老師”,既能多陪伴女兒,又能幫助其他和女兒一樣的智力障礙孩子。在陽光之家,她組建了張心亞助殘工作室,幫助了很多智力障礙群體。張心亞將其他智力障礙孩子視如己出,經常帶著孩子們一起走出“家”門,大家親切地稱呼她為“愛心媽媽”。她把大量的精力和熱情都奉獻給了助殘事業,帶領志願者們以殘障人士的需求為導向,先后服務殘障人士和社區居民超50萬人次、近50萬小時,工作室注冊專職志願者87名,社會志願者超400名。
2017年初,張心亞被查出胃癌,接受了手術與化療,丈夫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在她回到工作崗位后,風雨無阻地接送妻子上下班。近幾年,張心亞的丈夫也遭遇了病痛折磨,如今已無法獨立行走。張心亞又承擔起照顧丈夫的重擔,但丈夫的加油鼓勁讓她備受鼓舞。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勵,他們相信,隻要齊心協力,就能翻過山頭,看見光明。
張心亞榮獲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27 張吉蓮
張吉蓮,女,漢族,1973年12月生,重慶市永川區仙龍鎮粉店村村民。
勤勞善良的張吉蓮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婆婆和3位叔叔,6000多個日日夜夜從不言棄,支撐著有4位智力障礙老人的7口之家,用孝和愛撐起幾位老人的“一片藍天”。
在張吉蓮1歲半時,母親撒手人寰,留下她和經常酗酒的父親,她不得不跟著奶奶和3位叔叔一起生活。3位叔叔的情況比較特殊,都沒有兒女,他們對張吉蓮視如己出。叔叔們的好,張吉蓮一直記在心裡。到了適婚年齡,張吉蓮的結婚條件就是“男方婚后必須與我一起照顧家中老小”。她的孝心感動了農家小伙凡時德,1996年,兩人喜結良緣。2006年、2010年,張吉蓮的父親和奶奶分別過世。看著3位日漸年邁的叔叔,張吉蓮沒有繼續外出務工,毅然把他們接到家裡照顧。公公去世后,她又把婆婆接到家裡。
婆婆天生腿腳殘疾,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不留神就會跌倒,智力相當於兩三歲小孩﹔二叔長期大小便失禁,有時一天換三四次衣物,一個人出去經常會找不著回家的路﹔三叔身體好些,能幫助做些事,但干的事總是不著邊際﹔小叔時常唱反調,經常把拴好的羊解了,把關好的雞鴨放了。但張吉蓮始終不離不棄,把照顧幾位老人的衣食住行當作自己的分內事。10多年的悉心付出,使幾位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也讓知情者贊不絕口。而張吉蓮總是說:“做不到最好,但我會盡力做好。”
她是叔叔們眼中的好侄女、婆婆眼中的好媳婦,也是兒女眼中的好榜樣。在張吉蓮的言傳身教下,兒女從小就孝順懂事,一起加入照管老人的行列,這也是張吉蓮值得欣慰的事。
張吉蓮榮登“中國好人榜”。
528 張春梅
張春梅,女,漢族,1971年7月生,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呼和浩特供電分公司變電管理二處副值班員。
張春梅堅持把孝心獻給父母,把愛心獻給孩子,把責任心獻給電力崗位,用實際行動呵護著一家老小,守護著萬家燈火。
因為家庭貧困,身為第七個孩子的張春梅從小被父母送給同村的一對夫婦撫養。成年后,她與蒙古族小伙子德力格爾相識,德力格爾家也有著生父母、養父母4位老人,相同的經歷讓兩個人惺惺相惜。1991年二人喜結連理,雙方的4對父母,加上自己的新家,5個家庭相互包容、支持,組成了一個民族融合大家庭。隨著兒女的出生、8位老人的日漸衰老,張春梅夫婦開始在5個家庭之間來回奔波。
200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帶走了丈夫的生命,從此全家11口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張春梅一人身上。禍不單行,不久后丈夫的養父罹患白內障,於2007年徹底失明。張春梅的養父自2008年腦出血后癱瘓在床7年。面對生活的重擔,張春梅咬緊牙關、扛起責任,四處奔走求醫問藥,直到2017年,終於找到一家手術成功率很高的醫院,在積極溝通並安排手術后,丈夫的養父終於復明。2017年,張春梅將丈夫父母的土坯房翻蓋成了明亮的磚瓦房。在房子竣工的那天,張春梅抱著老人放聲大哭,她終於完成了丈夫未了的心願。
“我生父母這邊子女多,平常倒是不用我怎麼照看,我就是定期去看看,買一些家裡需要的東西。養父母就不同了,養父腦出血癱瘓在床,養母身體也不好,過一段時間就需要輸液調理,家裡全得靠我。”張春梅說。這幾年她將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照顧養父母身上,每過一段時間她就把養父托付給專業護理人員照看,把養母接到家裡請醫院的人來輸液。春節前夕是張春梅最忙的時候,她要給老人們置辦年貨、打掃衛生,每每都是除夕才能將所有事情安排妥當。
作為一名變電站值班人員,張春梅深深懂得,堅守工作崗位與對父母盡孝是同等重要的責任。她的職業生涯中,10萬余次倒閘操作准確無誤,3000多天無事故、無違章記錄,順利完成各類應急保電任務300余次。
張春梅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529 阿依努爾·哈力克
阿依努爾·哈力克,女,維吾爾族,1988年10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喀什市“母親之家”殘疾兒童服務中心院長。
阿依努爾·哈力克創辦了“母親之家”殘疾兒童服務中心,對前來參加康復、教育、培訓的腦癱兒童給予最大關愛,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讓他們能夠盡快“生活自理”和“融入社會”。
阿依努爾·哈力克家中姐妹3人,最小的妹妹患有腦癱,從小生活不能自理,這使她有了幫助腦癱兒童的想法。2011年1月,大學畢業的阿依努爾·哈力克來到喀什市多來特巴格鄉塔吾古孜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走訪時得知村裡有腦癱患者。通過在網上查詢腦癱兒童康復的相關信息,她聯系到廣西南寧安琪之家腦癱康復中心,並前往參加培訓,學習相關康復技能。2014年1月,她自籌3萬元資金,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成立了當地首家針對3—14歲腦癱兒童免費提供康復訓練服務的民辦機構——“母親之家”殘疾兒童服務中心。
3歲的腦癱兒童亞庫浦江非常聰明,但病魔令孩子不僅不會走路不會說話,而且使他脖子僵硬,轉動一下頭都非常困難。阿依努爾·哈力克就按照學習來的方法開始給亞庫浦江做康復訓練,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亞庫浦江的頭部基本可以自主轉動了。康復中心成立的這10個年頭,阿依努爾·哈力克不但自己給孩子做訓練,還把訓練手法教給患兒家長,不斷鼓勵家長和孩子,幫他們樹立信心。截至目前,共免費幫助了1254名腦癱兒童進行康復訓練。
最初進入康復中心的5名孩子在2023年9月都已上了小學,雖然自理能力還需要提高,但阿依努爾·哈力克已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希望。之后,她採用集康復、教育、培訓為一體的模式,在康復訓練的同時,加入“生活自理”和“融入社會”的學習內容,將中心的適齡兒童送到學校上課,讓孩子們更好地適應康復后的校園生活。
阿依努爾·哈力克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下轉第二十七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26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