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433 張玉花 |
![]() |
434 張效房 |
![]() |
435 張淑珍 |
![]() |
436 張 毅 |
![]() |
437 阿斯哈爾 |
![]() |
438 陳 冬 |
![]() |
439 陳美榮 |
![]() |
440 陳炳章 |
![]() |
441 陳清洲 |
![]() |
442 范志偉 |
![]() |
443 范振喜 |
![]() |
444 林佔熺 |
(上接第二十一版)他相繼主持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青島國際會議中心、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為代表的200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建筑。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到廣州鐵路博物館,從虎門海戰博物館到廣州海心橋,再到如今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何鏡堂的建筑作品始終緊扣廣東發展和時代精神,在南粵大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嶺南文化建筑特色。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何鏡堂,仍奔走在建筑創作和人才培養一線。他將“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的2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並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組織各方累計籌集1150多萬元,激勵年輕人的學術探索和創新研究。先后培養出3名全國、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9名博士生導師,18名全國青年建筑獎獲得者。
何鏡堂還努力搭建渠道“走出去”,讓世界聽到更多中國建筑的聲音。他先后到世界各地和國際知名院校,舉辦“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劇變中國的建筑傳承與創新”等主題建筑作品展和專業學術講座,增進了國外建筑界對中國建筑的理解與認同,提高了中國建筑師和建筑品牌的國際聲譽。
何鏡堂榮獲最美奮斗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被授予梁思成建筑獎,其帶領的團隊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433 張玉花
張玉花,女,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
張玉花從一名技術員做起,一路奮進,跨越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三大領域,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神舟飛船、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嫦娥六號等相關系統的研制,為圓中華千年飛天之夢作出了貢獻。
1990年,張玉花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來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805所工作。1992年,她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神舟飛船電源分系統的研制和測控通信分系統論証工作,論証組設計的地基、海基測控網方案技術繼承性強、可實現性高,最終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1999年至2007年,張玉花作為805所載人航天行政負責人,帶隊先后完成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的靶場試驗與發射任務。隨著2008年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項,張玉花接到調令,轉向負責探月與深空探測領域工作,帶領隊伍實現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全過程設計、試驗和交付,她負責的“玉兔號”月球車成功做到在月球表面的巡視勘察,“玉兔二號”成為人類首次月背巡視的、壽命最長的月球車。
為助力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張玉花帶領團隊做了數千次的模擬對接試驗,成功突破軌道器輕量化結構設計、月球軌道器弱撞擊式對接機構等技術。2020年,當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轉移至返回器時,團隊成員激動地說:“我們准備的35項故障預案,最終一項都沒用上,這是最好的結果。”為實現深空探測工程的目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需要完成一系列技術任務:機會唯一的制動捕獲如何踩剎車?過程復雜的兩器分離如何設計?遙測遙控中斷30天的“日凌期”如何度過?張玉花歷經十年刻苦鑽研,突破了多項世界級難題。2021年2月,中國迎來了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太陽系以及行星際探測的序幕。
30多年來,張玉花始終保持著對航天科技的鑽勁,將青春獻給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航天精神傳承人。
張玉花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34 張效房
張效房,男,回族,192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教授、主任醫師。
張效房始終將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以精湛醫術服務病患,幫助無數眼疾患者重見光明。他長期致力於眼科醫學研究,創立了“張效房法”,是我國眼內異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傷專業的學術帶頭人。
張效房求學於抗戰時期,懷著醫學救國之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畢業后,走上了醫生崗位。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療衛生條件差,沙眼病患多,其並發症佔致盲原因首位。張效房帶領眼科醫護人員為當地百姓進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改進局部用藥方法,簡化瞼內翻矯正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8年來,張效房始終保持著從醫之初的熱忱,幫助無數眼疾患者重見光明。
1976年,張效房的《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成為國際上第一部系統探討眼內異物的專著,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以張效房名字命名的“眼內異物定位摘出法”被公認為我國對世界眼科的兩大貢獻之一。1982年,在第二十四屆國際眼科學術會議上,他的《三千例眼內異物摘出的體會》由四種語言同步翻譯,引起轟動。他對“手法小切口白內障摘出手術”進行改進和簡化,對我國控制白內障致盲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他在百歲之年出版了200萬字的學術專著《張效房眼外傷學》。從業至今,他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2項,出版專著24部。
張效房退休后身患癌症,卻從未離開為患者服務的崗位。百歲高齡仍不輟於臨床、出診、查房、教學、著書,爭分奪秒為祖國和學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多年來,張效房在編寫教材、創辦刊物、舉辦培訓班、擔任客座教授的同時,堅持大班講課,並為留學生班講課和研究生臨床輔導,共培養眼科碩士、博士70余人。他常對學生說:“站上手術台,就不能有任何私心雜念,要將精神狀態調整到最佳。”他先后捐款100多萬元成立“張效房醫學學術基金”,資助年輕眼科醫生出國深造,開展眼科醫學學術研究。近兩年,他又把工作重心放在《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投稿論文的修改上。
張效房榮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435 張淑珍
張淑珍,女,漢族,1937年4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原茶產業發展局退休職工、商洛市茶葉研究所名譽所長。
張淑珍扎根大山60多年,將茶葉種植成功引進商南縣,讓茶葉產地向北推進300多公裡,茶葉成為商南縣域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幫助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1961年,張淑珍從西北農學院畢業后,來到商南縣農林綜合站工作。看到當地山林滿目瘡痍,百姓生活條件艱苦,張淑珍暗下決心:要讓山綠起來、人富起來。學林業出身的張淑珍嘗試引種桉樹、油茶和種桑養蠶,但效果都不理想。張淑珍聽說安康有茶樹,群眾採了茶,不光自己能喝還能賣錢,便決心試一試。她跑了十幾個地方學藝,扛鋤頭、挑水桶、住窩棚,翻山蹚河、櫛風沐雨試種茶樹,終於在1970年春收獲了1.9公斤商南本地茶。2年后,在張淑珍帶領下,商南縣成功種植茶葉2000畝。1975年,張淑珍創辦的茶坊茶場首次向國家上交了500公斤商品茶,結束了商南無茶的歷史。
1985年,張淑珍聯合全縣36家鄉村茶場,成立了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公司走“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幫茶農開展技術培訓,給他們提供技術設備﹔研究開發推銷新產品,開展銷售服務。從此,茶農們再也用不著為銷售茶葉犯愁了,腰包鼓了起來。在張淑珍的帶領下,商南茶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蛻變。截至2023年,商南縣年產茶葉8300噸,產值達14億元,茶農人均增收7000元,茶葉成為商南富民強縣的頭號主導產業。
就在商南的茶葉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張淑珍被查出癌症。治療期間,張淑珍始終沒有停下為茶葉事業奮斗的腳步,繼續上茶山、進茶場,研究茶葉新技術,先后上市了烏龍茶、紅茶、茯茶等5個品類30多個茶葉產品,讓商南茶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2024年1月1日,張淑珍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張淑珍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436 張 毅
張毅,男,漢族,1969年1月生,中共黨員,國網重慶市南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帶電作業管理。
張毅堅守在風險極大的帶電作業崗位,鑽研出26項國家專利,培養技術骨干400余人、技師158人、高級技師56人,帶領團隊平均每年減少停電時間3000余小時,增加供電量500余萬千瓦時。
帶電作業是一項科技含量高、技術性強、風險極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威脅作業人員生命安全。1989年12月,張毅來到線路所帶電班,在帶電作業崗位上一干就是35年。為了實現“讓電像空氣一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的夢想,他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技術領域實現了許多突破。他運用“蜂窩梯”“蜈蚣梯”“平台”等絕緣工具開展多種形式的作業工法,成功破解了不停電作業在山地、丘陵受限難題,開創了“山地帶電立杆作業法”。他參與制定、修編和審定了100多項帶電作業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
2011年,“張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成了創新創效、人才成長的平台。目前,工作室研發的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30余項,培養出各級專家60余人。在張毅的引領下,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勞模和技術骨干的引領示范作用,始終保持了“傳承絕技絕活、培育創新成果、培養技能人才”的創新思路,在絕技傳承、創新工作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張毅主動走向社會,依托工作室義務為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舉辦電工技能培訓,培訓電工3000余人。他帶領工作室的團隊走進校園,宣講勞模事跡,為師生傳授安全用電知識。
張毅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37 阿斯哈爾
阿斯哈爾,男,哈薩克族,1980年6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紅柳灣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獸醫師。
阿斯哈爾扎根海拔3200米的雪域高原,每年開展巡回診療牛羊服務300天以上,先后為牧民治療牛羊3萬余隻,被當地群眾譽為草原“獸醫120”。
2000年,阿斯哈爾畜牧專業畢業后,回到故鄉,做了一名畜牧獸醫。高原牧區牧業點大多地域氣溫低、海拔高、人煙稀少,阿斯哈爾毅然決然地選擇堅守在雪山腳下,穿越在生命禁區裡,當一名草原牧民隨叫隨到的“獸醫120”。2010年10月,紅柳灣鎮加爾烏宗村部分牧民的羊隻發生口蹄疫疫情,在牧民努爾沙哈提家開展疫病診治時,他和主人同住在秋季草場的簡易小帳篷裡,整整守了15天將患病羊隻全部治愈。2013年,紅柳灣鎮燕丹圖地區發生了大面積的羊痘疫情,阿斯哈爾帶領獸醫站工作人員蹲點診療近一個月。在他們的精心診療下,患病羊隻治愈率達98%。
阿斯哈爾和同事一起組建了四季“蒲公英”疫病防控志願服務隊,一年四季游走在牧民之間。春季,他們上門為牧民進行“規范接羔、科學育幼”技術指導,對孕產畜、瘦弱畜進行抓膘補飼,夯實了牧民增產增收基礎。夏季,他們幫助牧民群眾抓羊、綁腿、剪毛、精修、做標記。秋季,他們幫助農牧民為牲畜藥浴防疫,覆蓋面達到了100%。入冬后,他們開展畜牧區巡回供水、草場“澇池蓄水”、人畜共患病防治檢查,指導牧民做好牲畜常見病、多發病的藥物儲備和飼草儲備,確保牲畜安全越冬度春。
阿斯哈爾將自己所知所學無私傳授給年輕人,帶出了防疫、診治“土專家”近30人。他撰寫的《駱駝蹄縫膿疱病的診療》《牧區常見馬病的治療體會》等論文刊載在《中國農業科技》等雜志。
阿斯哈爾榮獲全國農業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
438 陳 冬
陳冬,男,漢族,1978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特級航天員。
陳冬作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砥礪為國出征的赤膽忠心,練就征戰九天的過硬本領,2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成為首位在軌時間超過200天的中國航天員,是探索宇宙、筑夢太空、建設航天強國的標兵模范。
陳冬始終秉持“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如磐信念,以超常毅力和嚴實作風投入高強度訓練、高壓力備戰、高風險任務,練就過硬的飛天本領。2016年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面對緊急突發情況毫不畏懼,沉著冷靜排除故障,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作為神舟十四號任務乘組指令長,帶領乘組團結協作奮斗,在軌駐留6個月,參與見証了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圓滿完成3次出艙作業、1次太空授課等任務。
陳冬始終堅持從嚴從難訓練,每個問題都刨根問底,每個環節都嚴摳細磨,每個動作都上千遍反復練習,每個指令都爛熟於心。擔任航天員大隊大隊長后,時時沖在前、處處干在先,千方百計提升訓練質效,倡導“交流式”“研討式”訓練方法,營造“自燃型”“發散型”學習訓練氛圍,為系統設計、產品研制、技術攻關建言獻策,不斷促進工程建設質量提升,全體航天員圓滿完成了空間站建設及運營階段的歷次載人飛行任務。
陳冬雖是榮譽載身的航天員,但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黨員、普通兵,自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堅持做到任務前后一樣出色、天上地下一樣完美,每次凱旋后迅速歸零心態,時刻准備接受祖國再次召喚。他始終以感恩之心回報祖國和人民,先后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作專場報告百余場、參加公益活動數百次,傳遞凝聚實現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的信心力量。
陳冬榮獲時代楷模、英雄航天員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二級航天功勛獎章。
439 陳美榮
陳美榮,女,回族,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人民法院三級高級法官。
陳美榮作為一名基層政法干警,鑽研業務、情系百姓,三十多年如一日,奮斗在審判工作一線,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每一起案件。
針對基層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陳美榮堅持把非訴調解機制放在前面,審理案件超過1萬件,調解撤訴率達82%。她總結出適用於司法調解的“五心和十二調解法”,在寧夏法院系統推廣和應用,有效提高了調解工作質效。她把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當成自己的事,在大武口區法院建立“陳美榮工作室”,讓當事人省時省力省錢地解決矛盾﹔在社區建立“陳美榮語晴室”,將法律咨詢和服務搬到群眾家門口。陳美榮參與調解、化解矛盾糾紛1200余起,集中為大武口區320多名調解員開展專題講座,從源頭上減少了訴訟糾紛。
擔任行政庭庭長之后,陳美榮創新實施以協調化解中心、實質化解方案、N條化解渠道為主要內容的“1+1+N”行政爭議實質化解模式,2022年以來委派化解行政爭議案件32件,成功化解率超過50%,行政機關主動履行給付義務450余萬元。她推動落實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登記制度,隨案發放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通知書,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提升至97.5%,“告官不見官”現象得到根本扭轉,促進行政訴訟調撤率同比提升10%。陳美榮主動調整審判思路,依法審理生態環資類等新穎案件,她主審的寧夏全區首起環境公益行政訴訟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陳美榮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雙百”政法英模、全國模范法官、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40 陳炳章
陳炳章,男,漢族,1935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核工業建峰化工總廠退休職工。
陳炳章隱姓埋名幾十年,始終嚴守秘密,扎根西北某核工業基地和西南816工程,投身國防事業和三線建設,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我國核工業事業。
陳炳章出生於江蘇丹陽農村,在日軍戰火中幸存下來的他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青年時他四處求學,1959年被調進中國第二工業機械部。20世紀60年代起,他先后被調至西北某核工業基地和西南816工程,投身國防事業和三線建設。1969年1月,他義無反顧帶頭進入高劑量場進行鑽取燒結元件操作,團體被中國第二工業機械部授予“34—32”英雄集體稱號。1969年11月,他聽從組織調令進入重慶涪陵白濤深山,參與816工程建設。他始終對黨忠誠,嚴守工作秘密,從未向家人透露自己在干什麼。
1984年,由於國家戰略調整,816工程宣布停建。此時的陳炳章已經在白濤生活了15年,他並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離開,而是選擇了留下,繼續投身軍轉民項目,搞閉路天線研究、化肥生產,1995年,陳炳章以中國核工業建峰化工總廠編織袋廠廠長的身份退休。
如今,涪陵816工程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816工程堆工機械加工廠也變身為一座三線建設遺址“816小鎮”,816工程被命名為重慶市第二批國防教育基地。步入耄耋之年的陳炳章仍不忘初心,積極參與全民國防教育宣傳活動,堅持宣傳“兩彈一星”偉大成就、三線建設重大成果,以及816工程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引導全社會學習816建設者們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艱苦創業的優良品德、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他不忘黨員本色,繼續在新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441 陳清洲
陳清洲,男,漢族,1970年12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灌口派出所綜合指揮室二級高級警長。
陳清洲始終保持忠誠警魂,堅持匠心耕耘,一心為民,為廣大群眾辦了大量的好事實事,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鑄就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精神高地和道德豐碑。
陳清洲是百姓心中的“亮燈警察”。2007年到2011年,他用腳步實地踏勘了轄區所有的交通線、段、點,促成轄區新設新建斑馬線18條、紅綠燈15座,轄區15公裡路段全線亮起路燈,轄區所有中小學校交通安全設施得到全面完善,所有鄉村水泥道路、山地旅游專線路施劃起交通標志、標線,道路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陳清洲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2016年,他被確診為肝癌晚期。患病期間,他依然心系工作,在網上解答群眾的咨詢求助,發布安全預警信息。隻要身體狀況稍有好轉,就重新投入工作。
陳清洲是網民粉絲的“好警蜀黍”。2011年,他開通個人微博,用貼近百姓生活的網言網語弘揚主旋律,微博粉絲近200萬。他在微博創建的“清洲說警事”安全宣傳專欄,閱讀量超10億人次﹔開辦的“清洲幫尋人”公益尋人欄目,閱讀量超20億人次,幫助找回失蹤人員300多人。2021年,他結合自身的抗癌經歷開辟“尋醫問藥”和“現身說法”等專欄,為癌症患者帶去溫暖和希望。
陳清洲是古道熱腸的“調解達人”。2022年,他頻繁奔走於派出所和村居之間,招募調解員隊伍,建立調解室,親任調解顧問,隻要群眾有需求,他都會竭盡所能幫忙處理,成為遠近聞名的“金牌調解員”。
陳清洲是轄區群眾的“良師益友”。他自創各種家庭安全防范小妙招,主動擔任防騙宣講團團長,於2022年10月在當地美食廣場打造“反詐一條街”,輻射周邊6個村居、5萬余人,轄區詐騙警情同比大幅下降。
陳清洲是廈門警隊的“榜樣人物”。他結合自身從警經歷,每年為新警上好“第一課”,幫助青年民警快速成長。他的徒弟林志興獲評“全國最美基層民警”等,他工作過的灌口派出所被命名為全國“楓橋式派出所”。
陳清洲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42 范志偉
范志偉,男,漢族,1960年10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機修工、高級技師。
40余年來,范志偉潛心鑽研、勇於突破,在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藥生產設備上的技改創新、進口設備高端關鍵配件國產化、帶徒育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范志偉長期工作在生產一線,“攻克難題”成了他不懈的追求。1999年底,范志偉剛開始接觸進口生產線,當他看到操作界面是全英文的時候,一下子慌了。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下班后立刻跑去買了電子字典,回來就逐個單詞對照翻譯。日積月累,光筆記就記了10余本,堆起來有半米多高的英文說明書硬是被他啃下來了,慢慢地,他成了公司進口生產線的維修專家。
2006年,當范志偉看到雲南白藥散劑設備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時,他經過現場多日蹲守,查找到了問題,提出採用偏心振蕩橋提高粉柱下落均勻性的辦法,使每台班產量提高20%、年產值提高6000萬元。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雙貼雙檢測貼簽機填補了國內行業應用空白,使氣霧劑、雲南白藥膏產品貼簽效率提高1倍。
長期以來,范志偉在進口高端設備維護搶修中積極推動公司進口生產線的關鍵配件和模具的國產化,攻克關鍵模具自主制作的難關,讓公司48條生產線的關鍵配件模具國產化率達到98%以上,擺脫了對國外技術依賴,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3000余萬元。他自主開發氣霧劑生產線關鍵組件高效灌封頭,使得產品控制精度與配件使用壽命均有明顯提高。近年來,范志偉發表論文3篇,取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和雲南省發明專利一等獎,為企業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500余萬元。
范志偉常說,是企業培養了他,他有責任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他堅持育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德,親自帶徒傳藝,把平時工作積累的經驗和技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20余個徒弟都成為行業優秀人才。
范志偉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雲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43 范振喜
范振喜,男,滿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周台子村黨委書記。
范振喜擔任周台子村黨組織負責人37年,與血癌抗爭32年,先后6次昏倒在工作崗位上,5次接到醫院病危通知,帶領干部群眾,把一個冀北山區特困村建成北方山區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成功典范。
周台子村地處冀北貧困山區。1987年,25歲的范振喜在鄉親們的信任與期盼中,當選周台子村黨支部書記。他撂下硬話:“窮不扎根、富不天生,好日子是拼出來的!”范振喜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帶領周台子村村民艱苦創業,從打牢農業基礎,到創辦企業、增強集體實力,再到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每一次改革都凝聚著他的智慧和心血。1992年,范振喜外出考察時突然感到不適,經確診患有白血病。正在絕望之際,鄉親們自發捐款,短短五六天時間就湊了10萬塊錢。鄉親們的一片愛心讓范振喜重燃生的希望,他二哥給他抽取骨髓做了移植手術。從“鬼門關”被搶回來的范振喜,銘心自誓:隻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要拼命為父老鄉親貢獻出最后一份力量。他提前出院,不顧醫生“靜養三年”的囑咐,又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建立“農副產品展銷中心”﹔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廣無土栽培、立體種植農業新技術﹔積極謀劃養老康養、普通話文創等新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后,范振喜帶領全體村民實施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工程,村集體投資近5個億,把分散在7個自然村的700多戶村民集中到中心村,村民住上了樓房,村裡60歲至70歲老人可以免費住“福利公寓”,70歲以上老人可以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實現集體集中養老。2021年,范振喜帶領周台子村率先在冀北山區興建起現代農業、農旅研學等產業,打響“綠色周台子”品牌,有力促進本村快速發展。2023年,周台子村與河北翼龍無人機飛行基地合作,投資1.5億元,建設集產品研發、展服服務、研學培訓為一體的無人機產業園區。范振喜連續當選黨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帶領周台子村鄉親們擼起袖子加油干,不斷提升村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范振喜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退役軍人”、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444 林佔熺
林佔熺,男,漢族,1943年12月生,中共黨員,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林佔熺白手起家、攻堅克難,發明菌草技術,有效破解“菌林矛盾”的世界難題﹔他秉持科技助農的初心,利用菌草技術開展扶貧及援外事業,體現出中國科技工作者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崇高追求。
(下轉第二十三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22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