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408 巴特爾 |
![]() |
409 鄧希平 |
![]() |
410 龍福剛 |
![]() |
411 葉 輝 |
![]() |
412 邊 巴 |
![]() |
413 成衛東 |
![]() |
414 朱治國 |
![]() |
415 劉 麗 |
![]() |
416 劉 欣 |
![]() |
417 劉前東 |
![]() |
418 關慧明 |
![]() |
419 江阿古麗·艾山 |
![]() |
420 江 林 |
(上接第十九版)
408 巴特爾
巴特爾,男,蒙古族,1990年8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二環路消防救援站站長。
作為烈士后代,巴特爾傳承良好家風,堅定選擇任務艱巨、條件艱苦、風險高危的基層隊站工作,全力以赴投身消防救援事業。
2018年2月,呼和浩特阜豐生物葡萄糖廠房發生火災,面對有毒濃煙、熊熊烈火以及隨時可能倒塌的廠房,擔任指揮員的巴特爾把隊友擋在身后,用胸口死死壓住水槍對火點猛攻。經過6個多小時鏖戰,最終成功將大火扑滅。2023年2月,轄區一處冷庫發生大火,毗鄰存放近萬立方米木材的倉庫危在旦夕。在冷庫鋼瓶突發爆炸、增援力量尚未到場的情況下,巴特爾主動請戰,帶領3個攻堅組,命令一個組堵截火勢,一個組冷卻冷庫,他帶著一個組把隨時可能再次爆炸的鋼瓶全部抱了出來。經過4個小時的戰斗,保住了木材倉庫。入職以來,巴特爾先后經歷了4800多次生死考驗,解救疏散被困群眾8000余名。
每到冬季,卷水帶成了困擾指戰員的難題。巴特爾買來搖柄、支架等材料,反復研究、反復測試,最終研發出“水帶卷盤機”,提升了實戰中收整水帶的速度,並獲國家專利。他牽頭研發滅火救援調度指揮手機應用程序被推廣使用,與企業技術人員結對開展遠程音視頻紅外線熱成像偵檢頭盔系統研發,有效破解了攻堅進入濃煙、有毒環境下的偵查難題。
2021年,巴特爾帶頭成立“北疆藍焰”學雷鋒志願服務隊,將消防救援和志願服務相結合,積極開展送教上門等志願服務。他帶頭組建了一支“消防背包宣傳組”,挺進“邊、遠、散”村落,開展消防法規、安全防范、逃生技能宣講。多年來,巴特爾主動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價值5萬余元,與轄區的困難群眾結對子,定期送米、送面、打掃衛生。
巴特爾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409 鄧希平
鄧希平,女,漢族,1942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景德鎮市原建國瓷廠總工程師。
鄧希平一直從事陶瓷顏色釉瓷研究、創新工作,近60年來,她恢復了很多失傳的工藝,創新了40余種顏色釉,傳承並創新出瓷器品種1000余個,開辟了窯變藝術創作的新天地。
1965年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后,鄧希平來到原第一輕工業部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現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積極投身到陶瓷顏色釉的學習。1972年,鄧希平調入景德鎮市建國瓷廠繼續從事顏色釉研究工作。1995年,景德鎮市建國瓷廠改制,科研所面臨無人承包即將解散的困境。那一年,鄧希平53歲,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顏色釉制瓷技藝,她承包了科研所,開始了新的征程。承包初期,她帶著一群老同事,自己動手搭建廠房,推著板車運送瓷器﹔因初期科研所效益不好,她拿出自家存款給大家發了第一個月工資。鄧希平正是憑借著身上這種闖勁、拼勁、干勁,在顏色釉的傳承和創新道路上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傳統顏色釉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從無骨汾水釉裡紅到窯變花釉,從朗窯紅到祭紅,鄧希平不斷推陳出新,創造了高溫色釉新高度。同時,她不斷取得油燒銅紅釉、無鉛均紅釉等一個個技術上的突破,創造出“鳳凰衣釉”“羽毛絲釉”“翎羽釉”等一系列全新的窯變釉和特大件郎窯紅釉作品,成功研制出“秘釉流霞盞”,其中“鳳凰衣釉”獲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一等獎。她創作的陶瓷彩虹釉獲國家發明獎、第三十九屆尤裡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大件郎紅釉新配方”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鄧希平陶瓷藝術館、景德鎮顏色釉陶瓷藝術研究院、景德鎮鄧希平顏色釉陶瓷藝術博物館成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顏色釉技藝的研究開發中。
鄧希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10 龍福剛
龍福剛,男,苗族,1975年2月生,中共黨員,南方電網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興義供電局輸電管理一所綜合數據班無人機巡檢三級高級作業員。
龍福剛二十六載拼搏奉獻在基層電力工作一線,始終保持“零差錯”“零事故”。
1998年,龍福剛從部隊退役后進入電力行業。經過3年時間,龍福剛迅速成長為帶電班班長。他對所負責區域內的80條110千伏1388公裡輸電線路、4929基杆塔的地形地貌和金具、導線型號等數據都牢記於心,隻要線路有缺陷,他總能迅速制定出最安全、最快捷的檢修方案,保持26年輸電線路運維工作“零差錯”“零事故”。
2008年初,貴州電網遭受前所未有的冰雪凝凍災害,龍福剛率隊赴凱裡支援抗冰搶險。面對復雜的地勢,他用3天時間完成了平時15天的工作量,確保凱裡市等3個縣(市)的老百姓過上溫暖明亮的春節。2011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遭受特大洪災,他帶領隊員冒著39攝氏度高溫,蹚過湍急的河水,運送電力搶修設備,提前5天完成搶修任務。2020年春節期間,黔西南州發生有氣象統計以來最為嚴重的冰雪凝凍災害,近百條輸電線路受損,他帶領同事連續奮戰18個小時,保障了80條110千伏重要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
龍福剛結合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發明了更換絕緣子串的“20中用法”,大幅縮短了更換絕緣子串的時間,被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廣泛推廣使用。他發明的承力座、防滑防脫腳扣、多功能折疊檢修梯、帶電作業TYK卡具等多種工具,有效降低了作業風險,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10月,龍福剛已經擁有國家專利24項,6項專利成果在貴州、雲南和廣西電網推廣使用。
他先后培養了輸電專業員工453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連續3年獲得全國和南方電網公司系統職工創新獎項。
龍福剛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最美退役軍人”、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11 葉 輝
葉輝,男,滿族,1978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國航天科工二院699廠研磨工、特級技師。
葉輝扎根工作車間,日復一日重復著看似單調的動作,耐住寂寞潛心研磨,從一個對精度毫無感覺的“愣頭青”慢慢變成了研磨精度早已超出國內機器測量范圍的研磨師,被譽為“航天研磨師”。
手工研磨,就是利用涂敷或壓嵌在研具上的磨料顆粒,在一定壓力下,對航天金屬零件表面進行手工精密加工。靠著這雙手,葉輝能實現平面和自由曲面表面粗糙度5納米、長度基准精度10納米的超精密研磨。
1997年,技校畢業后的葉輝被分配到699廠,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著牆壁,轉動兩塊鑄鐵平台,培養自己對精度的感覺。就在經歷了5年學徒生活,夢想著終於可以在研磨行業大展拳腳時,意外發生了——“右手手掌貫穿,三根手指筋斷,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動,可以開殘疾証。”醫生的話讓葉輝感到絕望。師傅聽聞后趕到醫院鼓勵他不要放棄。
相伴了5年的平台成了葉輝最好的理療機,3個月的時間裡,葉輝每天都准時來到工作台前進行康復訓練。從勉強半開到能夠全開,再到正常伸展,右手很快突破以往達不到的精度,醫生都說這是個奇跡。為了讓大國重器的精度無可匹敵,葉輝也將自己逼到了極致。經過27年的磨礪,葉輝研磨出的零件表面粗糙度極為精細。曾經有一個零件精度要求極高,國內沒有研磨師敢接,於是國外的嘲諷甚囂塵上——“中國永遠也做不了這樣精度的零件。”“說我不行可以,說中國不行,那不成。”當廠家輾轉找到葉輝時,他二話不說接下了。最終,葉輝加工好的零件被送到國外進行測量,精度等級比要求的還要高得多。
葉輝榮獲首都道德模范等稱號。
412 邊 巴
邊巴,男,藏族,1965年8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西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機要交通處副處長。
邊巴克服困難、不懼危險,堅守高原機要交通工作十五載,用忠誠與擔當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在執行機要押運任務時突發疾病殉職,年僅50歲。
1981年,16歲的邊巴入伍當兵,駐守邊防17年。邊巴1998年轉業到西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12月,組織決定將他調任辦公廳機要交通處工作。從事機要交通工作15年,他經手的文件數不勝數,從未出過任何差錯﹔他手寫的相關票據字跡工整、一目了然﹔他反復練習的打包手法確保文件袋既結實又美觀﹔他虛心求教,全面掌握新系統的使用方法﹔他苦練五筆輸入法,隻為把工作效率再提升一點。2013年,辦公廳保衛處處長崗位空缺,領導征求他的意見,邊巴表示機要交通工作正是新老交替的時候,他熟悉情況,對工作也有感情,放棄了轉崗提拔的機會。
在一次執行任務時,飛機突遭強大氣流,機身發生劇烈搖晃,邊巴寫下的“遺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確保黨的核心秘密載體絕對安全。高原機要交通工作需要頻繁出差,隨著年齡增長,邊巴每次出差回到拉薩都會感到身體不適,但是往往等不及身體恢復,就又踏上了執行新任務的路途。2015年9月21日,邊巴在完成押運任務准備返回時,突發疾病殉職。
邊巴犧牲后,西藏機要交通部門組織開展了向邊巴同志學習,做無愧於時代的“黨的紅色傳令兵”系列活動。2023年,全國機要交通系統開展了向新時代英模人物邊巴同志學習的活動。
413 成衛東
成衛東,男,漢族,1979年7月生,中共黨員,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
成衛東扎根港口一線,細心打磨駕駛技術,把20米長的拖車精確駕駛誤差消滅到毫厘之間。他勇闖港口無人駕駛最前沿,利用智能運輸機器人高效完成運輸任務。
從小就看著父親為港口建設而奔忙的成衛東,畢業后也成了一名天津港人。在工作中,他細心觀察拖車司機的操作特點,認真總結提煉操作經驗。有時想問題都著了魔:吃飯時,他把飯碗看成拖車,在兩個筷子之間通過,尋找運行軌跡﹔掃地時,把掃帚當成拖車,觀察轉彎角度。通過摸索和實踐,他把拖車操作的一個循環分解成40多個動作,總結出拖車“快”“准”“穩”工作法,將作業效率提高了16.7%。
他以“成衛東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台,將所學所獲傾囊相授,培養出一批專業技術骨干。他還設計出“拖車倒車打靶”等技術比武活動,成為一線員工挑戰極限、追求卓越的舞台。成衛東每年組織開展技術競賽40余次,開展技能培訓60余次,培訓技術人才200余人。
這幾年,天津港不斷加快綠色智慧樞紐港口建設,首創性成果頻出。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作為港口行業首批“AI訓練師”,成衛東主動對接技術人員,用自己的“看家本領”提供實踐經驗支撐,與技術人員一起把獨創的操作法和駕駛技巧轉化為代碼和程序,推進解決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在作業中自動充電、避讓、停靠等問題。成衛東帶領團隊開展探索“牽引車防脫鉤報警裝置”等200余項技術創新,獲得40多項國家專利,創造經濟效益6000余萬元。
成衛東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稱號。
414 朱治國
朱治國,男,漢族,1978年10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青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兩新”工委書記。
朱治國從事組織工作近20年,深扎一線,走遍青海362個鄉鎮,為干部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普遍贊譽。
朱治國大學畢業后,主動申請到距離西寧市800公裡的戈壁鄉鎮工作。因表現出眾,他被省委組織部借調,之后又憑借高居榜首的好成績考進省委組織部,始終勤懇實干,受到稱贊。
朱治國深入一線督促指導,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經過近3年的努力,全省4149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全部實現“破零”。朱治國會同相關部門,面向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開展鄉鎮公務員和聘用事業編制人員考錄工作﹔建立村干部“基本報酬+4項補貼”、社區干部“3崗17級”報酬體系,有效激發了基層干部工作責任感、積極性。
2013年,朱治國的妻子確診肺癌,他省吃儉用給妻子看病。后來,妻子病情惡化,朱治國便把她接回家照顧,直至2022年2月病逝。朱治國處理完喪事后很快又回到工作崗位,帶領同志們全力開展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籌備工作。6月9日的部務會上,朱治國面色青黑、嘴唇青紫,同事們勸他回去休息,他卻沙啞著嗓子說:“一堆事兒等著呢,下周還要去趟黃南。”然而,朱治國的黃南之行最終未能實現。2022年6月11日,朱治國突發心源性疾病不幸離世,年僅43歲。他以生命書寫忠誠、以擔當詮釋初心,為青海大地干部群眾樹立了精神標杆。
朱治國榮登“中國好人榜”,被追授為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干部。
415 劉 麗
劉麗,女,漢族,1974年3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油集團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班長。
劉麗扎根採油一線30余年,以保障油田穩產為己任,致力於創新解決生產難題,從一名採油女工成長為採油技能專家。
1993年,19歲的劉麗成為大慶油田“老標杆”採油48隊的一名採油工人。為了練好基本功,劉麗頂著烈日練習加盤根、換皮帶,僅用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將換皮帶的操作時間從3分鐘縮短至15秒,創造了新紀錄。正是靠著這股勇爭一流站排頭的勁頭,劉麗練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規格型號,一看電流就能判斷井下狀況,一聽聲音就能辨別機械故障”的絕活兒,成為一專多能的“崗位通”。
劉麗堅持解決基層一線生產難題。她受口紅內部升降結構的啟發,經過200多次試驗研制出“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不僅使抽油機井光杆密封圈更換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10分鐘,還實現每口井日節電11千瓦時。她主導研發的“電泵井便攜式清蠟設備”,結束了大慶油田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每口電泵井配一套防噴管的歷史。多年來,劉麗研發的技術革新成果累計獲獎200多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43項,編寫培訓教材38冊,制定操作標准105項並推廣應用。
劉麗悉心育才、因材施教,輻射帶動更多石油人共同提高、全員創效。以她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探索出“專家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范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創新模式,自2011年成立以來,逐步發展壯大到擁有12個分會、531名成員的創新創效聯盟,累計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多件,創效1.2億元。
劉麗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稱號。
416 劉 欣
劉欣,女,漢族,1987年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公安局戍企分局桃南派出所三級警長。
從警13年,劉欣扎根基層一線,用無悔與奉獻詮釋了一名公安民警的錚錚誓言。
2010年8月,23歲的劉欣參加了公安工作,經過一年試用期后,被分配到七台河市公安局戍企分局桃南派出所,成為一名社區民警。劉欣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創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轄區“電信詐騙零發案、矛盾糾紛零積壓、信訪投訴零發生、重點人員零失控”的突出成績。2011年5月,劉欣不幸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病,領導考慮給她調整工作崗位,卻被她婉言謝絕。待病情一穩定,劉欣迅速返崗。為了及時掌握轄區情況,劉欣堅持每天到社區走家串戶,登記房屋信息、了解轄區情況。
2021年,“劉欣警務室”挂牌成立。她組織物業人員、社區網格員及治安積極分子組成義警隊,構建起警民攜手群防群治新格局。她為群眾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充分利用微警務、居民微信群等線上平台,提供全天候“掌上雲警務”服務,及時答復群眾咨詢,做到“馬上辦”“預約辦”“上門辦”。兩年的時間裡,劉欣共調處矛盾糾紛150余起,累計為群眾做好事、解難事130余件,收到錦旗、表揚信26件。
2023年7月2日,劉欣因突發腦出血,經搶救無效去世。從警之路,劉欣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隻要群眾需要,她永遠有所回應。她曾爭分奪秒,救助危重患者﹔也曾用一周時間,親手鋪出了一條愛民小路﹔還曾六年如一日,照顧患病老人。
劉欣榮獲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黑龍江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黑龍江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417 劉前東
劉前東,男,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葉城二牧場三連黨支部書記。
2009年,二牧場場部搬遷后,劉前東被任命為老場部所在社區的書記。當時,社區有退休老人200多戶、400多人,因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邊,社區管理人員較少,劉前東都是親力親為。
2013年,劉前東前往葉城二牧場三連工作。三連地處偏遠,氣候惡劣,海拔高達3000米至4850米,山路崎嶇險峻,從場部到三連往往需要5個小時左右。為了看牧民生活、問牧民生計、聽牧民建議,劉前東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放牧點一次。有一次,劉前東前往放牧點給牦牛打防疫針,因大家不懂科學養殖技術不願給牦牛打針,劉前東背著藥物挨家挨戶宣講打防疫針的重要性,直到臨近傍晚,大家才把牦牛趕到河壩邊。劉前東挽起褲腿,光腳站在冰涼的河水裡,為牦牛打防疫針,待工作結束后,天已黑透,雙腳已經完全麻木。
劉前東所在的三連有4個山口需要巡護,離周邊國家距離僅幾十公裡,職工不只是放牧,還肩負巡邊護邊任務。2015年,據報有10多名不法分子可能從連隊的某個山口越境。接到任務后,他帶領民兵一連幾天對轄區內的山路和山口進行巡查。
2014年6月,劉前東在入戶走訪中得知,三連牧民內部存在草場糾紛,因部分牧民沒有草場,年輕人養殖積極性不高,整體收入偏低。為此,劉前東帶領連隊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給老一輩牧民做思想工作,最終將原來10戶的草場承包權劃分到27戶家庭。2023年,牲畜存欄數明顯增加,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約7000元增至2.6萬多元。
劉前東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18 關慧明
關慧明,男,達斡爾族,1962年2月生,九三學社社員,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中心二級推廣研究員。
1985年8月參加工作后,關慧明始終從事農業新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2006年12月擔任科技特派員后,他開始從事蔬菜新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2012年5月,關慧明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從事蔬菜良種國產化、病虫害綠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術、新裝備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至今。
關慧明常年堅持在生產一線,堅持為菜農義務服務,牽頭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每年幫助當地菜農增收4000多萬元。近40年來,他累計培訓菜農10萬多人次,現場指導近20萬人次。關慧明提出的冷涼蔬菜發展戰略,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產業調整戰略,科技部在全國推廣他帶領農民致富的“關慧明模式”。關慧明帶領團隊針對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難題開展科研攻關,實現了用生態制劑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當被問及退休后的生活,關慧明的回答沒有一絲猶豫:“還做這個,我這一輩子不會再做其他事情。其實我就是一個農民,一個懂些新技術的農民。我的技術來自農田,來自與農民的共同實踐和奮斗,要還給農民。隻要能做得動,我就不會停下創新的腳步。”
關慧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內蒙古自治區“北疆楷模”、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等稱號。
419 江阿古麗·艾山
江阿古麗·艾山,女,哈薩克族,1965年11月生,無黨派人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中醫醫院骨一科原主任。
江阿古麗·艾山堅持為邊遠的農牧區送醫送藥,累計接診病患10余萬人次,出診千余次,行醫路程達十幾萬公裡﹔她無私奉獻出祖傳接骨、正骨療法秘方,讓很多國內外患者得以康復。
江阿古麗·艾山出生在尼勒克縣一戶普通牧民家。一天,江阿古麗·艾山摔斷了鎖骨,當晚,她的爸爸趕緊叫來姑姑。姑姑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幫她復位、固定、上藥。江阿古麗·艾山說,她當即作出跟姑姑學習正骨術的決定,要讓傳統接骨、正骨療法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從那以后,每逢寒暑假,她就住到姑姑家去學藝。
江阿古麗·艾山在傳統正骨療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研制了加力尕爾什粉、蛋清混合應用劑、瑪瑙膏等醫藥膏。2016年,76歲患者卡迪·阿布都爾拜因摔倒導致小腿粉碎性骨折,她了解到老人經濟困難、就醫路程較遠等情況后,決定利用休息時間上門服務。接下來的兩個月裡,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節假日,她都堅持到患者家中為其換藥、治療,直至患者康復,從無怨言。如今,她的接骨、正骨療法不僅在當地獨樹一幟,而且還吸引周邊國家的骨傷患者慕名而來。由於常年在射線下復位和高強度工作壓力,她患上了甲狀腺腫瘤、腰椎間盤突出、骨質疏鬆等病症,但她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使命,2020年退休后,又返聘繼續在醫院診治患者。
江阿古麗·艾山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最美醫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20 江 林
江林,男,漢族,1952年9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瀏陽市骨傷科醫院名譽院長。
江林扎根瀏陽鄉村,繼承發揚祖傳醫術“江氏正骨術”,以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贏得患者的信賴和敬重。
江林出生於骨傷醫學世家。他精研醫術、誠修醫德,不僅繼承了祖輩的正骨傳統療法,還結合自身多年進修和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中醫理論——氣血分布學說,對患者辨証施治。他研發的丹芍治傷丸、治傷藥液、活血治傷散等藥物效果顯著,均獲國家專利,並先后研創出“牽引穿針法”“竹弓牽引器”和中西醫結合的微創手術等治療方法。
江林所在的骨傷科醫院坐落在湘東的羅霄山脈,在湘贛交界地區。江林醫術高超、名氣較大,不少大醫院都想高薪聘請他去大城市行醫,但都被他婉言拒絕。從1969年參加工作至今,無論寒暑風雨,江林堅持每天凌晨4點半出門查房,仔細觀察病患傷情變化,與同事們商量安排當天和第二天的手術,近年來每天門診量超100人次。作為骨傷科醫院業務帶頭人,他定下三條鐵律:能門診治療的,不住院治療﹔能手法復位的,不動手術治療﹔能鋼針閉合治療的,不切開鋼板固定。
江林牢記“習武防身,學醫濟世,扶貧救苦”祖訓,將“江氏正骨術”發揚光大。2016年,“江氏正骨術”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對於醫道傳承,他從來不拘泥於門戶之見,支持兒子去學習西醫,也不把祖傳技藝當作父子相授的獨家秘訣,醫院的每一位醫生都可以學習“江氏正骨術”。在第四代傳人當中,除了兒子江濤、侄子江永革之外,還有陶功林、黎意豐兩位異姓弟子。他成功舉辦“湖南省中醫藥專長絕技項目‘社港江氏正骨術’培訓班”,編撰出版《江林醫案精華》,無私傳授自己寶貴的經驗。
江林榮獲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二十一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20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