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354 韓守勇 |
![]() |
355 韓俊明 |
![]() |
356 曾文龍 |
![]() |
357 謝遠泰 |
![]() |
358 謝 茗 |
![]() |
359 譚淑華 |
![]() |
401 丁德馨 |
![]() |
402 馬 均 |
![]() |
403 王中美 |
![]() |
404 王伯祥 |
![]() |
405 王育竹 |
![]() |
406 王洪偉 |
![]() |
407 方文墨 |
(上接第十八版)
354 韓守勇
韓守勇,男,撒拉族,1980年5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公路橋梁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韓守勇懷揣“為老百姓修好致富路”的理想,始終堅守一線,搶險救災、保通道路,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他全身心投入路橋事業,誠信施工、安全生產,贏得干部職工廣泛贊譽。
韓守勇以忠為先,勇做青藏高原基礎設施建設者。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強烈地震后,韓守勇被委派至G214線海拔近5000米的巴顏喀拉山地區,負責工程搶險及安全保通保障工作,為過往的應急救援隊伍和司乘人員提供免費的飯菜、茶水和應急救援物資,為戰勝震災作出積極貢獻。2015年,長時間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對柳格高速公路造成巨大沖擊,格爾木市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很大威脅,時任茶格CSG11標段項目負責人的韓守勇主動帶領項目部相關人員投入柳格高速公路抗洪搶險中,不分晝夜、無懼風雨,始終堅守在抗洪搶險一線,確保了柳格高速交通運輸的安全暢通。
韓守勇工作18年來,保質保量修建完成路基路面500余公裡、大中小橋梁40余座、涵洞150座。韓守勇將“不拖欠農民工工資、保障農民工生產安全”作為督查調研施工現場的重點工作。2017年,韓守勇剛被任命為二級公司經理,就對公司歷年來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全面排查,發現公司因多年經營困難尚有部分農民工工資未支付,賬齡多為3至5年,他多方協調、積極籌措資金2000余萬元,與農民工主動聯系,歸還欠款,在盡己所能幫助農民工解決急難愁盼的同時,樹立了企業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
韓守勇參與編制了《多年凍土區塊石路基技術》等4項規范,參與發明的一種混凝土拌合機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証書,主持編寫的《多年凍土區熱棒路基施工》等3項工法被授予青海省科學技術成果証書。
韓守勇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55 韓俊明
韓俊明,男,漢族,1981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晉中市新青年高校志願者聯合服務中心理事長。
韓俊明創建了志願者總人數達12萬人的“晉中新青年志願者聯合服務中心”公益平台,為參加抗美援朝犧牲的烈士尋找親人,為生活困難的老人解決難題。
2020年9月,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老英雄高晉文找到韓俊明,把尋找戰友任樹魁烈士的親人這一夙願托付給他。高晉文給到的線索僅有“平遙口音”。歷經55天,終於在介休市綿山鎮西靳屯村找到了任樹魁烈士的三弟。截至目前,已有28名烈士的親人被韓俊明團隊成功找到。
晉中市經緯社區70多歲的陳映蘭老人早年喪夫,帶著一雙殘疾兒女艱難度日。韓俊明知道后一幫就是10多年,成了陳大娘最踏實的依靠。晉中市像陳映蘭這樣的困難家庭,韓俊明志願服務團隊對接了358戶。他發起“幸福夕陽”志願服務項目,就近劃分志願者,成立幫扶小組,10個人1個小組,對接1戶到10戶。老人受助時間長的有10年以上,最短的也有五六年。
誠實守信,是韓俊明吸納志願者最基本的要求。2021年,韓俊明採用了信用與志願服務相互嵌入的方式,組織實施“志願服務激勵模式”,發動晉中市各大商超、醫療機構和企業參與“星級志願服務回饋店”,為12萬名志願者提供激勵措施。
韓俊明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356 曾文龍
曾文龍,男,漢族,1980年9月生,中共黨員,西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
曾文龍以對黨、對軍隊的忠誠,堅守條件艱苦的西部地區,緊盯作戰領域前沿攻堅克難,取得大量實用管用成果,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有力支撐。
曾文龍軍校畢業后毅然申請到西部地區。他從事的數據採集工作,需要長期守在儀器設備前。曾文龍提出無人區信號干擾更小、雪山頂探測范圍更大,闖一闖生命禁區。他背著幾十公斤的設備,14次赴高原執行任務,累計時長67個月、行程10余萬公裡,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上百次,獲得全軍特等成果1項、一等成果11項、二等成果7項。
擔任某部作訓參謀時,他牽頭研發某指揮信息系統,推動某領域主戰裝備由站組聯向體系聯升級,作戰效率大幅提高,榮獲全軍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次任務中,他創新戰法,成功獲取關鍵數據,填補相關領域空白。在參加某重要任務中,他主動請纓擔任行動協調組組長,在高原指導任務部隊反復研練,解決6類30余項關鍵問題,取得重大成果。
2016年戰區組建,曾文龍被任命為某業務室主任。戰區組織聯合演習,曾文龍所在業務室擔負某項重要任務,他帶著大家整編數據、改進算法,創新提出作戰計算理論、指標模型。他聚力推動業務室職能轉型、能力升級,構建某領域聯合作業機制,打通信息共享鏈路,實現多維一體保障。近年來,曾文龍帶領團隊完成全軍、戰區5項重點課題攻關,參加10余次大項演訓任務,業務室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6人受到全軍和戰區表彰。
曾文龍榮獲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稱號,被表彰為全軍“四有”優秀個人標兵,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357 謝遠泰
謝遠泰,男,漢族,1957年8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遠泰食藥用菌研究所所長。
40多年來,謝遠泰信守一個承諾:帶領鄉親種菌菇,一起富起來。他是人工培育茶樹菇的發明人,先后研發並申報多項國家專利技術,將發明成果無償奉獻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培養出一大批因“菌”致富的鄉土人才,帶動數十萬農民脫貧致富。
1977年,高中畢業回鄉創業的謝遠泰,看著村裡產業薄弱的現狀,默默下定決心:“鄉親們風裡來雨裡去,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也得不到溫飽,我必須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后來,他到福建、廣州等地學習香菇培育技術,隨后又學會了木耳、平菇等30種以上菌類的培育技術。1986年,他研究“大田代料栽培法”,帶領鄉親們實現了香菇大規模生產。隨后,他探索人工培育茶樹菇,歷經4000余次失敗后,終獲成功,填補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樹菇的空白,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為了更好帶領鄉親脫貧致富,謝遠泰將茶樹菇接種、栽培、管理、烘烤等生產技術傾囊相授。1998年,食用菌市場行情大震蕩,茶樹菇市場價每斤由原來最高140元暴跌到20元。鄉親們看著自家大棚裡堆積如山的茶樹菇,愁容滿面。謝遠泰堅守諾言,依然按照每斤120元的承諾價回收茶樹菇,共回收了100余戶總計2.9萬斤,鄉親們的收益保証了,他自己的公司卻虧了290萬元。
帶著鄉親們的信任和期盼,謝遠泰扎根在每一座菇棚。2016年,他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與1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幫扶協議書,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截至2023年,干鮮菇產量達21602噸,總產值達5億元。種植戶中脫貧戶627戶,戶均年增收16650元。同時,茶樹菇生產領域吸納從事菌包接種、鮮菇採摘、干菇分揀等工種就業人員1.5萬人。
謝遠泰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358 謝 茗
謝茗,女,漢族,1959年12月生,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黃埔花木專業合作社社長。
謝茗懷揣“幫助鄰裡鄉親共富”的理想,回鄉帶領聯豐村80余戶家庭脫貧致富,16名村民成為種植大戶和花木經紀人。她堅守信義,累計讓利花農3000余萬元。
創業成功后的謝茗心系家鄉,1999年,她回到常州市金壇區金城鎮聯豐村建立苗木基地,以雙倍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500畝土地,並為村民提供業務培訓和工作崗位。在她的帶領下,聯豐村苗木種植面積超過3000畝,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苗木種下后,村民們最怕的就是滯銷虧本。謝茗承諾,“放心,你們種,我包銷。”2021年10月,謝茗參與的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道路擴建改造項目需要80多個花木品種,有人勸她在周邊收購苗木以減少運輸成本,謝茗卻固執地來回多跑數千公裡,回鄉與60余戶花農簽訂收購合同。她鼓勵幫助有“闖勁”的村民到聯豐村及周邊承包土地,讓他們的生活從“田間勞作”轉變為“花間致富”。
謝茗承接的工程大多在外地,從施工到管理,她都會盡量帶上家鄉的“農民工”。2009年12月,在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項目工程完工在即,甲方突然提出要將航站樓東側的通道改建成生態景觀護坡。臨近春節,工人們個個歸心似箭。謝茗給大家開出總計100萬元的加班費,激勵大家加班加點,最終提前6天高質量完工。
1993年,當她知道本村特困戶倪琳娣雙目失明,兒子病逝,生活拮據,便主動幫扶。20多年間,她逢年過節都會去看望老人,並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直至老人94歲病逝。她一心牽挂著“一老一小”,每年都會到金壇區白塔和后陽敬老院看望慰問老人。她設立“謝茗獎優助困金”,幫助貧困學生。謝茗用於扶貧濟困、捐資助學、修橋鋪路的公益資金累計已超1000萬元。
謝茗榮獲江蘇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59 譚淑華
譚淑華,女,漢族,1956年8月生,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環衛工人。
譚淑華忠實地履行著一個普通環衛工人的職責,面對意外撿到的近10萬元現金,她毫不猶豫地主動歸還失主,彰顯出對職業道德的堅守和尊重。
每天凌晨4點半,譚淑華都會准時到達迎賓路,開始一天的清掃。她負責的這條路是撫遠城區的主干道,不僅很長,而且兩側綠化面積較大。為了提高保潔質量和效率,譚淑華早晨和晚上要全面清理干淨,中間還要加大巡回保潔密度。如今,這條全市最長、最寬的道路已成為撫遠市最干淨整潔的樣板路。
2021年臨近春節的一個清晨,譚淑華像往常一樣清冰除雪掃垃圾。在清理被丟棄的雜物時,她發現一件舊衣服裡面竟然整齊地包裹著幾沓人民幣。面對巨款,譚淑華的第一反應是,失主丟了錢一定很著急。於是,她原地等待,盼著失主能及時回來尋找。苦等許久仍不見失主,譚淑華決定把錢送到沿江邊境派出所。民警了解情況后仔細清點,發現有現金94900元。很快,民警找到了失主。原來,失主年事已高,年前請晚輩來打掃衛生,沒想到晚輩誤將舊衣服當垃圾給扔了。失主家屬趕到派出所,拿著失而復得的錢款激動地連聲道謝,並當即拿出2000元現金以表達謝意,被譚淑華謝絕了。
譚淑華工作之余仍然不忘自己肩負的責任,用真情和關愛引導人們自覺愛護公共衛生。每天下班后,她都來到黑龍江岸邊,撿拾白天游客或者漁民隨手丟棄的垃圾。譚淑華的行為溫暖和感動了眾多撫遠市民,大家紛紛加入到保護黑龍江環境的行動中。
譚淑華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稱號,入選“龍江好人”。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401 丁德馨
丁德馨,男,漢族,1958年10月生,中共黨員,南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丁德馨致力於核工業鈾礦採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始終奮斗在核工業鈾礦採冶的最前沿,用自己的頑強拼搏和創新奉獻,護衛著“核工業糧食”的安全。
1986年,丁德馨放棄省城的工作,入職衡陽工學院(南華大學前身之一),投身採礦工程(鈾礦採冶)專業的重建工作,從此,“強核報國”成為他畢生的志向。在核工業軍轉民和深化改革時期,不少教師選擇轉行發展,他選擇堅守在核工業鈾礦採冶人才培養第一線。丁德馨先后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和英國諾丁漢大學做訪問研究,因為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扎實的教學能力,他數次被校方挽留。面對國外優厚待遇和良好發展平台,他毅然回國,擔任南華大學專業負責人、學科帶頭人。經過25年不懈努力,他領銜創建了我國唯一培養核工業鈾礦採冶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
2008年,受長期工作壓力和強直性脊柱炎的影響,丁德馨不得不接受雙髖關節置換手術,盡管術后疼得汗珠直冒,他仍然堅持趴在床上修改學生的研究計劃、實驗報告和畢業論文。為獲取第一手實驗數據,丁德馨依然帶著同事和學生,深入鈾礦井,開展勘測、分析和研究。37年來,丁德馨培養了13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42人扎根在核工業、鈾礦採冶一線工作。丁德馨帶領科研團隊先后研發了多項重大技術工藝,提高了低品位鈾礦的浸出率,降低了放射性污染。
丁德馨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02 馬 均
馬均,男,漢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
馬均潛心從事農業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育工作30余年,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
針對四川盆地弱光寡照、水稻產量受限的情況,馬均和團隊通過長期技術攻關,研發出了多項關鍵技術,大幅提高水稻單產。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研究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到高質高效種植,再到推動水稻種植節能減排,馬均的研究課題不斷更新,獲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成果總計應用超2.8億畝,新增稻谷115.19億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78.2億元。
馬均矢志強農興農,數十年如一日專注於水稻栽培研究,日晒雨淋、反復試驗,克服種種困難,突破重穗型雜交稻的高產機理及其稀植優化生產技術,讓每畝稻田節省種子30%至50%、增產30至120公斤。通過多年努力,馬均及團隊聯合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在眉山首創的水稻“一優兩高”模式為穩糧保供、助農增收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在經歷栽培研究經費緊缺、人才大量流失、專業前景黯淡的艱難時期,馬均仍秉持“農業研究要甘坐冷板凳”的信念,身體力行扎根田間,培養出一大批知農愛農、勇於實踐、甘於奉獻的“三農”人才。
馬均榮獲“農業科技入戶先進農業科研人員”等稱號,被授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403 王中美
王中美,女,漢族,1981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中鐵工業九橋公司電焊工匠技師。
20余年來,王中美一直在生產一線從事特大型橋梁的焊接技術攻關及電焊作業工作,朵朵焊花見証了她從一名電焊工學徒到一名工匠技師的成長歷程。
2001年,王中美從技校畢業,成為中鐵九橋公司的一名電焊工。她刻苦練習焊接工藝,焊接的產品一次性合格率達到99%以上。電焊工長期在較為艱苦的環境下作業——粉塵、嗆人的氣味彌漫﹔閃耀的電焊弧光會刺傷皮膚和眼睛﹔焊花飛濺,衣服常被燙出洞眼﹔酷暑時箱體內悶熱的環境、冬季戶外焊接時刺骨的寒冷……但王中美始終堅守著。
王中美堅持用務實的態度投入技術攻堅與創新中,她帶隊攻克Q500qE高強度鋼材鋼焊接技術難關,為推動我國鐵路橋梁新跨越作出了重要貢獻﹔攻破全國首座設計時速350千米的長江鐵路橋焊接難題,通過優化工藝工法,解決鳊魚洲長江大橋大節段鋼箱梁的焊接難題,並把節段環口施工焊接時間控制在5天內,創造安九鐵路新速度﹔攻破的U肋全熔透焊接技術解決了正交異性鋼橋面板U肋與橋面板連接焊縫易出現疲勞裂紋的問題,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工作以來,王中美實現了30項技術攻關,取得了20項創新成果,多項工藝填補國內空白。她先后參與60多座國內外一流橋梁工程的焊接及前期試驗,並走出國門,參與“一帶一路”重點工程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鋼管樁焊接。
2013年,中鐵九橋女子電焊突擊隊領頭人的接力棒交到了王中美手中,她帶領隊員們屢次在橋梁施焊攻堅任務中大顯身手。2015年,中鐵九橋又創立“王中美勞模創新工作室”,圍繞施工現場技術難點和熱點,開展面向一線職工的技能培訓、考試等活動,共有5000余人次參與,為九江市各大職業高校、工業園區培養了相關方面的人才。
王中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404 王伯祥
王伯祥,男,漢族,1943年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曾任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
王伯祥以造福百姓為目標,大膽改革創新,奠定壽光“中國蔬菜之鄉”的根基,用生命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誓言。
1986年,時任壽光縣委書記的王伯祥,立足壽光種植蔬菜的傳統優勢,大膽提出把培育和擴建蔬菜批發市場作為全縣第一要務,搞活流通,創建了全國聞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為了在冬天也能大面積種菜,王伯祥頂著“殺青”(毀壞青苗)的責任壓力,全力扶持和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先行試點。1990年,試點的17個棚平均創收3萬余元。王伯祥喜笑顏開,當即拍板在全縣推廣,燃起了整個壽光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火種。1991年,壽光的蔬菜大棚由最初的17個變成了3.3萬個。現在,壽光蔬菜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冬暖式蔬菜大棚如燎原之勢推向全國。
王伯祥就任縣委書記時,壽光北部有120萬畝的鹽鹼地,人民生活困苦。為了讓壽北人民也過上好日子,他下定決心,連續3年組織20萬勞力開發壽北。在王伯祥的帶領下,鹽鹼灘上硬是開發出了120萬畝蝦池、鹽田、棉田,讓壽北群眾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壽光的工業在當時也較為落后,王伯祥主持上馬了一批工業重點項目,公開考選、大膽起用優秀經營人才,較早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原來比較落后的壽光工業,總產值翻了三番,利稅增長近10倍。1991年,壽光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2008年以后,王伯祥依舊拖著病體為壽光發展獻計奔走。2023年3月,王伯祥病危。已經無法說話的他顫顫巍巍寫下:“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好。誰為人民服務好,就是個好人好官。”
王伯祥榮獲改革先鋒、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奮斗者等稱號,被授予全國綠化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405 王育竹
王育竹,男,漢族,1932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育竹是我國著名量子光學專家,長期從事原子鐘與冷原子物理研究,是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王育竹早年留學蘇聯,在蘇聯科學院學習原子鐘技術,學成后回到祖國,投身國家科技建設,並取得多項重要創新成果。
20世紀60年代初,國外成功研制出性能優異的銣原子鐘。但是,這種先進的高科技產品對中國禁運。為此,王育竹帶領團隊參與“中國原子時”系統建設,歷經多年艱苦攻關,通過不斷創新改進,研制了一代又一代的銣原子鐘。這些原子鐘在多項重要項目中發揮作用,助力構建了國家原子時系統,成功搭載在“遠望”號科學測量船,為導航和航天科技作出了重要貢獻。王育竹作為國內冷原子物理研究的開創者,提出很多創新想法並最終獲得應用。
王育竹一直想把激光冷卻技術用在原子鐘上,特別是太空原子鐘,以實現微重力條件下更好的原子鐘性能。2007年,他開始載人航天項目“空間冷原子鐘”研究。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他帶著研究團隊夜以繼日研發攻關,終於獲得成功。2016年9月15日,空間冷原子鐘由“天宮二號”搭載升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台成功在軌運行的原子鐘。該項目入選中國科學院2016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和2018年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2023年入選國家100件新時代見証物。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王育竹始終懷揣“科技報國”的信念,堅守國家需求,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我國原子鐘和冷原子物理研究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王育竹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獎項。
406 王洪偉
王洪偉,男,漢族,1983年8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長春市淨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四環路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
20余年來,王洪偉苦練本領、勇挑重擔,參加滅火戰斗5600余次、水域救援150余次,救助群眾1000余人,誓死守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掌握“水下打撈”技能,王洪偉主動報名參加“蛙人”專業訓練,成為全國消防隊伍第一批國際四星級潛水員。2019年1月4日,一輛貨車橫穿鬆花江時墜入冰下。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天氣,王洪偉進入漆黑的冰下,在低溫、湍流、高壓等多重考驗下,憑借高超技術和頑強意志往返2次,將遇難者全部推出水面。像這樣的冰下打撈,王洪偉總共參與30余次。王洪偉還相繼考取舟艇救援駕駛証、急流救援証、地震救援証等15種証件,成為火場沖鋒、冰下打撈、舟艇操作、高空救援、震區搜救的“五棲精兵”。
2016年,長春市金源家居城突發火災,火借七級風勢迅速向主樓蔓延。面對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王洪偉在距離火點最近、扑救任務最重的位置上,硬是堅持了6個小時,成功堵截了火勢蔓延。2019年,長春市安達街一餐館發生火災。5個儲氣總量為40公斤的大型液化氣罐閥門被燒毀,泄漏出的液化氣噴射出兩三米長的火舌,一旦爆炸,整層樓房可能被夷為一片平地。王洪偉冒著罐體隨時爆炸的危險,前后5次將液化氣罐成功轉移到安全地帶,而他的脖子、雙手均被高溫燙傷。
一人拔尖打不了硬仗。王洪偉連續11年擔任全國消防潛水員培訓教練,先后培養出270多名專業潛水員。2019年,在全國首屆“火焰藍”比武中,他帶領隊員取得組訓“負重登樓”科目冠軍。
王洪偉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2次,榮獲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獎章。
407 方文墨
方文墨,男,漢族,1984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鉗工。
20余年來,方文墨始終堅守在中國航母艦載機生產一線,創造出國產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極限公差“文墨精度”,提升了零部件加工能力。
航空報國一直是方文墨的夢想。2003年,他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從沈陽沈飛高級技工學校畢業,順利進入沈飛工廠工作。為了練成“人刀合一”,方文墨把家裡的陽台改造成練功房用來練習基本功。每天四五個小時的練習,一年下來,方文墨換了200多把銼刀,扎實的基本功為他在技能方面實現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銼修動作是簡單的,但每天循環往復千次萬次就是意志的磨煉。為了提高銼削精度,方文墨自行制作刀、量、夾具100余把(件),改進近200把(件),改進工藝方法60項,改進設備2項,取得22項國家專利。他還練就了蒙眼銼削的絕技,僅憑手感便能完成裝配工作。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2013年初,“文墨班”成立,方文墨致力於“傳幫帶”,培養出在行業叫得響的高技能人才。10余年來,方文墨培養的徒弟中7人獲得過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冠軍和金獎,21人次獲省、市級技能冠軍,帶領團隊攻關課題150余項,協調工藝問題40余項,解決了一批困擾航空生產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難題。
方文墨榮獲中華技能大獎、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最美職工”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下轉第二十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19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