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2024年12月16日06: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341 姜能山

  342 祝雪蘭

  343 袁守根

  344 錢 忠

  345 徐建友

  346 徐海俠

  347 徐淙祥

  348 郭麗英

  349 郭 旗

  350 黃 旭

  351 梁海磊

  352 董鴻儒

  353 蔣洪波

  (上接第十七版)

  341 姜能山

  姜能山,男,漢族,1938年12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七裡坪鎮熊家咀村村民。

  姜能山六十多年如一日,堅守信念,踐行諾言,義務守護紅軍烈士墓,為無名烈士尋找親人,宣傳宣講英雄烈士事跡,被譽為“英烈守護人”。

  湖北省紅安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七裡坪鎮是紅四方面軍誕生地。1930年,在鞏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中,73名紅軍戰士在此犧牲,安葬在熊家咀村姜家崗灣荒坡上。作為紅軍后代,姜能山從小聽著紅軍故事長大,心懷對英雄的崇敬之情。1958年,姜能山和村民程於美一起到墓地植樹,他對同伴說:“我們一定要盡自己所能把這些烈士墓守住!有朝一日,他們的后人找到他們,也有個祭拜的地方。”在栽下14棵柏樹后,他默默立下“為烈士義務守墓、尋找親人”的錚錚誓言。自此,20歲的他便承擔起看護烈士墓的重任。為了保住墓地,他肩挑背扛,運來黃土,將53人合葬墓和20座個人墓都修葺好。2008年大年三十,大雪紛飛,路上積雪深達30多厘米,姜能山堅持到紅軍烈士墓祭拜,途中不小心滾到山溝裡被大雪淹沒,兒子找到他時,他已經被凍僵了,好不容易才被搶救過來。

  幫助73名烈士找到親人是姜能山不變的初衷,多年來他始終竭盡所能尋找烈士們的親人。1994年,找到了烈士高德福的后人﹔2012年,找到了烈士黃民進的兒子。烈士后人拿錢感謝姜能山這麼多年幫忙守墓。姜能山婉言謝絕,說:“這是做人的本分,是我應該做的……”

  為了宣傳弘揚英雄事跡,姜能山四處搜尋與烈士有關的戰役和事跡資料,當起了義務紅色宣講員。他說:“現在國家政策好了,大家的生活也好了,隻要我活一天,我就要守護好英烈的家,讓更多的人知道英雄的事跡!”

  姜能山榮獲湖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2 祝雪蘭

  祝雪蘭,女,瑤族,1971年11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祝雪蘭帶領村民不斷壯大六堡茶產業,走出一條集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的鄉村發展新路子,兌現了她帶富一方、傳承手藝、發展產業的鄭重承諾。

  2008年秋,她當選山坪村黨支部書記,承諾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面對山坪村“山比田地多,地無三尺平”的現實,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好通向大山外的路,實現“茶香不怕山路彎”。她捐出自家1畝多平整土地和6.2萬元征地補償款,建起山坪村公共服務中心。2016年,山坪村實現整村脫貧。

  2015年,祝雪蘭成立六堡茶專業合作社,她向村民公開承諾,在茶葉價格下跌的時候,也決不降低價格收購,贏得村民們的信任與好評。她說服家人,開辦“茶園講堂”,向村民免費傳授制茶技藝,培養出80多名專業制茶師,近千名從業者傳承了六堡茶制作技藝。她幫助外出務工村民回鄉發展茶產業,全村種植茶園面積3700多畝,村民年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70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6萬元。

  祝雪蘭深入茶業發達地區,咨詢茶學專家學者,學習打造茶葉產業鏈。她與村民並肩作戰,建設六堡茶展館,創建“山坪瑤家六堡”品牌,組建瑤族文化文藝隊,探索“茶品牌+瑤文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推動六堡茶文化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在她的帶領下,山坪村還輻射帶動了周邊村鎮大規模種植六堡茶,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20.5萬畝,綜合產值高達81.5億元。

  祝雪蘭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343 袁守根

  袁守根,男,漢族,1941年7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臍橙產業協會顧問。

  50多年來,袁守根一直把“推廣臍橙,讓果農致富”當作自己的頭等大事。他攻克了一個個難題,為贛南果業大開發總結出了一整套技術規程和操作經驗。

  袁守根大學畢業后,遠離家鄉,來到贛南。1970年冬,他了解到有一個臍橙新品種品質很好,便從外地精心挑選了200株臍橙苗種在了宿舍后一個小山頭上。他在臍橙樹旁搭起棚子,建了個“氣象哨”,細心地為每株苗編號,沒日沒夜地觀察。飯點時,他會捧著碗,蹲在那裡邊吃飯邊看著它們。到了第三年,200株苗存活並有156株成功挂果。1977年,贛南臍橙在香港賣出每公斤36港元的“天價”,國家順勢在贛南建立了3個外貿臍橙基地,贛南臍橙產業破土而出。

  幾十年間,袁守根的腳步踏遍了信豐縣每一個村組、每座山頭、每片果園,但回家鄉的次數卻屈指可數。對此,袁守根愧疚不已:自己或許是一個稱職的技術員,卻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

  2001年,袁守根退休了,依然忙著為果農實地指導、遠程授課。隻要涉及臍橙,袁守根都來者不拒,有問必答,毫無保留地傳技術、出點子。至今,袁守根沒有自己的一片果園,為的就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服務鄉親。2013年,柑橘黃龍病暴發,袁守根經過反復研究,果斷提出“種無毒苗木、消滅木虱、挖除病樹”三大防控措施,幫助果農渡過了難關、堅定了信心。

  袁守根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4 錢 忠

  錢忠,男,漢族,1968年6月生,中共黨員,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嘉定供電公司輸電(配電)帶電作業班班長。

  錢忠竭盡所能鑽研帶電作業的技能,努力踐行“讓亮起來的燈不滅”的錚錚誓言。

  錢忠深耕一線三十八載,身貼萬伏高壓“主刀”線路進行“微創手術”,累計近萬次“上線”,確保電網運行正常。為確保在第一時間能夠接到任務,他的手機常年24小時待命。台風救災他曾連續36個小時沒合眼,暴雨搶險他在沒膝的積水中一干就是21個小時。

  在創新創造的時代浪潮中,錢忠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台,開展11項科技攻關,研發的“應急電源車用多功能快速電纜接入裝置”“配網不停電作業工器具”等新設備獲得國家專利39項﹔在關鍵崗位的人才培養上,他言傳身教,培養出31名徒弟,帶領的班組始終保持著“零安全事故、零違章記錄”,踐行“工人也能創新,一線也能發明”的忠誠擔當。

  身為國家電網上海電力(嘉定)明燈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在工作之余,錢忠堅持參與各類志願服務,帶領服務隊獲評第八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精心策劃“電力知識進社區、進校園”活動,10年間走進40余所中小學校、30余個村居社區,宣傳安全用電和綠色節能知識,義務開展用電隱患排查,上門服務近千次,幫扶老人百余人次﹔在區殘聯的支持下,定期開展電力需求代辦等志願服務,解決殘障用戶電力疑難200余次﹔帶領團隊主動請纓趕赴杭州全程參與亞殘運會保電任務,銘記“情暖百姓群眾,架好電力連心橋”的誓言。

  錢忠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345 徐建友

  徐建友,男,漢族,1973年7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白山市林源春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堅持為種植戶謀生計,事事為員工著想,為貧困戶謀幸福,用朴實無華的行動踐行誠實守信。

  2002年,徐建友做起藥材生意,面對市場價格的大幅漲跌,他始終信守承諾。2004年春季,徐建友與種植戶達成口頭協議,以每斤15元的價格收購五味子。當年秋天,五味子的市場價滑落到每斤5元,如果按當初協議價收購,徐建友要損失100多萬元,鄉親們體諒他的難處,但他堅持以當初協議價收購,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種植戶受損。2008年,徐建友與收購商達成協議,以每斤80元的價格銷售五味子,到交貨的時候,五味子的市場價格已經暴漲到每斤280元。面對巨額利潤,徐建友不為所動,堅持按當初的協議價出售。

  2015年公司擴建,徐建友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還款期將至,但所需資金還有300多萬元缺口。如果緩發員工工資,就能解決眼下的難題,但徐建友說,“公司再難也不能犧牲員工個人利益”。他頂著巨大壓力,如期為員工發放了工資。員工們得知企業的難處后眾籌了80多萬元,曾經受過徐建友幫助的收購商也主動送來了20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過去種下誠信的種子,如今結出誠信的果實。

  徐建友還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為村鎮修建水泥路、安裝路燈,為困難家庭和學生捐款捐物。為了幫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徐建友耐心給村民講解政策,教他們種植技術,幫助7個貧困村400余人脫貧致富。

  徐建友榮獲全國“誠信之星”、吉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6 徐海俠

  徐海俠,女,漢族,1974年5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理事長。

  徐海俠身殘志堅、無畏風雨,堅持誠信立身、誠信創業、回饋社會,從一間小理發店做起,經營虧損后,用3年打拼還清30余萬元欠款。她把42名托養的殘疾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帶動600余名婦女、殘疾人、大學生就業。

  徐海俠的左腿因一次意外受傷,被診斷為骨髓炎,先后進行4次大手術,最終隻能截肢。她拄著雙拐,用母親湊的幾千塊錢蓋了兩間鐵皮房,干起了美容美發。靠著經營理發店攢下的積蓄,她又貸款30余萬元擴大經營,然而因經營不善,貸款無法按期償還。“欠下的錢一定要還上,大不了從頭再來。”徐海俠再次振作起來,又是一番辛苦打拼,總算還清了全部欠款。

  想著自己創業的艱辛歷程,徐海俠許下“要幫殘疾人兄弟姐妹創造夢想”的諾言。徐海俠創辦“愛心同行洗車行”,聘用員工中殘疾人超過80%,以個人成長經歷鼓勵殘疾人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她籌集資金200余萬元,成立了佔地1200平方米的紅寺堡區創業(電商)孵化園,引進電商平台、殘疾人企業、勞務輸出公司等機構,為殘疾人就業創業助力圓夢。如今已入駐孵化60余家企業,帶動643人就業。

  2020年12月,一把寄托著組織信任和關愛的“鑰匙”交到了徐海俠手中。作為新開辦的殘疾人托養中心負責人,她把托養的殘疾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把政府托付到手上的資金精打細算,全部用在孩子身上。她把培養在托殘疾人自食其力放在心上,憑借自身積累的良好信譽,承攬合作代加工等業務,在托殘疾人每人每月可獲得520元左右的收入。

  徐海俠榮獲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7 徐淙祥

  徐淙祥,男,漢族,1953年6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黨支部書記。

  徐淙祥與土地結緣、與糧食為伴,潛心研發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幫助廣大農民增產增收。

  20世紀70年代初,徐淙祥高中畢業返鄉,看到小麥產量低,他立下誓言,要用科技讓鄉親們多打糧。為踐行諾言,小麥高產試驗時,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起早摸黑蹲在田裡觀察記錄麥苗長勢。功夫不負有心人,1973年,他研制出高效土化肥和土農藥,讓自留地小麥增產40%。1983年,他考取鄉農民技術員,與科研單位合作完成栽培試驗。1994年,他研究出小麥綠色高效生產20項關鍵技術,編成60條“種糧寶典”諺語,幫助鄉親們大幅增產增收。2000年以來,他種植的1230畝現代農業示范田裡,小麥、玉米、大豆最高畝產量屢創安徽新高,他被譽為安徽“麥王”“玉米狀元”“大豆狀元”。為帶動更多鄉親增收,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綠色生態優質高產種植,幫助2000多戶貧困戶、上萬名農民脫貧致富。多年來,徐淙祥累計研發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100余項,出色完成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數十項農業科技攻關協作項目。

  2022年,徐淙祥種植的小麥總產、單產、品質再創新高,他懷著激動心情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豐收喜訊和10多年來取得的科技成果。2022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他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2022年9月,徐淙祥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積極籌建“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並擔任會長,協會的建立給種糧大戶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規模種植、科學種植的平台,目前已發展會員625名,涉及土地約20萬畝。

  徐淙祥不僅自己種糧,還帶動兒孫一起種糧。祖孫三代共踐科技助農諾言、共助鄉村振興。

  徐淙祥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8 郭麗英

  郭麗英,女,漢族,1955年8月生,廣東省深圳市鳳凰涅槃藝術團團長。

  郭麗英是一名乳腺癌晚期康復者,她用堅韌和執著,完成與首屆全國道德模范叢飛的約定,建立起癌症病友藝術團,與團員們用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演繹與病魔抗爭的經歷,謳歌生命,感染他人。

  2001年,郭麗英被確診乳腺癌晚期,當時醫生預判其生存期不足一年時間。郭麗英積極配合治療,在與病魔抗爭的過程中,她體會到信心、支持和關愛對重病患者的巨大支持作用。2006年1月,郭麗英與叢飛一起到北京參加全國首屆癌症康復者文藝匯演。返程時,兩人相約組建一個癌症病友藝術團。不久后,叢飛因病去世。郭麗英決心堅守兩人的約定,把癌症病友藝術團辦起來。

  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藝術團正式注冊成立,郭麗英給藝術團起名“鳳凰涅槃”。成立之初,沒有起步經費、沒有演出器材、沒有固定排練場所,郭麗英自己補貼資金,把家作為物料倉庫,組織排練和演出。她的丈夫劉秀夫曾是一名醫生,后來主動承擔了藝術團的策劃、撰稿、資料管理等工作,還挑起日常保健醫生的擔子,為藝術團大型公益活動服務。藝術團作為病友團員的大后方,在生活及治療過程中,給了團員們有力的支持。

  “鳳凰涅槃”藝術團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理念和奉獻社會的善舉,不斷吸引志同道合的病友加入。郭麗英和200多名團友把自己與命運抗爭的經歷融入表演中,創作並表演了歌曲《愛在心裡》、詩歌朗誦《英雄之歌》等節目,開展公益演出400余場。2024年,藝術團舉辦《生命之歌》大型公益專場演出,現場有近1300人觀看,線上觀看超30萬人次。

  郭麗英榮獲廣東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49 郭 旗

  郭旗,女,漢族,1988年3月生,遼寧省蓋州市眾力佳合多寶魚養殖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經理。

  年僅23歲的郭旗勇敢承擔公公欠下的千萬元債務,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用7年時間還清欠款。她秉承“誠信是立業之基”的經營理念,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2011年,郭旗與同鄉青年郝赫喜結連理。結婚后不久,公公告訴他們,家裡經營的海參育苗場常年虧損、已資不抵債,並拿出一沓總計逾2000萬元的欠款單。郭旗決定與丈夫一起扛下巨債。她辭掉工作,與丈夫一頭扎進了育苗場宿舍。她賣掉了賠錢的海參,用僅有的20萬元買回1萬斤多寶魚,從零起步、重新創業。喂魚、刷池子、洗料……她白天跑市場、找銷路,晚上上網研究資料。從一竅不通到熟能生巧,從沒有客戶到成為行業翹楚,郭旗最終用了7年時間還清了欠款。

  郭旗堅信,誠信不僅是做人之本,更是立業之基。郭旗養殖多寶魚,承諾從育苗到養殖全過程堅決不使用抗生素。她配套建立了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讓產品在上市之前經過標准檢驗。鮮魚價格市場波動很大,有時訂貨時一個價格,隔天就另一個價格。遇到這種情況,郭旗從未向訂購方提出漲價要求,她寧可自己受到損失,也不讓對方吃虧。

  在郭旗養殖多寶魚取得業績后,同村人紛紛上門向她請教養殖技術。郭旗從不拒絕,免費傳授技藝,還幫助養殖戶進苗、進料、銷售成品多寶魚。2020年,很多鄉親的魚賣不出去,大家找到郭旗,拜托她幫忙銷售。郭旗利用自家企業的好口碑與某大型超市合作,順利解決了當地養殖戶的產品滯銷問題。

  郭旗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遼寧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50 黃 旭

  黃旭,男,漢族,1984年4月生,中共黨員,國網天津城東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配電運維一班副班長。

  黃旭扎根在不停電作業現場,沖鋒在急難保電任務前線,保障城市燈火通明,用自己的堅守點亮千家萬戶,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電力人的承諾。

  2008年碩士畢業后,黃旭主動選擇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班組工作。黃旭記得剛入職時師父對他說的話,“咱電力公司主要工作就是保供電,就是要讓用戶不停電、讓百姓用好電。”那時,他就在心裡篤定:作為電力人,我必定全力以赴!10余年的時間裡,他帶領團隊完成了4280余次帶電作業。

  黃旭完成了天津市薊州區10項配網線路山區絕緣化改造任務,累計改造線路52.05公裡,保障大山裡2300戶居民安全可靠用電。他扎根配電運檢工作15年,帶領團隊建成國內首個10千伏“雪花網”示范工程。他還帶領團隊研發了10千伏開關櫃便攜式操作手柄等50余項創新成果,6項科技成果認定為“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9項發明專利和40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高達6900萬元。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當救災的集結號角吹響,黃旭第一時間帶領團隊13小時星夜兼程抵達鄭州。他們沖進齊腰深的積水中排查、搶險,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完成了金水區4條10千伏線路主要干線復電和10千伏箱式變電站搶修。2023年7月,成都舉辦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黃旭再一次帶領團隊奔赴電力保障一線。多年來,他先后帶隊完成達沃斯論壇等重特大保電任務上百次。

  黃旭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51 梁海磊

  梁海磊,男,漢族,1959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百姓宣講團團長。

  梁海磊牢記父親的囑托,踐行“躬耕基層,為黨發聲,宣講百姓,守信一生”的承諾,不論嚴寒酷暑,堅持在基層宣講第一線,被稱為“全天候的百姓宣講員”。

  1983年,在山區中學任教的梁海磊作了“五講四美三熱愛”專題報告,從此便開啟長達40年的基層宣講生涯。1989年,他主動請纓任地委講師團“編外宣講員”。從“影前十分鐘”微宣講到“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專題宣講,從幾十人的農家小院到千余人的報告廳,梁海磊一直都是准時准點宣講。2021年4月,他血壓升高不退,仍然連夜趕路數百公裡到洛陽、三門峽等地宣講﹔2022年“學雷鋒日”,他在學校、社區連作5場報告。40年來,累計宣講5000余場,線上宣講超3000小時,撰寫講稿、筆記4000多萬字,制作課件近500個。

  梁海磊的父親參加過解放戰爭,轉業后在鄉鎮廣播站工作。父親囑托他講黨課是咱的看家本領,不僅自己講,還要帶著更多人來講。2010年,他挑選7名宣傳人員組成“草根宣講團”下鄉宣講。黨的十八大后,他以“五老”為主體組建“百姓宣講團”,到社區、機關、學校等開展宣講。

  梁海磊堅持扎根基層,服務群眾,針對不同需求、不同聽眾,設計不同宣講內容。他兼任20多個中小學校的“特聘校長”、校外輔導員,並為企業量身定制專題黨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線上講“微黨課”250多場,發放“海磊講黨課”光盤300多張。他積極推動基層宣講陣地建設,打造“老百姓的三室一廳”、“學習強國”主題公園和“城市黨群會客廳”等22個固定宣講陣地。

  梁海磊榮獲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52 董鴻儒

  董鴻儒,男,漢族,1939年6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蘇木山林場原場長。

  他帶領林場職工開拓荒嶺、植樹造林,把昔日荒山禿嶺的蘇木山治理成郁郁蔥蔥、鳥語花香的華北地區最大人工落葉鬆林場。

  1958年,董鴻儒來到蘇木山任護林員。半山腰的護林站是一間四面透風的土屋,屋外是滿目貧瘠的山坡﹔山腳下是“多見石頭少見人,石壘房舍四面風”的村庄﹔屋內一盤冰涼的土炕、一個風箱和一口鏽跡斑斑的鐵鍋,就是全部家當。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鴻儒把家搬到了蘇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但是董鴻儒依然堅守崗位,從未放棄種樹的信念。

  為在蘇木山“種下樹、種成樹、種好樹”,造林初期,董鴻儒帶著一名林場工人巡林護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裡,終於摸清了蘇木山的基本情況。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學習落葉鬆栽培技術,並帶回籽種開始育苗試驗,試驗成功之后,開始大規模栽種華北落葉鬆。蘇木山山高坡陡,無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機械,山上的樹都是他帶領林場職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種的。

  從年輕小伙到霜染雙鬢,董鴻儒把一生獻給了蘇木山。如今的蘇木山,華北落葉鬆人工林面積達到18.6萬畝,天然灌木林9.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82.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78.4%,成為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價值可達50多億元,不僅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森林體驗基地、國家健走基地、國家登山訓練基地,還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綠色寶庫”。每年夏季,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觀光者達數十萬人,山腳下的盧家營村獲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帶動周邊村民每戶每年就業增收2萬多元。

  董鴻儒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353 蔣洪波

  蔣洪波,男,漢族,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蔣洪波時刻堅守信、誠、義三個信念,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0年,蔣洪波組建了平羅縣唯一以農作物病虫害統防統治為主的合作社,通過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確定最低保護價,為農民脫貧致富探索新路。即使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蔣洪波堅持選擇履行保價協議收購農戶的作物,獨自承擔債務。他說:“老百姓的錢都是血汗錢,他們這麼相信我,我必須要把合作社辦好。”蔣洪波不斷探索,依托國家惠民惠農政策,結合區位優勢,把合作社辦得越來越好。

  蔣洪波深知技術對農民增收的重要性。2017年,他成立農民田間學校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提高了科學種田水平。他將自己研究的技術成果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輻射帶動3000余名農戶發展種植越夏番茄。蔣洪波始終秉承誠信立業、誠信經營的理念。在蔣洪波合作社工作的工人說:“蔣總講誠信,這麼多年我們信任他。”蔣洪波依托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畝純收入達5000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達8000余戶,提供就業崗位800余個,真正讓農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蔣洪波誠信興企履行責任的同時,熱衷於公益,用真心回饋社會。他積極組織帶領員工投身志願服務事業,在重要時間節點對困難群眾和老黨員開展慰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帶領合作社員工緊急調運6萬斤新鮮蔬菜馳援武漢。2021年7月河南災情發生后,蔣洪波又帶領合作社員工緊急採摘5.8萬斤優質瓜菜馳援。

  蔣洪波榮獲全國十佳農民、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范等稱號。

  (下轉第十九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18 版)

相關新聞: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1—108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9—120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21—132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33—144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45—157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58—163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1—206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7—220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21—234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35—247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48—25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1—302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3—315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16—32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29—340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41—353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54—359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1—407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8—420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21—432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33—444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45—456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57—465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1—503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4—516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17—529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30—542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43—554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