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2024年12月16日06: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303 王金法

  304 王淑清

  305 王楚鬆

  306 布茹瑪汗·毛勒朵

  307 尼 瑪

  308 呂建生

  309 朱祥務

  310 劉緒海

  311 許志剛

  311 許志強

  312 李茂津

  313 李振華

  314 李桂科

  315 李庾南

  (上接第十四版)

  王長義與王長信兄弟倆,始終以信義為本分,把誠信經營理念貫穿糧食購、儲、加、銷各環節,不壓價壓秤、不缺斤少兩,做良心買賣,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信義兄弟”。

  王長義、王長信自1984年從事糧食收購工作,出身農民家庭的兄弟倆,深知種糧不易,收購糧食時本著“不讓客戶吃虧”的原則,從不壓對方一兩秤,多收了錢會立刻主動上門退回。十裡八鄉的農民知道兄弟倆的為人,都願意和他倆打交道。有時他倆不來收糧,村民們也會把糧食給他倆留著。2005年,基於多年的口碑和收糧經驗,兄弟倆成立了面粉制品廠。靠著金子般的信譽,王長義、王長信生意越做越好。

  為從源頭保証糧食的質量,2008年,王長義、王長信成立糧食合作社,運用“基地+農戶+企業”的形式,通過流轉周邊村民的土地,建起6000畝的種糧基地,實行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嚴控化肥農藥用量。兄弟倆與周邊種糧大戶簽訂合同,指導種糧大戶科學種植管理,合作社則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實現了收儲、加工、流通一條龍,不僅省去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戶把收獲的小麥直接存入糧倉,用錢時按照時價將錢取出,解決了群眾“秋糧賤而春糧貴,剛收糧就賣不劃算”的苦惱。

  多年來,王長義、王長信走進機關、學校、社區、企業宣講誠信故事,獎勵優秀教師、資助貧困學生、走訪本村70歲以上老人等,累計捐物捐款190余萬元。2023年,他們倡導設立“信義基金”,又帶頭捐出20萬元,帶動募集資金近200萬元,用於資助寧陽縣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

  王長義、王長信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誠信之星、山東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03 王金法

  王金法,男,漢族,1948年3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人民政府退休干部。

  王金法信守諾言,用鄉音向農民宣講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農技知識,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1969年,作為原織裡公社的機關干部,年僅21歲的王金法看到農民因為缺乏農技知識,收成一直上不去,主動申請擔任業余廣播宣講員,傳播農業知識。宣講之初,王金法通過廣播向群眾許下庄重諾言:“我是土生土長的織裡人,是農民的兒子,是人民的公仆,為織裡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句諾言支撐王金法50余年堅守在廣播宣講的工作中。他利用覆蓋全鎮各村的廣播,幫助群眾解疑釋惑、辦實事。在職時,“王金法廣播”每天3個時段播出,雷打不動。每天7點,王金法准時在全鎮廣播“第一聲”﹔11點,又開播了﹔17點,還有一次廣播。2008年,王金法退休,僅停播7天,村民便聯名寫信,按下上百個紅手印要求恢復廣播。

  向群眾開展宣講,難在如何把理論性強的東西講到群眾心坎裡。王金法除了堅持閱讀報紙雜志、收看時事新聞之外,每天至少花兩三個小時到田間地頭了解情況,所以能圍繞織裡百姓的實事來講政策、說道理、授技術。他不只是簡單宣講理論和政策,而是把來自一線的第一手信息融入其中。他很善於把各種問題、知識編撰成方言俚語、順口溜乃至帶有科學性的諺語來講,通俗易懂,讓村民容易掌握。

  王金法榮獲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04 王淑清

  王淑清,女,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吉林省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20多年來,王淑清全面准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將丹英社區打造成了民族團結進步樣板社區。

  丹英社區位於延吉市東北部,轄區面積0.8平方公裡,近8000名居民中朝鮮族居民佔60%。因語言和文化差異,此前,丹英社區各族居民間交流較少。為此,王淑清帶動干部群眾一起學習語言。很快,居民之間的溝通順暢了,大家的心也越來越緊密。丹英社區內先后有7支駐地部隊。每逢節日,王淑清都會組織朝鮮族群眾與官兵一同表演節目、腌制咸菜。部隊官兵退役,她也會帶上當地群眾到部隊開歡送會、送慰問品,讓官兵在第二故鄉感受到家的溫暖。

  丹英社區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多,為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王淑清動員轄區商超為老人提供無償或低償的日常服務﹔堅持照顧沒有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沒有撫養人的老人﹔組織開展志願服務,將轄區30余名空巢老人和70余名留守兒童與駐地部隊官兵結對,讓老人孩子有了新依靠。

  丹英社區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為讓社區舊貌換新顏,王淑清從修繕道路抓起,爭取政府、企業和群眾的支持,讓社區環境越來越好。她建立“淑清大姐”工作室,先后化解矛盾糾紛9800余件。在她的帶領下,丹英社區設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卡牆、同心亭等,通過各種方式為民族團結進步作貢獻。

  王淑清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05 王楚鬆

  王楚鬆,男,漢族,1951年11月生,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梓門橋鎮新犀村村民。

  王楚鬆撫養弟弟的3個遺孤直至成年,得到很多好心人的捐助,他對此銘記在心。孩子們長大后,王楚鬆也盡力幫助有困難的人。

  在弟弟和弟媳相繼去世后,尚未結婚的王楚鬆毅然挑起了撫養3個侄女的重任。為此,除了干農活做家務,他還抽空到周邊打零工,盡全力將侄女全部撫養成人,讓她們順利完成學業。說起小時候的事,二侄女王華眼裡噙滿淚水:“是伯父一手把我們帶大的,他就是我們的至親。”

  在撫養3個侄女期間,不少好心人了解到王楚鬆的情況,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經常對3個孩子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好心人的這筆‘愛心債’,我們一定要還!”他把每一筆愛心款都記在本子上。等到孩子們長大成人,家裡條件有所好轉后,王楚鬆便開始償還。還賬過程中,王楚鬆發現弟弟曾借過同村村民王佑喜45元,但王佑喜已離世,他便找到其子王濤寧,要還給對方500元。王濤寧不肯收,感慨地說:“借一還十,我還是第一次見這樣還錢的!”

  感恩善舉,以愛踐諾。王楚鬆一生未娶,生活儉朴,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人,隻為把曾經得到的愛心傳遞下去。他獻愛心盡量不讓人知道,從2006年至今,王楚鬆共捐款3萬多元,這對一位經濟收入來源並不多的老人來說,難能可貴。

  王楚鬆榮獲湖南省道德模范稱號,入選“湖南好人”。

  306 布茹瑪汗·毛勒朵

  布茹瑪汗·毛勒朵,女,柯爾克孜族,1942年6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薩孜村護邊員。

  布茹瑪汗·毛勒朵始終堅守自己的承諾,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境線上,守護著冬古拉瑪山口,用實際行動踐行“一生隻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的誓言。

  20世紀60年代初,1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信守對自己、對父親的承諾,跟隨丈夫來到冬古拉瑪山口戍邊守防,成為新疆首批女性義務護邊員,從那時起,獨闖大山便成了她的日常。

  冬古拉瑪山口海拔4000多米,山上終年積雪,道路崎嶇狹窄,氣候環境惡劣,是邊防官兵巡邏路線的必經之地,也是布茹瑪汗·毛勒朵家夏牧場氈房的所在地。每當邊防戰士路過這裡,她都熱情地把他們請進氈房,拿出食物招待。久而久之,她家的氈房就成了邊防官兵巡邏途中溫暖的家,官兵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冬古拉瑪大媽”。

  60多年來,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發,布茹瑪汗·毛勒朵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邊境線上為國戍邊,行程累計8萬多公裡。遇到了暴雨就躲在大石下,遇到了風雪就在馬肚皮下取暖,渴了喝雪水,餓了啃干馕。她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詮釋著守邊的意義,讓更多的人民子弟兵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在她的感召和影響下,吉根鄉薩孜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護邊員,隊伍已經擴大到216人。她的家庭共培養出16位護邊員,如今她的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已接過母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護邊員,繼續走上這條偉大而光榮的巡邊之路。她的長孫也成為一名邊防軍人,繼續堅守在布茹瑪汗·毛勒朵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為祖國的邊防安寧保駕護航。

  布茹瑪汗·毛勒朵榮獲“人民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07 尼 瑪

  尼瑪,女,蒙古族,1946年9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蘇木牧民。

  半個多世紀以來,尼瑪克服荒無人煙、缺水少電等艱苦條件,居邊守邊,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巡邊事業,用熱血和忠誠守護祖國北疆。

  1971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原筍布爾蘇木成立民兵連,要在各個嘎查選拔一批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戶搬遷到邊境線上做民兵護邊員。25歲的尼瑪響應號召,背起3歲的兒子,帶著母親和弟弟,翻沙嶺穿戈壁,和其他民兵一同來到了阿拉善右旗恩格日烏蘇嘎查最北端的邊境線“8號點”,開啟了她的巡邊放牧生活。

  恩格日烏蘇嘎查生態環境惡劣,物資匱乏。取暖、做飯用的煤,要到300多公裡外的地方拉運。17公裡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一家人的主要水源,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面對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餓狼圍攻的緊張恐懼、人煙稀少的寂寞無助,尼瑪沒有退縮,而是以常人難以承受的負重與勞作,在荒漠戈壁上筑起了美好家園和精神高地。

  當初同行的護邊員逐漸選擇了離開。尼瑪和母親、兒子達成了共識,留下來,對黨負責、為國守邊。后來兒子、兒媳以及孫子又接過了她手中的望遠鏡,陪伴老人守護著這一片邊境線。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中,尼瑪母子義務巡邊18萬多公裡,勸返、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隻,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

  尼瑪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北疆楷模”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308 呂建生

  呂建生,男,漢族,1970年1月生,中共黨員,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漠河供電公司北極供電所所長。

  14年來,呂建生堅守在祖國版圖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秉持“人民電業為人民”宗旨,練成了電力搶修的“活地圖”,當好國家電網最北端的“守門人”。

  北極村地處北緯53度,冬季日常氣溫在零下40攝氏度以下,素有“高寒禁區”之稱。2010年,呂建生來到北極村,為盡快熟悉情況,他徒步繪制“線路搶修指南”,不僅翔實記錄村內供電線路,連全村街道、商戶、單位等都標注清楚。隻要群眾用電出現故障,呂建生從來都是立即響應。遇到極端惡劣天氣,他就馬上清點好“百寶箱”,拿出“搶修日志”,奔赴搶修一線。14年來,他平均每年巡線3000多公裡,搶修380余次,保電40余次。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北極村瞄准了溫室種植果蔬項目,村民們籌建暖棚時怕電壓不穩。呂建生主動上門,“老鄉們放心,蔬菜大棚建到哪兒,電就送到哪兒!”新建成的600多棟大棚成了呂建生的“責任田”。他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菜農灌溉用電,義務幫助農戶更換電器材料。如今,北極村農民僅暖棚種植一項人均增收就達到3萬元。

  2022年5月,配電網全面升級改造,給北極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但改造期間需要深挖電纜溝,前期施工會給村民出行生活帶來不便。為了獲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呂建生挨家挨戶溝通,並許諾施工期不會超過半年。為了兌現承諾,呂建生廢寢忘食配合施工隊改造,歷時5個月,北極村配電網設備全部更換了一遍。

  呂建生榮獲黑龍江省道德模范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09 朱祥務

  朱祥務,男,漢族,1965年5月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非公經濟聯合黨支部書記。

  朱祥務退役后自主創業,以“誠實守信、服務人民”的理念經營藥店,堅持嚴把藥品質量安全關,讓老百姓放心購藥,同時為五保老人和哨所官兵送醫送藥、捐款捐物,詮釋了中國軍人退役不褪色的優良品質。

  1986年,朱祥務參軍入伍,從四川來到亞東縣。入伍第一年,朱祥務因公受傷,當地百姓如對待親人般給他喂飯、洗腳、擦背。病愈之后,部隊安排朱祥務學習進修,他很快考取了醫師、藥師証書。學成后,朱祥務希望回報幫助過他的親人。

  1998年退役時,朱祥務選擇留在西藏自主創業。他在亞東縣開辦了診所和藥房,把誠信、文明等服務理念融入員工心中,推出免費測量血壓血糖、提供開水等便民服務,深受群眾好評。朱祥務嚴格按要求規范藥品進、銷、存的全過程,購進藥品時開展首營企業審核和首營品種審核。在銷售過程中,合理介紹藥品,確保安全用藥,不讓患者多花錢。

  在亞東20多年,朱祥務始終秉承“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促發展”的經營理念,先后開辦3家藥店、1家診所,經營至今從未出現過藥品質量安全事故。2012年起,朱祥務堅持資助6位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常通過電話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傾聽他們的心聲。他還經常為五保集中供養中心老人開展義診,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藥品,為哨所官兵巡診、送醫送藥,累計價值100多萬元。

  朱祥務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310 劉緒海

  劉緒海,男,漢族,1965年12月生,重慶市巫山縣官渡鎮雙月村村民。

  面對車禍帶來的殘疾、創業造成的債務,劉緒海始終以堅強、勤奮、誠信、善良面對。他用一隻手開荒地種脆李,不僅還清債務,還帶動周圍村民一起增收致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誠實守信的高尚品德。

  1993年,劉緒海在跑運輸途中發生嚴重車禍,右手因錯過最佳醫治時間未能保住。車廢人殘,生活愈發艱難。妻子外出務工,劉緒海在家一邊照顧年邁的母親和上學的孩子,一邊尋找致富的門路。

  2010年,劉緒海覺得建材領域大有前景,借資150萬元建起磚廠。后來,幾個買磚的客戶突然不見了蹤影,欠下他120余萬元貨款。劉緒海沒有逃避,而是主動找到債主說明情況並承諾還債。他賣掉住房和兩個門面房,償還了20多萬元欠款,剩下的100萬元承諾分期還清。

  2015年,巫山縣大力發展脆李產業,劉緒海察覺到產業前景。他籌資承包下村裡的荒山,3個多月就開墾出200畝撂荒地,全部種上脆李。2019年,脆李迎來豐收,產值達到17萬元,劉緒海拿到銷售款就全部去還債。同時,他逐漸擴大種植面積,穩步提升收益。

  現在,劉緒海已經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他萌生了帶動當地群眾發展致富的想法,與其他5家種植戶聯合成立了巫山縣娃娃包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農忙時聘請周邊20余名村民在合作社務工(其中8人是殘疾人),人均年收入增長7000元左右。

  劉緒海榮登“中國好人榜”。

  311 許志剛

    許志強

  許志剛、許志強,男,漢族,1948年12月生,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村民。

  這對孿生兄弟堅守綠化荒山、改善家鄉環境的諾言,義務植樹56年,種植樹木約10萬株,綠化山地面積達400多畝,將昔日的黃土坡綠化成了“小江南”。

  許堡社是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的一個自然村。50多年前,這裡全是荒山禿嶺,到處是黃土裸露的深溝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大坑洞。一下大雨,土崖就會被雨水沖刷塌陷,山水卷著泥湯漫進院子,雨過天晴后留下一層沒膝深的爛泥。當時,剛滿20歲的兄弟倆下定決心,要通過種樹改善環境。

  10年間,兄弟倆在房前屋后、溝裡崖上都種上了樹木。然而,一場天牛病導致這些樹大面積枯死。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兄弟倆沒有氣餒,決定從頭再來。他們挖掉枯樹,重新栽種鬆樹和柏樹。沒有樹苗,他們就挑著擔子到縣城裡去買。缺少經費,他們就將家裡的小馬駒和豬崽賣掉。家當賣沒了,他們又挑著自家的糧食徒步到縣城裡賣掉,再買回樹苗、花籽。為栽樹到底花了多少錢,兄弟倆誰也說不清。

  夏天,他們每天4點多就起床進山,日頭最晒的時候也不歇息﹔冬天,5點多就摸黑下地,寒風吹得手上都是血口子。當地水資源很寶貴,兄弟倆澆起樹苗卻毫不含糊。下雨了,別人都是往家裡跑,他們卻趕著往外跑,冒雨給樹苗圍起土圈存水。

  幾十年來,他們從年輕小伙變成老漢,昔日荒山禿嶺的小村庄終於變得蓊蓊郁郁。現在,這裡不僅長滿了雲杉、油鬆、龍柏、雪鬆,就連西北罕見的棕櫚、芒果也在此安家。

  許志剛、許志強榮登“中國好人榜”。

  312 李茂津

  李茂津,男,漢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友發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茂津把誠信視作企業發展的命脈,堅持產品就是人品,誠信就是訂單,歷經多次技術革新,把友發集團打造成行業知名企業。

  友發集團成立初期,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李茂津認准一點:產品就是人品!一定要提升產品質量,用品質打造品牌。為了贏得市場,李茂津連續開展4次技術革新,一舉打響友發鋼管的質量品牌:第一次,在行業內率先提出取消補焊管和接頭管,並公開承諾“發現一支賠兩支”﹔第二次,制定並推行了高於國家標准的企業內部標准,使友發鋼管質量一躍成為國內同行業一流水平﹔第三次,為確保熱鍍鋅鋼管品質,推出了“萬無一失”的質量目標﹔第四次,公開做出“次一賠十”的承諾,把鋼管次品率指標明確到低於十萬分之一。這讓友發鋼管聲名鵲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廣泛用於多個國家重點工程,並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經濟大潮中沉浮多年,李茂津時時心懷感恩,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2008年以來,友發集團累計為公益事業捐贈數千萬元。2011年,友發集團設立幫困助學基金,用於幫助困難員工、獎勵成績優秀的員工子女,截至目前已累計捐資助學638.3萬元。2013年,他又與重點經銷商共同發起“大友發”公益平台,截至目前已捐贈720萬元。

  李茂津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313 李振華

  李振華,男,漢族,1937年11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實驗中學原校長。

  李振華懷著對黨的忠誠,從南京來到沂蒙老區支教,傾其所有助學助困,躬身踐行“我要到偏遠山區用知識改變貧困孩子命運”的諾言。

  1953年11月,李振華響應號召開始支教。深受沂蒙山人民英雄故事影響的他,主動來到偏遠落后的沂源縣。半山腰破廟改造的學校、地瓜秧子糠窩頭的伙食、夜晚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也曾讓李振華產生過畏難情緒。但當看到韓旺村搞互助組連個記工分的人都找不出來,隻會在牆上畫杠記數時,一種使命感涌上他的心頭——要讓孩子們有學上!自此,他堅守初心七十余載。

  從工作的第一個月起,李振華就拿出工資的1/4資助貧困學生,50多年從未間斷。退休后,他又捐出半生積蓄,設立“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資助貧困生1.24萬余人次,獎勵優秀教師、優秀學生5300余人次。他生活極其儉朴,2009年至今,每月隻留500元基本生活費,其余全部用於捐資助學。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學生也選擇了教師職業,積極參與捐資助學。

  如今,87歲的李振華作為“五老”志願者,依然為公益奔走。他設立“振華青少年思想疏導熱線”,幫助省內外290多名青少年疏導心結﹔發起“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大型公益活動,聯系260多名企業家與貧困生結對幫扶﹔義務兼任31家單位的顧問和名譽校長等職務,在各地作宣講3400余場。

  李振華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14 李桂科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4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

  40多年裡,李桂科給麻風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貧,帶領康復人員過上美好生活,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承諾。

  1953年,山石屏療養院成立。這是一所在洱源縣大山深處建立的麻風病院,距縣城65公裡,不通水電,幾乎與世隔絕。1981年,李桂科被派到這裡工作。當他給一名60多歲的老人檢查身體時,發現老人小腿大面積潰爛。李桂科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他們的病治好”。1983年底,李桂科負責全縣麻風病防治工作,同時承擔山石屏療養院和三營鎮洋芋山麻風村患者的治療工作。到1990年,山石屏療養院和洋芋山麻風村的患者全部治愈,洱源縣的麻風患病率由273/10萬降至0.67/10萬。

  山石屏療養院麻風病患者治愈了,李桂科可以回家了。但他毅然選擇留下來,與康復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他們解決子女讀書、工作、贍養老人問題。他帶領村民修路架橋輸電,為麻風病康復者打通了一條融入社會、走向外界的大道。

  2014年,山石屏療養院(麻風院)更名為山石屏村,徹底摘掉了“麻風”的帽子。退休后的李桂科依然和村民們在一起,幫山石屏村脫貧致富變成“幸福村”。

  李桂科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先進個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315 李庾南

  李庾南,女,漢族,1939年11月生,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教師。

  從第一天走上講台,李庾南便立志要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好老師。60多年來,她始終堅守在教學第一線,用獨有的“一個不少、個個合格、普遍優良、部分優異”育人格局,培養出數以千計的優秀學子,被譽為“真正從課堂裡走出來的教育家”。

  1957年,李庾南來到南通市啟秀中學擔任數學教師和班主任。從此,她潛心鑽研教學方法,用心用情引導學生成長,讓學生們在愉悅的學習氛圍裡,悄然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蛻變。她注重遵循學生成長內在規律,針對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差異,為每個學生設置個性化目標,激發學生的自驅力。她打破傳統授課模式,在課堂上創設學習情境,給學生更多提問和探究的機會。她在班級中以小組形式開設“小課堂”,引導學生互幫互助、互相交流,達到豐富彼此、鞏固知識的目的。

  1978年,她創立了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獲得了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下轉第十六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15 版)

相關新聞: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1—108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9—120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21—132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33—144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45—157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58—163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1—206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7—220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21—234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35—247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48—25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1—302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3—315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16—32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29—340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41—353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54—359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1—407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8—420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21—432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33—444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45—456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57—465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1—503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4—516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17—529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30—542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43—554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