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133 吳 凱 |
![]() |
134 鄒 鑫 |
![]() |
135 沈 坤 |
![]() |
136 宋兆普 |
![]() |
137 張冬香 |
![]() |
138 張安才 |
![]() |
139 張志德 |
![]() |
140 張連印 |
![]() |
141 陸科肖 |
![]() |
142 陳懷炯 |
![]() |
143 陳雨佳 |
![]() |
144 陳 潔 |
(上接第七版)
133 吳 凱
吳凱,男,漢族,1981年9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
吳凱扎根農村中學任教20余年,為留守學生免費提供周末托管服務,發起實施“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項目,先后認領54個留守山娃,並為學校300余名留守山娃結對了52位“山爸山媽”。
2002年,吳凱從師范學院畢業后來到盱眙縣仇集山區當老師。2011年,一場車禍使吳凱失去了左腿。他戴上假肢,忍痛走上講台並堅持站著給孩子們上好每一節課。吳凱做好課程教學之余還負責學校管理工作。長時間的行走,他的左殘肢被假肢磨得傷痕累累,完好的右腿也因承受過多重量而變形。
2016年,吳凱發起實施“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兒童“1+2=1”志願服務項目,為學校裡每一名留守兒童結對一名“山爸”老師和一名“山媽”老師,組成一個“愛心家庭”。吳凱又為“山爸山媽”制定親情呵護留守山娃“五個一”活動,即每天一次看望問候、每周一次溝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學期一次親子活動、每學年一次節日陪伴。該項目2019年在盱眙縣推廣,至今已組建“愛心家庭”5000多個,惠及留守兒童近7000名。吳凱的默默付出,也影響著他幫助過的孩子們。如今,一些學生考上大學后自發組建“山哥山姐”志願服務隊,和“山爸山媽”們一起關愛留守的學弟學妹們,讓愛接力涌動。
2019年,吳凱擔任仇集中學校長,他籌集資金給所有班級裝上空調、宿舍裝上吊扇,盡其所能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他為孩子們爭取到20台古箏,帶領“山裡娃”古箏社團走進縣大劇院表演﹔他帶領同事下鄉收集石器180多件,在校園裡建起“石博園”,成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幫助孩子了解農耕文化的基地。多年來,吳凱為貧困學生募集10萬元資金,還積極籌措80萬元用於校園改造建設,如今的校園煥然一新。2024年8月,吳凱調任盱眙縣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繼續用心用情關愛特殊學生。
吳凱榮獲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蘇教師年度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34 鄒 鑫
鄒鑫,男,漢族,1979年12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貴州省郵政保安押運有限責任公司遵義市分公司押運業務工作人員、遵義市藍天救援隊隊長。
鄒鑫把“助人是快樂的”當作一種信念,熱愛公益救援事業,全力以赴完成每次任務。在一次下水打撈失事船隻時,鄒鑫不幸犧牲,年僅42歲。
2015年夏天,鄒鑫在一次運送公益物資途中突遇洪水,面對需要救助的人,他卻因為沒有裝備和專業技術而無能為力。因此,鄒鑫下定決心學習救援技術,加入專業救援隊伍。2018年,鄒鑫組建遵義市藍天救援隊,累計參與各種小型救援上百次、大型救援及省內溺水打撈39次,總服務時長6000余小時。2021年,河南遭遇洪災,鄒鑫和隊員們立即趕赴受災地區開展救援,他們把救生艇留給群眾,自己在齊腰深的水中拖拽皮艇行走。鄒鑫帶領35名救援人員搜救了200余小時,完成搜救面積約260萬平方米,安全轉運受災群眾3800余人。
2022年,畢節市某景區發生沉船事故,鄒鑫帶隊前往救援。面對水下暗河等復雜情況,鄒鑫率先下水開展失事船隻打撈工作。然而,因事發地地形復雜、水下暗河能見度低,帶著裝備下水的鄒鑫遭遇意外,再也沒有回來。他將寶貴的生命永遠留給了自己熱愛的救援事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鄒鑫除了執行救援任務以外,還聯合公益組織的志願者一起為貧困山區兒童籌集捐款,在遵義市內12個縣區組織開展了16次“溫暖包”活動,為500余名山區貧困兒童送去學習生活用品。
鄒鑫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35 沈 坤
沈坤,男,漢族,1950年11月生,民盟盟員,雲南德宏瑞麗市畹町仁慈醫院院長。
30多年來,沈坤扎根在中緬邊境線上,默默無聞為中緬雙邊居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他秉承“厚德精醫、博學篤行”的精神,努力改善邊疆地區的就醫環境和醫療質量,深得中緬邊境人民群眾的信任。
1992年6月,時任昆明延安醫院危重病(ICU)科副主任的沈坤帶領醫院20余名醫護人員從昆明來到當時的畹町市,籌建昆明市延安醫院畹町市混板國際分院。然而不到半年,沈坤因為生病回到昆明住院治療。同時,在多重因素下,昆明延安醫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當沈坤病愈回到畹町時,等著他的隻有一個倒塌的庫房、一間板房和一名后勤人員。人去樓空,42歲的沈坤面臨走還是留的艱難抉擇。最后,他不顧家人反對,放棄公職,決定扎根畹町,並想方設法自籌資金25萬元,辦起了畹町仁慈醫院。
先治病后付費,是沈坤在醫院創辦之初定下的規矩,一直保留至今。群眾有特殊困難的,費用能免則免。隨后幾年,醫院曾一度面臨困難,但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沈坤始終扎根邊境一線辦醫行醫,踐行服務兩國邊民的初心,為來自德宏州各縣市40多個鄉鎮以及緬甸許多地方的患者帶來健康。為了維持醫院運轉,沈坤夫婦不僅花光了積蓄,賣掉了房產,還動員親朋好友們都參與到改善邊疆醫療衛生條件的事業中。
創辦醫院以來,隻要患者有需要,沈坤隨叫隨到﹔患者來不了醫院,他就上門出診,不收分文出診費。畹町仁慈醫院被中緬邊民親切地稱為“胞波(緬語音譯,意為同胞兄弟)醫院”。
沈坤榮登“中國好人榜”。
136 宋兆普
宋兆普,男,漢族,1964年3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
宋兆普出身中醫世家,恪守“樂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家風家訓,苦修內功、致力創新,堅持以精湛的醫術治病救人,在治療骨髓炎、骨結核、股骨頭壞死等骨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方面深得患者認可。
宋兆普師傳祖學,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氏中醫外科”傳人。1992年,家鄉腦癱患兒艱難求醫的情況引起了宋兆普的關注,他堅持研讀典籍,遍尋方法,苦苦探索,在治療腦癱患兒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他帶領團隊公益救治福利院腦癱患兒3200余名,讓部分孩子回歸正常生活﹔同時救治社會貧困腦癱兒童7800余名,幫助這些家庭走出困境。他從不讓患者家庭多花一分錢,始終對孤寡殘疾貧困患者減免醫藥費,出差在外隨身攜帶銀針,對途中遇到的突發患者及時施救。
宋兆普22次赴疆巡診,接收多名新疆腦癱患兒到河南免費治療。同時促成豫疆聯手,在和田、喀什地區成立4家腦癱兒童康復機構。他救治少數民族患兒達7300余人,培訓患兒家長和其他新疆群眾掌握中醫康復技術,使700余名維吾爾族同胞成為合作醫院康復師,為民族團結進步與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宋兆普帶領團隊積極主動支援各地抗疫工作,多次請戰參與救治感染者。2023年10月,宋兆普作為河南省“中醫關懷團”中醫專家成員,走進歐洲為華僑和當地居民義診,為促進中醫藥文化在海外推廣和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宋兆普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稱號。
137 張冬香
張冬香,女,漢族,1964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藝新街道“冬香好媽媽工作站”黨支部書記。
張冬香堅持服務群眾、幫助群眾,依托“冬香好媽媽工作站”平台,組織廣大志願者積極做好家風家教建設和家事調解,是有口皆碑的“貼心好媽媽”﹔在線上創立“紅色廣播站”,廣泛宣傳黨的政策、傳遞黨的聲音。
2017年12月,張冬香在線上創立“紅色廣播站”,開設《午間學習》《線上學黨史》等廣播、視頻類欄目,每天利用早間、午間、晚間,一分鐘語音播放黨的方針政策。白天,她忙於調解工作﹔晚上,照顧長住醫院的父親,但語音宣講從未中斷,已播送2500多天8300多期。
張冬香先后設立冬香家事調解站、家風家教廳、“幸福工坊”心理疏導室等,組織271人成立18支巾幗銀發家事調解志願服務隊、1支退役軍人調解志願服務隊,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南水北調綠化帶征遷時,幾戶人家因糾紛不簽協議,張冬香以第三方出面與他們商談,用了一周時間促成簽約。同年,柳庄村城中村改造引起糾紛,聞訊趕來的張冬香剛走到門口,就被扔了一兜垃圾。她顧不上委屈,耐心平復村民的情緒,最終調解成功。她戲稱調解員要有“銅頭、鐵嘴、蛤蟆肚、飛毛腿”,要耐得住打、經得起說、受得了委屈。截至目前,調解的家庭、民事糾紛登記在冊的有4340余起,成功率達84%,僅張冬香個人參與的家事、民事調解就達1962起,真正起到了“調千家事、暖萬人心”的作用。
2020年初,正在醫院陪護父親的張冬香接到街道電話,安排好父親后,毅然帶領“冬香好媽媽工作站”黨支部成員和社區老年志願者到抗疫一線值勤,增強志願服務力量。2021年7月,焦作遭遇特大暴雨,張冬香主動請纓到防汛一線,組織志願者參與排水清淤、環境清理、災后重建等工作。
張冬香榮獲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38 張安才
張安才,男,漢族,1971年11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呂梁市久久愛心公益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
張安才發起成立久久愛心公益協會,打造“一對一助學”“暖冬行動”“十年援疆援藏”等公益品牌,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以大愛善行譜寫奉獻之歌。
2017年10月,張安才成立呂梁市久久愛心公益協會(以下簡稱“久久協會”),發動民間力量,投身脫貧攻堅。為了方便開展公益活動,張安才從省城太原回到呂梁買房作為辦公場所,並自付物業費、水電費等。他聯系13個貧困縣鄉村扶貧工作隊,召集志願者實地調研,想方設法募集物資並及時發放到位,逐步形成“一對一助學”和“敬老暖冬行動”兩大精准志願服務項目。久久協會成立以來,調研慰問困難學校41所,資助困難學生225名,累計慰問老黨員、老紅軍及孤寡老人達2000多人次。
2019年,張安才走進男孩小宇家。小宇父母雙亡,和患腦梗的爺爺一起生活。從此,爺孫倆成了張安才心裡的牽挂,每年都會去探望幾次,為他們送去生活物資。爺爺把張安才當作親人,十分信任,他說自己去世后要把小宇托付給張安才,因為他相信“張安才是個好人”。女孩小燕曾經是愛心助學的資助對象,受到張安才的感染,她也加入到這份愛心事業中來。參加工作后,小燕將第一份工資用來資助學生。
2021年7月起,久久協會主動參與援藏援疆工作。張安才和志願者多次驅車赴新疆實地了解情況,為困難學校和學生捐助20多萬元的教學物資。2022年1月,張安才牽頭舉辦“久久晉疆心連心,聚愛慈行暖天山”愛心活動,將“呂梁媽媽們”編織的362件毛衣作為節日禮物郵寄到新疆。2023年3月,張安才帶領志願者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為他們籌集愛心善款10余萬元,用於購買投影儀、筆記本電腦等物品,還為他們打造舞蹈、棋牌等活動室5間。
2023年,呂梁市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馬拉維首都利隆圭市簽署發展友好城市關系備忘錄。得知馬拉維恩塔加保健中心急需醫療設備,張安才眾籌救護車、電器、手術床等醫療物資送往非洲。
張安才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39 張志德
張志德,男,漢族,1957年11月生,生前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仁裡街居民。
張志德生前熱心公益,自費搭建社區愛心驛站,義務為居民提供上門維修服務﹔10年間捐款近15萬元,先后資助了11名困難大學生。
2018年,張志德與老伴來到三亞定居。2019年6月13日,張志德在三亞市紅十字會辦理了人體器官、眼角膜、遺體捐獻登記。2023年,張志德因病去世,其親屬在紅十字會捐獻協調員的見証下,將他的眼角膜和遺體進行了捐獻。他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眼角膜將幫助海南兩名眼盲患者重見光明﹔遺體捐獻至海南醫學院,成為一名“大體老師”,助力醫學事業發展。
在街坊鄰居的印象裡,張志德總是用行動把樂於助人的精神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家棚頂漏了,那家地漏堵了,張志德二話不說,拿上工具就義務幫忙維修。2010年,他征得街道辦同意,在小區院外花費1萬多元搭建了“愛心驛站”。在這間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裡,放著各種維修工具,居民可以隨借隨用。同時,張志德還義務為社區居民提供上門維修服務。很快,“愛心驛站”成了大家的暖心港灣,行人會來這裡避雨歇腳,環衛工人可以熱飯取暖,小朋友能在這裡等待家長。2015年,張志德再次征得街道辦的同意,自費2萬元將小屋擴建到10平方米,為更多人提供幫助。
張志德還關心關愛困難學子,為他們點亮希望之光。2006年,張志德從新聞中了解到一名來自青海的困難大學生需要幫助,他立即聯系到了該學生所在的學校,給該學生500元生活費,又為其買了新衣服,還在學生飯卡裡存了1000元。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他用點滴善舉詮釋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真諦。
張志德入選“海南好人”。
140 張連印
張連印,男,漢族,1945年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河北省軍區石家庄第五離職干部休養所退休干部。
張連印從軍40年,將全部青春奉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退休后與老伴回到家鄉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村。回鄉20年,在家鄉荒山荒坡上植樹造林,即使身患癌症,他依然奮斗不止,是心系人民、造福家鄉的“綠化將軍”。
地處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的張家場村,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回到家鄉的張連印經過反復思考,決定為家鄉人民做點好事。自2004年春天起,張連印開始行動,修路、通電、打井、修渠、整地、育苗。2005年,他自籌資金從東北購買拉運了160萬株鬆樹苗,為部隊、學校和周邊廠礦企業無償提供了30萬株。2007年7月,張家場村被驗收為山西省生態園林示范村,張連印本人也從門外漢成了植樹專家,他的林業工程被評為優質工程,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
2011年,張連印沉浸於植樹造林的事業中時,他被確診肺癌,做了右部肺葉切除手術,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化療。2012年年初,病情剛有好轉,他便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反對,回到心心念念的張家場,白天扛著鐵鍬上山挖坑植樹,晚上回到屋裡的土炕上輸液治療。2014年5月,張連印種樹5000畝的目標成功完成,他當年的承諾終於兌現了。抗癌12年的張連印,每天微笑著面對病魔,扭秧歌、唱歌,出門辦事不讓人開車送,走路比年輕人還快。
張連印被確診肺癌時,就想讓長子張曉斌“接班”種樹,但考慮到孩子的前途,一直沒張口。2014年12月,病榻上的張連印看著身邊的長子,欲言又止。張曉斌看到父親懇切的目光,毅然選擇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回到家鄉陪父親一起做他想做的事。2019年以來,張連印為省市機關、干部學院、國有企業、中小學校、黨校義務作報告300多場,受教育人次達3萬余人。他還擔任了市縣關工委“五老”報告員、中小學校外輔導員、右玉干部學院特聘教授,不斷培育著新時代的追夢隊伍。
張連印榮獲“時代楷模”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141 陸科肖
陸科肖,男,漢族,1988年7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崇明區消防救援支隊新海消防救援站副站長。
陸科肖多年默默資助困難家庭和學生,幫助困難老人,還是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願者,被當地群眾稱為“海島活雷鋒”。
2012年,一封《謝謝陸叔叔圓了我的大學夢》的感謝信和一面寫有“海島活雷鋒”的錦旗送到部隊的時候,陸科肖的事跡才被眾人所知曉。2009年,小黃母親不幸查出尿毒症晚期,為了給母親治病,小黃家裡花光了所有積蓄,近60歲的爺爺奶奶也不得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陸科肖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從每月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資助他們。2020年小黃以全班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大學,陸科肖得知后,第一時間拿著2000元送到小黃家中,並表示自己會繼續資助小黃,讓小黃好好讀書。小黃爺爺激動地說:“他這些年一直資助我們,買油、買大米,還給我們大人買衣服。我特別感謝小陸同志,對我們幫助很大。”
入伍以后,陸科肖一直默默資助貧困家庭學子,結對幫扶身患糖尿病和尿毒症的老夫婦,長期照顧90多歲、身患股骨頭壞死的老奶奶,陪伴5名孤寡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他還主動聯系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願者。在陸科肖的引領下,上海市崇明區12個消防隊均成立了“海島雷鋒班”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消防安全宣傳、關注青少年成長等七大類志願服務項目,先后結對幫助18名孤寡老人,資助26名困難學生。2023年9月,陸科肖成立了“火焰藍”工作室,搭建起為民辦實事和典型輻射帶動的平台。陸科肖將“雷鋒精神”熔鑄在行動中,不求回報,默默奉獻,正如他在日記中寫道:“自己苦一點不要緊,隻要那些在苦海裡煎熬的人們能感受到一點溫暖,苦也甘心!”
陸科肖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一鑽到底的勁頭,將自己錘煉成為一名“多面手”,參與處置各類滅火和搶險救援戰斗3000余次,救助被困群眾260余人,用熱血青春兌現著“火焰藍”竭誠為民的庄嚴承諾,用實際行動詮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雷鋒精神。
陸科肖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42 陳懷炯
陳懷炯,男,漢族,1944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中醫醫院原院長。
行醫六十余載,陳懷炯治療患者100余萬人次。他將祖傳診所和配方無償捐給當地政府,帶出一大批中醫骨科專業醫療骨干,推動陳氏骨科醫術惠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少數民族地區。
多年來,陳懷炯保持著和衣而眠的習慣,以便隨時接診患者。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退休近20年來仍然堅持每天工作7小時。2017年,天全縣中醫醫院成立“名中醫工作室”,他帶領36名該工作室的醫務人員每天診治門診患者1500余名。
在陳懷炯的一再堅持下,天全縣中醫醫院骨傷科門診挂號費僅收取1元,至今已逾17年。僅此一項,2023年幫助患者節約醫療費用100萬元以上。他運用祖傳秘方結合現代醫藥,研制出陳氏膏、散、丸、酒劑系列藥物,且藥物費用低廉,僅幾十元便讓許多骨傷患者痊愈。60多年來,他為貧困患者減免費用50萬元以上,贈送研發的膏藥1萬余片。目前,醫院已成為三級乙等中醫醫院,年門診量50余萬人次,是“四川省十佳中醫醫院”“四川省重點骨傷專科醫院”。
陳懷炯打破“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家規,先后把家傳醫術傳授給460余名醫學骨科后輩。他的核心診療技術之一“小夾板固定術”,讓很多患者免除開刀手術的痛苦。他在醫院增加藏語提示牌,方便少數民族群眾就醫。他推動醫院同甘孜、涼山等地銜接,投入20萬元資金開通異地就醫即時結報系統。同周邊眾多醫院組建骨科聯盟,目前已為少數民族地區培訓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帶訓少數民族地區的醫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
陳懷炯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43 陳雨佳
陳雨佳,女,漢族,1989年10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
陳雨佳因地制宜鑽研農技,在石板田和有機稻研究上下足了功夫,經營和種植水田面積6900畝,幫助村裡的大米打開銷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016年,陳雨佳辭去牡丹江寧安市高中體育教師工作,回到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和母親一起經營大米專業合作社,將發展家鄉綠色有機農業作為創業初心。陳雨佳從田間務農學起,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成為村裡公認的“田間學霸”。她因地制宜,實施土地流轉集約經營,採取現代機械與傳統農耕方式相結合的種植方式,有效保護了石板田,同時實施兩段式育秧、測土配方施肥,推動“石板大米”產業升級。陳雨佳不斷用科技手段、科學理念給“石板大米”賦能,極大地提高了田間效率,村民們的腰包更鼓了,“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合作社已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157戶,拉動農民就業500余人,每年銷售大米300余萬斤。
2020年,陳雨佳創新“農旅+文旅+學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帶領村民變身導游和管理人員,拉動村民就業120余人,助力村集體旅游收入突破100萬元。2021年,陳雨佳積極爭取全省巾幗生態小菜園建設試點村建設,歷時3個月把農村旅游、鄉村治理、村民增收結合起來,讓村庄變景區、庭院變景點,有效改善了全村人居環境。
陳雨佳還熱心公益,與當地一名單親家庭貧困女孩結成了幫扶對子,從未間斷問候與幫助,受幫扶的家庭早已把陳雨佳當成了親人。陳雨佳累計捐贈優質“石板大米”和慰問金總價值20余萬元,用於慰問貧困老人、留守兒童、單親貧困母親等。
陳雨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最美巾幗奮斗者”等稱號。
144 陳 潔
陳潔,女,漢族,1973年1月生,中共黨員,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委員、執行院長,附屬眼視光醫院副院長。
陳潔既是大愛無疆的醫者,又是立德樹人的師者,還是投身“光明行”的志願者,她用滿腔的熱愛和無私的奉獻,把光明帶給更多、更需要的人。
2012年8月,陳潔牽頭組建了一支共20余人的“光明行”志願服務隊,前往青海省瑪多縣和久治縣,為當地200多名藏族群眾進行視力篩查,並實施了67台復明手術。第二年,她帶領著一批醫護人員、大學生、志願者,從溫州出發,一路向西。高原上缺氧缺水缺電,更缺醫院和手術室,她借來一輛大巴車改建成手術車,行進五天五夜,終於抵達海拔4200米的高原。在強烈的高原反應下,他們一邊大口大口吸著氧氣,吃著抗高反藥,一邊堅持著高強度的工作……那一年,在色達和塔公,他們一干就是58天,完成了1025台手術。陳潔帶領志願者團隊到藏區開展醫療公益行動共27次,足跡遍布川藏青高原17個貧困縣(市)和150多個貧困鄉村,為近4萬名群眾建立眼健康檔案,免費幫助9600多人重見光明,受益眼健康科普群眾超60萬人。
陳潔積極探索長效醫療幫扶模式,開展浙江支援川藏青三省(自治區)的醫療合作,從民間籌集專項資金近2000萬元,累計培養藏族眼科專業人員16名,在當地成立眼視光中心11家、眼科手術室3間、低視力教室1間、遠程平台8個。
陳潔牽頭組建了中國大學生近視防控宣講團聯盟,吸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75所高校合計8000余名大學生參與。她積極推動溫州市“明眸皓齒”工程,在全國率先成功實行“全市域、超百萬、高時效”的中小學生近視普查,率先在全國建立兒童青少年數字化視覺健康檔案。
陳潔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師德標兵、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下轉第九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08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