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2024年12月16日06: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21 劉榮秀

  122 瑪依努爾·尼牙孜

  123 杜榮輝

  124 李月莉

  125 李慶國

  126 李伯藩

  127 李宏祥

  128 李純民

  129 李德明

  130 楊小明

  131 楊德廣

  132 楊 霞

  (上接第六版)

  121  劉榮秀

  劉榮秀,女,漢族,1954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石家庄市天薈商貿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

  劉榮秀創辦愛心便利店,為失業人員提供工作崗位,入戶幫扶困難群眾,幫助貧困村修建文化設施,開展產業扶貧行動。她數十載如一日,不改初心,無私奉獻。

  劉榮秀在國有商貿企業改制時,進行了留有國有股份的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便是她經營幾十年的石家庄市天薈愛心便利店。她一心扑在工作上,開會、盤點、送貨,經常一干就到晚上八九點,先后使6家門店扭虧為盈。后來,她決定多開幾家店,這樣就可以為更多人提供工作機會。為了找到合適的地段,她冒著酷暑、頭頂烈日,騎著自行車幾乎跑遍了市區的大街小巷,先后選中3家門店開門營業,不僅安置了就業困難人員,還為大中專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機會。

  劉榮秀還主動與司法部門聯系,要求接納一些有犯罪前科的青年就業,為這些人融入社會正常生活提供幫助。有一位服刑人員出獄后已經30多歲,妻子離他而去,上有70多歲的父母,下有6歲的孩子,一家四口擠在40多平方米的破舊平房裡。他找過很多工作,但沒人敢要,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劉榮秀得知情況后,主動將這位服刑期滿出獄人員招聘到便利店裡工作,還幫助他協調解決了住房、孩子就學等困難,使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在天薈愛心便利店,居住在市區的困難職工和低保戶,憑著特困証和低保証,都可享受到特殊的“愛心價”。劉榮秀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的員工,隻要有行動不便、年齡較大的顧客來購買商品,店員們都會主動幫他們把商品整理好放在車子上,有的甚至免費送到家。

  劉榮秀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22  瑪依努爾·尼牙孜

  瑪依努爾·尼牙孜,女,維吾爾族,195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瑪依努爾·尼牙孜將防治宮頸癌、維護家鄉各族女性健康視為己任,帶領團隊開展宮頸癌篩查和早診早治,建立新疆宮頸癌數據庫,並為新疆婦科領域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人為樂的美德。

  瑪依努爾·尼牙孜1977年參加工作,細心的她發現,從地州來醫院就診的農村婦女中宮頸癌患者較多。為提高當地婦女衛生健康水平,她帶領團隊常年深入和田縣、於田縣、洛浦縣等地,挨門逐戶開展宮頸癌篩查。這些年來,她和團隊行走9萬余公裡,共計完成人群篩查及機會性篩查36萬余人次,建立了新疆宮頸癌數據庫。

  從篩查到基礎研究,瑪依努爾·尼牙孜帶領團隊以宮頸癌科學研究制高點作為目標,開展科技攻關,首次發現當地婦女HPV感染具有的高頻突變及特有突變,體細胞基因突變是宮頸癌發生的重要原因﹔首次証實宮頸癌的發生和發展與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她還帶領婦科團隊成功入選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成立了宮頸病變診治中心,不斷完善宮頸病變的三階梯篩查診斷步驟,在新疆率先開展宮頸病變檢測、診斷及治療。她先后主持承擔國家及自治區科研項目26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培養碩士和博士56名。

  在47年的臨床工作中,瑪依努爾·尼牙孜始終牢記醫者初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努力做到對每一位患者溫暖關懷和熱心服務,以過硬的專業技術,完成了2萬余台婦科惡性腫瘤及疑難手術,搶救危重症患者9000余例,展現出新時代白衣天使的大愛與堅守。

  瑪依努爾·尼牙孜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123  杜榮輝

  杜榮輝,女,漢族,1970年4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武漢市肺科醫院副院長。

  杜榮輝連續15年累計往返160余次、7萬公裡,堅持為老家咸寧通城縣患者送醫送藥。她組建健康幫扶志願服務隊,號召323名醫務人員奔赴基層一線,“組團式”醫療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杜榮輝為村民義診開始於2009年。那年春節,她回老家通城與家人團聚,一名30多歲的通城縣女村民慕名找上門。杜榮輝了解到,這名女患者此前在一家醫療機構被診斷為結核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仍然多次咯血,治療花費上萬元。杜榮輝悉心查看了患者的CT片后發現,患者咯血的原因根本不是肺結核,而是塵肺。她顧不上和親人團聚,馬上撥通同事的電話,將患者接到武漢做介入治療,很快取出患者嵌在支氣管裡的鈣化物。杜榮輝幫助鄉親的故事傳開后,不少鄉親慕名前來。

  杜榮輝為了減少患者奔波的時間,和患者約定將義診時間固定在每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丈夫陳彪成為她義診路上的專用司機,這一堅持便是15年。在杜榮輝的影響下,武漢市肺科醫院於2019年成立“杜榮輝健康幫扶志願服務隊”,323名醫務人員報名加入到隊伍中,累計開展送醫下鄉活動100次、健康科普40場、愛心義診80場,服務居民逾4000人次。

  2023年,杜榮輝帶領團隊成員跨越3800公裡,從武漢到新疆博樂為當地居民義診,舉辦學術講座,為100余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講解呼吸專科的新理念、新技術。累計為湖北省16個地市州、新疆博樂市培養結核病防治人才3700余人,為農村地區醫療機構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杜榮輝榮獲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服務標兵、湖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4  李月莉

  李月莉,女,漢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農業農村局退休職工。

  13年來,李月莉免費教授20余名困難家庭孩子學習二胡﹔9年裡,她義務教授特殊學校100余名殘障孩子克服困難、練習音樂,用一把二胡讓這群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小學時的李月莉對二胡“一見鐘情”,但因家境貧寒,父母隻能給她買一把便宜的二胡。幾年后,李月莉的二胡被一場洪水沖走。2010年,李月莉在名師指導下重新學習二胡,通過刻苦鑽研技藝,她在“華樂之韻”國際二胡大賽等大型比賽中獲獎。2011年,一個孩子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一次演出結束后,一名叫小峰的小學生向李月莉表達了想學二胡並登台演奏的願望,但因家庭困難,無法實現。“不能讓我曾經的遺憾再發生!”李月莉想起兒時的經歷,決定成立工作室,從事二胡公益教學。13年來,她免收困難家庭孩子學費、贈送二胡和教材、免費提供伙食,自費帶領學生到北京等地參加夏令營和公益培訓,參加演出。

  李月莉不隻幫助困難家庭學生,多年來她累計免費教導視力、智力、肢體障礙等特殊學生114人。相較普通孩子,特殊學生學起來難得多,但李月莉說:“隻要你們堅持,我就不會放棄!”在教學中,她耐心細致,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都反復教唱、演示﹔在生活中,她為孩子們按摩僵硬的手指,提供免費餐食﹔她用心鑽研“一指練習教學法”“快樂二胡教學法”等方法,幫助孩子們更快、更好地掌握學習技巧。目前,李月莉已指導6名殘疾學生在比賽中獲得獎項。

  同時,李月莉免費為26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音樂康復治療﹔兼任多所學校的二胡外聘教師,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免費招收困難家庭學生、殘障學生,且免費提供二胡﹔組織志願者深入農村、學校開展公益演出130余場次,惠及15萬人次。

  李月莉榮登“中國好人榜”。

  125  李慶國

  李慶國,男,漢族,1974年6月生,中共黨員,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李慶國帶領團隊發起“心佑工程”健康公益項目,對困難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免費篩查、幫扶救治,累計免費篩查15萬余人,救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600余名,免除困難家庭手術費100余萬元。“心佑工程”團隊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江蘇“時代楷模”等稱號。

  2014年5月,剛剛到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擔任心血管中心負責人的李慶國,接診了一個9個月大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晨晨。在愛心人士的捐贈幫助下,一個月后,晨晨康復出院,她的故事被媒體報道,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愛心人士看到后非常感動,主動提出要捐資救治10個貧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受到啟發,李慶國決心制訂一個持續救助困難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計劃。在醫院黨委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7月“心佑工程”正式啟動。

  在救助實踐中,李慶國發現,很多患兒送到醫院時已經錯過最佳救治時機。痛心遺憾之余,他決定改變過去“醫不叩門”的傳統觀念,帶著團隊深入各地開展上門篩查。因為西藏、青海等偏遠地區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較高,他帶領團隊多次前往,每次上高原都顧不得休息,爭分奪秒篩查和搶救患兒,喘不上氣就一邊吸氧一邊工作。李慶國團隊還免費培訓鄉鎮醫院的基層醫生,讓他們熟練掌握心臟超聲技術,以便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更多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李慶國和團隊真情救治病患、無私奉獻愛心的故事激勵、感染了許多人。很多中小學生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獎學金﹔“愛心媽媽”微信群網友自發組織給術后患兒送營養餐﹔多家企事業單位、愛心慈善機構紛紛募集善款……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不斷匯入到這股愛心暖流中。

  李慶國獲評“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江蘇省醫學重點人才、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

  126  李伯藩

  李伯藩,男,漢族,1940年11月生,中共黨員,雲南大理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

  出生在中醫世家的李伯藩在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建衛生院,創立中醫醫院,培養中醫業務骨干,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為群眾解除病痛疾苦。如今80多歲高齡的他,依舊每天為群眾義診。

  1963年,為解決山區民族群眾看病就醫難題,李伯藩主動請纓到賓川縣最偏僻的山區拉烏彝族鄉建設衛生院。當時尚未通路,李伯藩翻山越嶺幾十公裡來到貧窮落后的拉烏彝族鄉,山區群眾缺醫少藥、有病難治的狀況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李伯藩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衛生院建好,這一待就是10年。在他和當地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拉烏鄉衛生院建起來了,山區群眾看病就醫逐步得到保障。

  1982年,李伯藩創立了賓川縣中醫醫院。在他的帶領下,醫院不斷發展壯大,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為無數病患帶來了希望。他培養學生近百人,全部成了中醫業務骨干。李伯藩對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的治療有著豐富經驗。前來醫院看病的人很多,每年接收門診達4萬余人次。

  2000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的李伯藩拒絕了眾多醫院的高薪聘請,主動延遲5年退休。2006年退休后,他仍在為患者服務,堅持義診,分文不取。他先是在家裡為群眾看病,后來,賓川縣成立義診工作室,他又到工作室為群眾義診,堅持每天上班近8個小時。同時,他的處方隻有9到12味藥,小處方治大病,為患者大大節省了醫藥費、檢查費。通過電話向他求助的患者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內外。

  李伯藩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入選中國“最美醫生”。

  127  李宏祥

  李宏祥,男,漢族,1956年4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公安局退休民警。

  李宏祥把“助人是最快樂的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堅持扶危濟困,把困難群眾的事當自家事,毫無保留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李宏祥進入警察隊伍后,多次在巡邏路上救助困難群眾,曾往返數百公裡護送智力障礙的姑娘回家,也曾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火場救援,腰部留下的后遺症一到冬天仍隱隱作痛。李宏祥堅持扶危濟困,自己省吃儉用,15元的褲子一穿就是十幾年,退休后仍穿著單位發的工勤服,卻三十多年如一日照顧天長市福利院孤殘老人,累計為災區和特殊群體捐款捐物40余萬元,幫助困難群眾近6000人,組織愛心人士為20多名重症學生募集資金600余萬元,許多學生得到及時救治並重返校園。

  2012年,退居二線的李宏祥沒有安享生活,而是積極投身志願服務。他成立工作室,組建“李二寶志願服務隊”以及12支以“李二寶”命名的小分隊,開展志願服務3000余場次。他還注冊“好人李二寶熱線”,24小時開機為群眾協調解決各類難事1000余件。2015年5月,就讀高三的學生段亞靜確診為白血病無法上學,她的家庭並不富裕,面對昂貴醫療費用隻能忍痛放棄治療。李宏祥了解后,先后幫助她籌集愛心款120余萬元。

  李宏祥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宣講紅色故事和法治安全。作為安徽省委講師團宣講專家,他深入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宣講黨的創新理論500余場次。作為天長市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紅色教育470余場次。作為基層法治宣傳員,他先后兼任23所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和校外輔導員,堅持開展法治、安全講座,發放宣傳資料15萬余份。

  李宏祥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8  李純民

  李純民,男,漢族,1951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李純民深情牽挂著援藏工作近5年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縣。多年來,從出資擴建教學點,到設立助學基金,他用大愛鋪就雪域高原教育的“新天路”,讓類烏齊縣學生們的夢想,像格桑花一樣絢爛綻放。

  1979年,李純民的孩子剛出生4個月,他就被派到類烏齊縣工作,1984年因病回到原單位。近5年的援藏經歷,讓他把那個遙遠的地方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1993年,李純民和同事來到類烏齊縣做工作調研。經過一個教學點時,他發現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用塑料布蒙著,風呼呼地灌進來,孩子們凍得瑟瑟發抖。這一幕令他心疼不已,留下錢用於給教室裝上玻璃。從那以后,改善類烏齊縣的教學條件便成了他的一個心願。2006年,帶著對藏族鄉親的感情,李純民再次來到類烏齊縣,他和朋友商量,共出資35萬元為恩達教學點建起約300平方米的教室和生活用房。一年后,新的校舍建好了,但李純民沒有滿足,反而“鐵了心”想再為類烏齊縣做點什麼。

  為了獎勵並資助類烏齊縣優秀教師和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改善當地教學設施,李純民發起設立“齊興”助學獎勵基金,希望“類烏齊興盛”“眾人齊心振興教育”。截至目前,該基金共募集捐款逾千萬元,其中李純民個人捐款130余萬元,獲益師生5000多人。

  隨著國家投入的加大,學校的教學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可牧區孩子依然少有機會走出大山。為了帶著孩子們拓寬視野,李純民發起了新的活動——“天天向上”,讓孩子們去天安門看升國旗、去天津看大海……自2016年起,這個活動已經連續開展了9屆,來自類烏齊縣15所中小學的120多名優秀學生和基層教師參與了京津之行。“孩子們見識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去以后講給同學朋友聽,這顆希望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李純民滿懷信心地說。

  如今,年過七旬的李純民還在不停奔忙著,設法解決類烏齊縣高海拔學校冬季供暖、改旱廁為水廁等問題。他對藏區孩子的關愛還在繼續。

  李純民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稱號。

  129  李德明

  李德明,男,漢族,1952年10月生,民建會員,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萬福社區居民。

  李德明20多年來,發動社會愛心力量籌集資金,幫助許多家庭走出困境。

  2002年,李德明在一次下鄉過程中了解到部分青少年因家庭困難而輟學,有些甚至誤入歧途,對此痛心不已。次年,李德明牽頭組建民建肇慶市鼎湖區支部志願服務隊,並發起“助你讀高中  圓你大學夢”愛心助學公益項目。該項目以每名高中學生3000元、每名大學生不少於5000元的標准,堅持22年累計幫助1700多名貧困學生如願完成求學夢。

  李德明組織資助困難婦女兒童家庭、因大病致貧家庭、意外事故致貧家庭、重度殘疾人家庭和下崗職工困難家庭等5000多戶,受益群眾超過1.5萬人。李德明組織籌集100萬元婦女創業貸款專項貼息資金,幫助了400多名農村貧困婦女發展生產。

  李德明大力支持教育、醫療和公共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資助肇慶市鼎湖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200萬元,改善群眾醫療條件﹔資助農村學校100多萬元教學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堅持12年組織送戲下鄉活動近百場,惠及群眾超10萬人﹔發動愛心企業向鼎湖區吳大猷教育基金會捐贈213萬元,向鼎湖健康基金會捐贈82萬元。

  自2017年以來,李德明65次帶領志願服務隊到廣西賀州昭平縣開展粵桂協作工作,行程4萬多公裡,共籌集資金超過200萬元,助力昭平縣結對幫扶村開展產業發展、教育、醫療、住房、道路建設等。他還帶領志願服務隊開辦針灸技術培訓班,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中醫針灸醫療技術隊伍。在肇慶市和昭平縣兩地廣大干部群眾中都形成了“有困難找德叔”的口碑。李德明雖已年過七十,仍奔走於鄉間、農舍、校園、企業之中。

  李德明榮登“中國好人榜”。

  130  楊小明

  楊小明,男,漢族,1992年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馬家灘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楊小明帶領“微光志願者”到社會福利機構、特困家庭、老年公寓、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等地,開展扶老、助學、助殘、環境保護、文明引導等活動。

  2011年9月,步入大學的楊小明參加了一個課題組,研究題目是銀川市內乞討者、拾荒者生存狀態。接觸到生活困難人群,讓他深受觸動。2012年,他組織成立了微光義工志願者服務小分隊,寓意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別人的生活。隨著志願者的增加,他組建了微光義工志願者服務總隊。2012年,楊小明發起“一對一助學”活動,截至目前,他組織志願者共走訪困難家庭600余戶,資助幫扶500余人。楊小明定期為敬老院老人舉行生日聚會,並發起“再續剩余的溫暖”愛心活動,長期對50余家老年公寓、老人聚居社區開展慰問幫扶。此外,楊小明多次組織生態環境保護志願服務活動,帶領團隊為大型活動提供志願服務,走進汽車站、機場、景區、醫院開展文明引導、安檢、問詢等工作。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他累計組織1.3萬余人次參與疫情防控。

  近年來,楊小明組織團隊開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與基層治理志願服務活動,與銀川市16個街道辦、140余個社區和13個鄉鎮150余個村合作對接,在理論宣講、移風易俗、環境整治、文化文藝等方面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超2000場次。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微光志願者”人數超9.2萬,累計開展活動1.7萬余次,為生活困難人群對接善款和物資總價值410余萬元。

  楊小明榮獲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願者”稱號,被授予寧夏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31  楊德廣

  楊德廣,男,漢族,1940年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

  楊德廣以“扶智”“扶志”的方式幫助困難學生。他熱心教育事業,為青年上黨課,關心關愛下一代成長,退休后多次奔波於新疆、甘肅等西部地區,為教育事業貢獻智慧力量。

  1960年,出身貧寒的楊德廣考上了位於上海市的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他在上海師范大學校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退休后,楊德廣決定投身慈善。2010年,他拿出積攢多年的書稿費和講課費,又變賣了一套房子,湊了300萬元,分別捐給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上坊小學、南京市第九中學和華東師范大學3所母校,以助學金或獎學金的形式幫助部分貧困生、優秀生渡過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關。2020年,他捐贈200萬元給南京市慈善總會設立“楊德廣勵志獎學金”。

  2012年,楊德廣遠赴四川、甘肅等地多所中小學實地考察,籌措200萬元為當地學生提供營養午餐,5年資助了4000多名貧困生。2013年,他發起四川、甘肅“一對一”項目,重點資助42名優秀貧困學生從小學至大學的學習生活費用。2014年,他發起“陽光慈善專項基金”項目專項資助西部貧困學子,發展至今,項目已覆蓋了12個西部地區,資助了3000多名困難學生。近兩年,他組織12個西部地區的100名優秀學生開展“西部地區學生看上海”暑期夏令營活動,拓寬他們的知識和眼界。

  楊德廣退休后仍連續20多年為青年師生上黨課。上海師范大學成立“陽光育人工作室”,他動員更多老同志加入其中,為培養年輕一代貢獻余熱。2016年,他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積極參加上海市老教授協會幫扶河南固始革命老區教育發展項目,助力當地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2020年,上海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楊德廣工作室”,楊德廣多次赴西部地區幫困助學、教育援建和宣講。他開設黨課、講座以及座談會100余場,一如既往地關心下一代成長成才。

  楊德廣榮獲“中華慈善獎”慈善楷模等稱號。

  132  楊  霞

  楊霞,女,漢族,1978年2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兩江新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二級主辦。

  楊霞是一個受他人幫助走出困境的人。20余年來,她竭盡所能,“遇到了就做,有能力就幫”,把滴水之恩化作對他人的涌泉之報,展示“好人在身邊”。

  初中畢業后,楊霞因生活拮據面臨失學,與她關系要好的6名同學幫她湊齊了高中學費。這份溫暖,楊霞一直牢記在心。2002年,曾幫助楊霞上學的同學小英不幸感染肺結核,楊霞不顧感染風險,將小英接到自己家裡,用自己的工資支付小英的醫療費用,更承擔起了日常照顧的重任。小英病情穩定后,回到自己家中,楊霞仍每月寄藥給小英,哪怕在自己父親罹患癌症,經濟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也從未中斷。2011年,楊霞開始幫扶孤兒琳琳,為其在學校附近租房,承擔其全部學雜費用,每月匯款保障琳琳和奶奶的生活。在楊霞13年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琳琳如今已成為一名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青年人。其間,楊霞還資助了琳琳同村的兩個貧困兄弟完成學業。

  2017年,楊霞在四川涼山旅游,了解到彝族少女小媛家境困難、即將失學,她當即決定資助小媛完成學業。從那以后,她不僅每月固定匯給小媛生活費,還承擔了一些較大的開銷。除了小媛,楊霞又陸續資助了12名彝族女孩,並為10余名貧困學子找到愛心資助,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她多次往返大涼山,幫助和關心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每個寒暑假,楊霞都會邀請孩子們到重慶勤工儉學,幫助她們聯系崗位、安排住宿、融入社會。

  這些年,楊霞一直堅持做好事。汶川、玉樹地震時,她逆行至震區救災﹔連續5年為患病同學匯款買藥,直到同學離世﹔6年間,向鄉村學校捐建了6個圖書角,捐書千余本……她不僅自己做,還帶動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干。“楊霞志願服務隊”已有上百名稅務人加入,服務企業、扶危助困。楊霞組織號召的“愛心媽媽團”已有30余名愛心媽媽常年幫助貧困學生。

  楊霞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八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07 版)

相關新聞: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1—108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09—120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21—132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33—144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45—157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代碼 158—163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1—206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07—220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21—234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35—247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代碼 248—25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1—302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03—315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16—328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29—340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41—353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代碼 354—359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1—407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08—420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21—432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33—444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45—456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代碼 457—465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1—503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04—516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17—529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30—542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代碼 543—554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