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的公示

![]() |
121 劉榮秀 |
![]() |
122 瑪依努爾·尼牙孜 |
![]() |
123 杜榮輝 |
![]() |
124 李月莉 |
![]() |
125 李慶國 |
![]() |
126 李伯藩 |
![]() |
127 李宏祥 |
![]() |
128 李純民 |
![]() |
129 李德明 |
![]() |
130 楊小明 |
![]() |
131 楊德廣 |
![]() |
132 楊 霞 |
(上接第六版)
121 劉榮秀
劉榮秀,女,漢族,1954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石家庄市天薈商貿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
劉榮秀創辦愛心便利店,為失業人員提供工作崗位,入戶幫扶困難群眾,幫助貧困村修建文化設施,開展產業扶貧行動。她數十載如一日,不改初心,無私奉獻。
劉榮秀在國有商貿企業改制時,進行了留有國有股份的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便是她經營幾十年的石家庄市天薈愛心便利店。她一心扑在工作上,開會、盤點、送貨,經常一干就到晚上八九點,先后使6家門店扭虧為盈。后來,她決定多開幾家店,這樣就可以為更多人提供工作機會。為了找到合適的地段,她冒著酷暑、頭頂烈日,騎著自行車幾乎跑遍了市區的大街小巷,先后選中3家門店開門營業,不僅安置了就業困難人員,還為大中專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機會。
劉榮秀還主動與司法部門聯系,要求接納一些有犯罪前科的青年就業,為這些人融入社會正常生活提供幫助。有一位服刑人員出獄后已經30多歲,妻子離他而去,上有70多歲的父母,下有6歲的孩子,一家四口擠在40多平方米的破舊平房裡。他找過很多工作,但沒人敢要,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劉榮秀得知情況后,主動將這位服刑期滿出獄人員招聘到便利店裡工作,還幫助他協調解決了住房、孩子就學等困難,使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在天薈愛心便利店,居住在市區的困難職工和低保戶,憑著特困証和低保証,都可享受到特殊的“愛心價”。劉榮秀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的員工,隻要有行動不便、年齡較大的顧客來購買商品,店員們都會主動幫他們把商品整理好放在車子上,有的甚至免費送到家。
劉榮秀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22 瑪依努爾·尼牙孜
瑪依努爾·尼牙孜,女,維吾爾族,195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瑪依努爾·尼牙孜將防治宮頸癌、維護家鄉各族女性健康視為己任,帶領團隊開展宮頸癌篩查和早診早治,建立新疆宮頸癌數據庫,並為新疆婦科領域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人為樂的美德。
瑪依努爾·尼牙孜1977年參加工作,細心的她發現,從地州來醫院就診的農村婦女中宮頸癌患者較多。為提高當地婦女衛生健康水平,她帶領團隊常年深入和田縣、於田縣、洛浦縣等地,挨門逐戶開展宮頸癌篩查。這些年來,她和團隊行走9萬余公裡,共計完成人群篩查及機會性篩查36萬余人次,建立了新疆宮頸癌數據庫。
從篩查到基礎研究,瑪依努爾·尼牙孜帶領團隊以宮頸癌科學研究制高點作為目標,開展科技攻關,首次發現當地婦女HPV感染具有的高頻突變及特有突變,體細胞基因突變是宮頸癌發生的重要原因﹔首次証實宮頸癌的發生和發展與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她還帶領婦科團隊成功入選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成立了宮頸病變診治中心,不斷完善宮頸病變的三階梯篩查診斷步驟,在新疆率先開展宮頸病變檢測、診斷及治療。她先后主持承擔國家及自治區科研項目26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培養碩士和博士56名。
在47年的臨床工作中,瑪依努爾·尼牙孜始終牢記醫者初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努力做到對每一位患者溫暖關懷和熱心服務,以過硬的專業技術,完成了2萬余台婦科惡性腫瘤及疑難手術,搶救危重症患者9000余例,展現出新時代白衣天使的大愛與堅守。
瑪依努爾·尼牙孜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123 杜榮輝
杜榮輝,女,漢族,1970年4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武漢市肺科醫院副院長。
杜榮輝連續15年累計往返160余次、7萬公裡,堅持為老家咸寧通城縣患者送醫送藥。她組建健康幫扶志願服務隊,號召323名醫務人員奔赴基層一線,“組團式”醫療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杜榮輝為村民義診開始於2009年。那年春節,她回老家通城與家人團聚,一名30多歲的通城縣女村民慕名找上門。杜榮輝了解到,這名女患者此前在一家醫療機構被診斷為結核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仍然多次咯血,治療花費上萬元。杜榮輝悉心查看了患者的CT片后發現,患者咯血的原因根本不是肺結核,而是塵肺。她顧不上和親人團聚,馬上撥通同事的電話,將患者接到武漢做介入治療,很快取出患者嵌在支氣管裡的鈣化物。杜榮輝幫助鄉親的故事傳開后,不少鄉親慕名前來。
杜榮輝為了減少患者奔波的時間,和患者約定將義診時間固定在每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丈夫陳彪成為她義診路上的專用司機,這一堅持便是15年。在杜榮輝的影響下,武漢市肺科醫院於2019年成立“杜榮輝健康幫扶志願服務隊”,323名醫務人員報名加入到隊伍中,累計開展送醫下鄉活動100次、健康科普40場、愛心義診80場,服務居民逾4000人次。
2023年,杜榮輝帶領團隊成員跨越3800公裡,從武漢到新疆博樂為當地居民義診,舉辦學術講座,為100余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講解呼吸專科的新理念、新技術。累計為湖北省16個地市州、新疆博樂市培養結核病防治人才3700余人,為農村地區醫療機構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杜榮輝榮獲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服務標兵、湖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4 李月莉
李月莉,女,漢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農業農村局退休職工。
13年來,李月莉免費教授20余名困難家庭孩子學習二胡﹔9年裡,她義務教授特殊學校100余名殘障孩子克服困難、練習音樂,用一把二胡讓這群孩子實現自我價值。
小學時的李月莉對二胡“一見鐘情”,但因家境貧寒,父母隻能給她買一把便宜的二胡。幾年后,李月莉的二胡被一場洪水沖走。2010年,李月莉在名師指導下重新學習二胡,通過刻苦鑽研技藝,她在“華樂之韻”國際二胡大賽等大型比賽中獲獎。2011年,一個孩子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一次演出結束后,一名叫小峰的小學生向李月莉表達了想學二胡並登台演奏的願望,但因家庭困難,無法實現。“不能讓我曾經的遺憾再發生!”李月莉想起兒時的經歷,決定成立工作室,從事二胡公益教學。13年來,她免收困難家庭孩子學費、贈送二胡和教材、免費提供伙食,自費帶領學生到北京等地參加夏令營和公益培訓,參加演出。
李月莉不隻幫助困難家庭學生,多年來她累計免費教導視力、智力、肢體障礙等特殊學生114人。相較普通孩子,特殊學生學起來難得多,但李月莉說:“隻要你們堅持,我就不會放棄!”在教學中,她耐心細致,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都反復教唱、演示﹔在生活中,她為孩子們按摩僵硬的手指,提供免費餐食﹔她用心鑽研“一指練習教學法”“快樂二胡教學法”等方法,幫助孩子們更快、更好地掌握學習技巧。目前,李月莉已指導6名殘疾學生在比賽中獲得獎項。
同時,李月莉免費為26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音樂康復治療﹔兼任多所學校的二胡外聘教師,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免費招收困難家庭學生、殘障學生,且免費提供二胡﹔組織志願者深入農村、學校開展公益演出130余場次,惠及15萬人次。
李月莉榮登“中國好人榜”。
125 李慶國
李慶國,男,漢族,1974年6月生,中共黨員,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李慶國帶領團隊發起“心佑工程”健康公益項目,對困難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免費篩查、幫扶救治,累計免費篩查15萬余人,救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600余名,免除困難家庭手術費100余萬元。“心佑工程”團隊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江蘇“時代楷模”等稱號。
2014年5月,剛剛到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擔任心血管中心負責人的李慶國,接診了一個9個月大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晨晨。在愛心人士的捐贈幫助下,一個月后,晨晨康復出院,她的故事被媒體報道,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愛心人士看到后非常感動,主動提出要捐資救治10個貧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受到啟發,李慶國決心制訂一個持續救助困難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計劃。在醫院黨委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7月“心佑工程”正式啟動。
在救助實踐中,李慶國發現,很多患兒送到醫院時已經錯過最佳救治時機。痛心遺憾之余,他決定改變過去“醫不叩門”的傳統觀念,帶著團隊深入各地開展上門篩查。因為西藏、青海等偏遠地區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較高,他帶領團隊多次前往,每次上高原都顧不得休息,爭分奪秒篩查和搶救患兒,喘不上氣就一邊吸氧一邊工作。李慶國團隊還免費培訓鄉鎮醫院的基層醫生,讓他們熟練掌握心臟超聲技術,以便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更多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李慶國和團隊真情救治病患、無私奉獻愛心的故事激勵、感染了許多人。很多中小學生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獎學金﹔“愛心媽媽”微信群網友自發組織給術后患兒送營養餐﹔多家企事業單位、愛心慈善機構紛紛募集善款……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不斷匯入到這股愛心暖流中。
李慶國獲評“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江蘇省醫學重點人才、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
126 李伯藩
李伯藩,男,漢族,1940年11月生,中共黨員,雲南大理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
出生在中醫世家的李伯藩在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建衛生院,創立中醫醫院,培養中醫業務骨干,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為群眾解除病痛疾苦。如今80多歲高齡的他,依舊每天為群眾義診。
1963年,為解決山區民族群眾看病就醫難題,李伯藩主動請纓到賓川縣最偏僻的山區拉烏彝族鄉建設衛生院。當時尚未通路,李伯藩翻山越嶺幾十公裡來到貧窮落后的拉烏彝族鄉,山區群眾缺醫少藥、有病難治的狀況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李伯藩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衛生院建好,這一待就是10年。在他和當地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拉烏鄉衛生院建起來了,山區群眾看病就醫逐步得到保障。
1982年,李伯藩創立了賓川縣中醫醫院。在他的帶領下,醫院不斷發展壯大,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為無數病患帶來了希望。他培養學生近百人,全部成了中醫業務骨干。李伯藩對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的治療有著豐富經驗。前來醫院看病的人很多,每年接收門診達4萬余人次。
2000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的李伯藩拒絕了眾多醫院的高薪聘請,主動延遲5年退休。2006年退休后,他仍在為患者服務,堅持義診,分文不取。他先是在家裡為群眾看病,后來,賓川縣成立義診工作室,他又到工作室為群眾義診,堅持每天上班近8個小時。同時,他的處方隻有9到12味藥,小處方治大病,為患者大大節省了醫藥費、檢查費。通過電話向他求助的患者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內外。
李伯藩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入選中國“最美醫生”。
127 李宏祥
李宏祥,男,漢族,1956年4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公安局退休民警。
李宏祥把“助人是最快樂的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堅持扶危濟困,把困難群眾的事當自家事,毫無保留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李宏祥進入警察隊伍后,多次在巡邏路上救助困難群眾,曾往返數百公裡護送智力障礙的姑娘回家,也曾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火場救援,腰部留下的后遺症一到冬天仍隱隱作痛。李宏祥堅持扶危濟困,自己省吃儉用,15元的褲子一穿就是十幾年,退休后仍穿著單位發的工勤服,卻三十多年如一日照顧天長市福利院孤殘老人,累計為災區和特殊群體捐款捐物40余萬元,幫助困難群眾近6000人,組織愛心人士為20多名重症學生募集資金600余萬元,許多學生得到及時救治並重返校園。
2012年,退居二線的李宏祥沒有安享生活,而是積極投身志願服務。他成立工作室,組建“李二寶志願服務隊”以及12支以“李二寶”命名的小分隊,開展志願服務3000余場次。他還注冊“好人李二寶熱線”,24小時開機為群眾協調解決各類難事1000余件。2015年5月,就讀高三的學生段亞靜確診為白血病無法上學,她的家庭並不富裕,面對昂貴醫療費用隻能忍痛放棄治療。李宏祥了解后,先后幫助她籌集愛心款120余萬元。
李宏祥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宣講紅色故事和法治安全。作為安徽省委講師團宣講專家,他深入企業、農村、機關、校園、社區宣講黨的創新理論500余場次。作為天長市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紅色教育470余場次。作為基層法治宣傳員,他先后兼任23所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和校外輔導員,堅持開展法治、安全講座,發放宣傳資料15萬余份。
李宏祥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8 李純民
李純民,男,漢族,1951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李純民深情牽挂著援藏工作近5年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縣。多年來,從出資擴建教學點,到設立助學基金,他用大愛鋪就雪域高原教育的“新天路”,讓類烏齊縣學生們的夢想,像格桑花一樣絢爛綻放。
1979年,李純民的孩子剛出生4個月,他就被派到類烏齊縣工作,1984年因病回到原單位。近5年的援藏經歷,讓他把那個遙遠的地方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1993年,李純民和同事來到類烏齊縣做工作調研。經過一個教學點時,他發現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用塑料布蒙著,風呼呼地灌進來,孩子們凍得瑟瑟發抖。這一幕令他心疼不已,留下錢用於給教室裝上玻璃。從那以后,改善類烏齊縣的教學條件便成了他的一個心願。2006年,帶著對藏族鄉親的感情,李純民再次來到類烏齊縣,他和朋友商量,共出資35萬元為恩達教學點建起約300平方米的教室和生活用房。一年后,新的校舍建好了,但李純民沒有滿足,反而“鐵了心”想再為類烏齊縣做點什麼。
為了獎勵並資助類烏齊縣優秀教師和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改善當地教學設施,李純民發起設立“齊興”助學獎勵基金,希望“類烏齊興盛”“眾人齊心振興教育”。截至目前,該基金共募集捐款逾千萬元,其中李純民個人捐款130余萬元,獲益師生5000多人。
隨著國家投入的加大,學校的教學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可牧區孩子依然少有機會走出大山。為了帶著孩子們拓寬視野,李純民發起了新的活動——“天天向上”,讓孩子們去天安門看升國旗、去天津看大海……自2016年起,這個活動已經連續開展了9屆,來自類烏齊縣15所中小學的120多名優秀學生和基層教師參與了京津之行。“孩子們見識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去以后講給同學朋友聽,這顆希望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李純民滿懷信心地說。
如今,年過七旬的李純民還在不停奔忙著,設法解決類烏齊縣高海拔學校冬季供暖、改旱廁為水廁等問題。他對藏區孩子的關愛還在繼續。
李純民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稱號。
129 李德明
李德明,男,漢族,1952年10月生,民建會員,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萬福社區居民。
李德明20多年來,發動社會愛心力量籌集資金,幫助許多家庭走出困境。
2002年,李德明在一次下鄉過程中了解到部分青少年因家庭困難而輟學,有些甚至誤入歧途,對此痛心不已。次年,李德明牽頭組建民建肇慶市鼎湖區支部志願服務隊,並發起“助你讀高中 圓你大學夢”愛心助學公益項目。該項目以每名高中學生3000元、每名大學生不少於5000元的標准,堅持22年累計幫助1700多名貧困學生如願完成求學夢。
李德明組織資助困難婦女兒童家庭、因大病致貧家庭、意外事故致貧家庭、重度殘疾人家庭和下崗職工困難家庭等5000多戶,受益群眾超過1.5萬人。李德明組織籌集100萬元婦女創業貸款專項貼息資金,幫助了400多名農村貧困婦女發展生產。
李德明大力支持教育、醫療和公共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資助肇慶市鼎湖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200萬元,改善群眾醫療條件﹔資助農村學校100多萬元教學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堅持12年組織送戲下鄉活動近百場,惠及群眾超10萬人﹔發動愛心企業向鼎湖區吳大猷教育基金會捐贈213萬元,向鼎湖健康基金會捐贈82萬元。
自2017年以來,李德明65次帶領志願服務隊到廣西賀州昭平縣開展粵桂協作工作,行程4萬多公裡,共籌集資金超過200萬元,助力昭平縣結對幫扶村開展產業發展、教育、醫療、住房、道路建設等。他還帶領志願服務隊開辦針灸技術培訓班,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中醫針灸醫療技術隊伍。在肇慶市和昭平縣兩地廣大干部群眾中都形成了“有困難找德叔”的口碑。李德明雖已年過七十,仍奔走於鄉間、農舍、校園、企業之中。
李德明榮登“中國好人榜”。
130 楊小明
楊小明,男,漢族,1992年1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馬家灘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楊小明帶領“微光志願者”到社會福利機構、特困家庭、老年公寓、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等地,開展扶老、助學、助殘、環境保護、文明引導等活動。
2011年9月,步入大學的楊小明參加了一個課題組,研究題目是銀川市內乞討者、拾荒者生存狀態。接觸到生活困難人群,讓他深受觸動。2012年,他組織成立了微光義工志願者服務小分隊,寓意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別人的生活。隨著志願者的增加,他組建了微光義工志願者服務總隊。2012年,楊小明發起“一對一助學”活動,截至目前,他組織志願者共走訪困難家庭600余戶,資助幫扶500余人。楊小明定期為敬老院老人舉行生日聚會,並發起“再續剩余的溫暖”愛心活動,長期對50余家老年公寓、老人聚居社區開展慰問幫扶。此外,楊小明多次組織生態環境保護志願服務活動,帶領團隊為大型活動提供志願服務,走進汽車站、機場、景區、醫院開展文明引導、安檢、問詢等工作。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他累計組織1.3萬余人次參與疫情防控。
近年來,楊小明組織團隊開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與基層治理志願服務活動,與銀川市16個街道辦、140余個社區和13個鄉鎮150余個村合作對接,在理論宣講、移風易俗、環境整治、文化文藝等方面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超2000場次。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微光志願者”人數超9.2萬,累計開展活動1.7萬余次,為生活困難人群對接善款和物資總價值410余萬元。
楊小明榮獲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願者”稱號,被授予寧夏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31 楊德廣
楊德廣,男,漢族,1940年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
楊德廣以“扶智”“扶志”的方式幫助困難學生。他熱心教育事業,為青年上黨課,關心關愛下一代成長,退休后多次奔波於新疆、甘肅等西部地區,為教育事業貢獻智慧力量。
1960年,出身貧寒的楊德廣考上了位於上海市的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他在上海師范大學校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退休后,楊德廣決定投身慈善。2010年,他拿出積攢多年的書稿費和講課費,又變賣了一套房子,湊了300萬元,分別捐給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上坊小學、南京市第九中學和華東師范大學3所母校,以助學金或獎學金的形式幫助部分貧困生、優秀生渡過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關。2020年,他捐贈200萬元給南京市慈善總會設立“楊德廣勵志獎學金”。
2012年,楊德廣遠赴四川、甘肅等地多所中小學實地考察,籌措200萬元為當地學生提供營養午餐,5年資助了4000多名貧困生。2013年,他發起四川、甘肅“一對一”項目,重點資助42名優秀貧困學生從小學至大學的學習生活費用。2014年,他發起“陽光慈善專項基金”項目專項資助西部貧困學子,發展至今,項目已覆蓋了12個西部地區,資助了3000多名困難學生。近兩年,他組織12個西部地區的100名優秀學生開展“西部地區學生看上海”暑期夏令營活動,拓寬他們的知識和眼界。
楊德廣退休后仍連續20多年為青年師生上黨課。上海師范大學成立“陽光育人工作室”,他動員更多老同志加入其中,為培養年輕一代貢獻余熱。2016年,他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積極參加上海市老教授協會幫扶河南固始革命老區教育發展項目,助力當地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2020年,上海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楊德廣工作室”,楊德廣多次赴西部地區幫困助學、教育援建和宣講。他開設黨課、講座以及座談會100余場,一如既往地關心下一代成長成才。
楊德廣榮獲“中華慈善獎”慈善楷模等稱號。
132 楊 霞
楊霞,女,漢族,1978年2月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兩江新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二級主辦。
楊霞是一個受他人幫助走出困境的人。20余年來,她竭盡所能,“遇到了就做,有能力就幫”,把滴水之恩化作對他人的涌泉之報,展示“好人在身邊”。
初中畢業后,楊霞因生活拮據面臨失學,與她關系要好的6名同學幫她湊齊了高中學費。這份溫暖,楊霞一直牢記在心。2002年,曾幫助楊霞上學的同學小英不幸感染肺結核,楊霞不顧感染風險,將小英接到自己家裡,用自己的工資支付小英的醫療費用,更承擔起了日常照顧的重任。小英病情穩定后,回到自己家中,楊霞仍每月寄藥給小英,哪怕在自己父親罹患癌症,經濟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也從未中斷。2011年,楊霞開始幫扶孤兒琳琳,為其在學校附近租房,承擔其全部學雜費用,每月匯款保障琳琳和奶奶的生活。在楊霞13年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琳琳如今已成為一名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青年人。其間,楊霞還資助了琳琳同村的兩個貧困兄弟完成學業。
2017年,楊霞在四川涼山旅游,了解到彝族少女小媛家境困難、即將失學,她當即決定資助小媛完成學業。從那以后,她不僅每月固定匯給小媛生活費,還承擔了一些較大的開銷。除了小媛,楊霞又陸續資助了12名彝族女孩,並為10余名貧困學子找到愛心資助,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她多次往返大涼山,幫助和關心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每個寒暑假,楊霞都會邀請孩子們到重慶勤工儉學,幫助她們聯系崗位、安排住宿、融入社會。
這些年,楊霞一直堅持做好事。汶川、玉樹地震時,她逆行至震區救災﹔連續5年為患病同學匯款買藥,直到同學離世﹔6年間,向鄉村學校捐建了6個圖書角,捐書千余本……她不僅自己做,還帶動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干。“楊霞志願服務隊”已有上百名稅務人加入,服務企業、扶危助困。楊霞組織號召的“愛心媽媽團”已有30余名愛心媽媽常年幫助貧困學生。
楊霞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八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6日 07 版)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