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繁榮文化產品創作生產
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著力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一)把握正確創作導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努力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抓好中國夢和愛國主義主題文藝創作,講好國家民族宏大故事,講好百姓身邊日常故事。建立支持文藝工作者長期深入生活扎根基層的長效保障機制。
(二)推動文化內容形式創新。加強規劃指導,加大對具有示范性、引領性作用原創精品的扶持力度。抓好文學、劇本、作曲等基礎性環節,支持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等藝術門類創新發展,鼓勵戲曲流派創新,推動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等藝術品種的中國化、民族化。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發揮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的積極作用。
(三)發展網絡文藝。加強網絡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推動網絡文學、網絡劇、微電影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推動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創新性融合,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台展示、多終端推送。培養優秀的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傳播和評論人才。健全網絡文藝思潮研究分析機制,加大對網絡文藝引導力度。
(四)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把價值取向、藝術水准、受眾反應、社會影響等作為主要指標,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標。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收視率調查系統。深化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引導和規范出版物推薦活動。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評論建設,培養高素質評論隊伍。
(五)加強版權保護。全面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版權保護促進文化創新。完善版權相關法律法規、行政執法體制和社會服務體系,推進國家版權監管平台建設,依法打擊侵權盜版行為,保護版權權利人利益。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傳播權長效保護機制,推進軟件正版化工作。推進原創文化作品的版權保護,規范網絡使用。完善版權運用的市場機制,推動版權貿易規范化。發展版權產業,形成全產業鏈的版權開發經營模式。
六、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堅持缺什麼補什麼,注重有用、適用、綜合、配套,統籌建設、使用與管理,加快構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鼓勵各地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自主制定富有特色的地方實施辦法,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立足實際,注重實效,做好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的規劃建設。提高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的制播能力和發射(監測)台、衛星地球站、直播衛星平台的承載能力。建設國家和地方應急廣播體系。探索農村電影放映長效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或捐助公共文化設施設備。
(二)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統籌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避免重復建設。整合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普普法、體育健身等資源,建設鄉鎮(街道)、村(社區)的綜合文化服務設施。合理利用歷史街區、民宅村落、閑置廠房等,興辦公共文化項目。以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推動各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產品服務供給。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模式,明確由基層選定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健全配送網絡。推進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開發和提供適合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完善公共文化考核評價,探索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
(四)推動老少邊貧地區公共文化跨越發展。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相結合,實施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少數民族語言頻率頻道和涉農節目建設。為貧困地區配備或更新多功能流動文化服務車。支持少數民族電影事業發展。加大文化扶貧力度,建立健全“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
七、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有機融合,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發展骨干文化企業,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重組,推動跨所有制並購重組。以黨報黨刊所屬非時政類報刊、實力雄厚的行業報刊為龍頭整合報刊資源,對長期經營困難的新聞出版單位實行關停並轉。降低社會資本准入門檻,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二)推進文化市場建設。著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建設,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型文化市場業態,發展電子票務、電影院線、演出院線、網絡書店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健全文化要素市場,完善文化資產評估體系。創新文化投融資體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鼓勵有條件的國有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推動資產証券化。加強文化消費場所建設,開發新型文化消費金融服務模式。發展文化旅游,擴大休閑娛樂消費。培育和發展農村文化市場。加強城鄉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規范出版物市場價格行為。加強文化行業組織建設,發展文化中介服務。規范文化產業統計。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深入開展“掃黃打非”。
(三)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3D和巨幕電影等新興產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印刷復制、廣告服務、文化娛樂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演出、娛樂、藝術品展覽等傳統業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發掘城市文化資源,推進城市文化中心建設。支持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四)強化文化科技支撐。落實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有關要求,通過優化整合后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科技項目。運用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成果,催生新型文化業態。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發與運用。推動“三網融合”。制定文化產業領域技術標准,深入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依托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強文化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提高文化核心技術裝備制造水平。加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採集、保存和應用。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