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藥”“缺醫”:透視風口上的大國中醫藥

2016年05月13日08:27  來源:半月談
 
原標題:“少藥”“缺醫”:透視風口上的大國中醫藥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增強,中醫藥正以其獨特優勢不斷得到大眾的信賴和認可。但同時,中醫藥發展也面臨質量標准缺失、技術研發存在短板,以及藥材質量和“西醫化”等問題。

  解決藥材問題、平衡傳統與現代、處理好中醫與西醫的關系等,是中醫藥進一步升級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潮流:“快生活”裡尋找“慢中醫”

  首次全國中醫養生保健素養調查結果顯示,全國中醫藥科普普及率為84.02%。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中,注重機體調理和保養的“慢中醫”,愈發受到人們的追捧。中醫藥“治未病”、調理養生的理念和實踐,不斷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醫成“治未病”首選

  “吳主任,我又來了,感覺脖子不是很舒服,想再做個推拿。”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專科,市民陳麗熱情地跟醫生打著招呼。

  今年25歲的陳麗是“治未病”專科的常客。“去年頸椎突然‘轉不動’了,到這裡接受推拿治療,沒想到隻推拿了一次,花了幾十元錢,脖子就能正常活動了。”陳麗說,從此,但凡脖子、肩膀不舒服,她都會來這裡治療。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說,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健康認識的不斷深化,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辨証論治的“治未病”理念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實際上,“治未病”是一種歷久彌新的智慧,不僅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阻斷疾病深入或轉化,還能降低醫療費用,實現“多贏”。

  在福州一家國企工作的林建通2014年開始感到腿腳不時酸痛,后來發展到夜裡無法安穩睡覺。他先去臨近的大醫院檢查,結果一切指標正常。吃了一段時間的止痛藥后,林建通決定去看看中醫。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接受一段時間的針灸后,他明顯感覺身體“放鬆”了很多,夜裡也能睡得香了。

  在醫院的中醫健康管理中心,醫生運用自主研發的“中醫健康狀態評估系統”,為林建通詳細地做了一次健康狀態評估,報告上詳細記載了“望聞問切”的結果和他的飲食習慣等,還給出了一個綜合體質辨識的結果,從經絡調理、起居調理、運動調理、飲食調理和情致調理五個方面給出了健康狀態調理方案。

  “頭一次對自己的體質有了這麼透徹的了解。”林建通說,這一調理方案是從飲食起居到心理狀態等進行全面調適,而且根據節氣、不同階段身體狀況,醫生還會隨時對方案進行調整。

  為了滿足老百姓不斷增加的對中醫藥的需求,河南南陽還通過進一步加強中醫堂建設,讓中醫藥在基層衛生院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目前,南陽已經實現了鄉鄉都有中醫堂,服務好、覆蓋廣的“中醫堂”已成為基層醫療工作的閃光點。

  中醫藥養生“叫好又叫座”

  中醫藥養生作為人類生存智慧和對生命進行自我管理的藝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民眾中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

  “三九貼”“三伏貼”……在很多地方的中老年人群體中,中醫貼膏成為一種熱門的養生方法。55歲的成都市民楊建民深諳其中奧妙:三伏天陽氣最盛,且有暑濕困擾人體,貼敷以化濕、驅除體內宿寒為主;三九天陰氣最盛,陽氣內斂衰微,貼敷以提升人體陽氣及御寒為主。“還要根據不同的體質來選擇不同的貼敷,因人而異。”老楊說。

  不僅是城市居民,在廣大農村地區,中醫藥也是群眾養生、調理的重要選擇。

  遼寧省鞍山市岫岩縣興隆鎮河沿村老中醫馬啟三行醫60年,他告訴記者,很多村民來診所開中藥進補,像溫陽補氣的、除濕去燥的、固本補腎的等等。價格方面,拿調理肝臟的湯藥來說,每個月大概400元至500元,村民一般也能吃得起。

  阿膠配上黑芝麻、紹酒、核桃仁、冰糖熬制,冷卻凝固后切成四方塊,包在蠟紙裡——對於市面上出售的這種阿膠糕,37歲的沈陽白領王莉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買點,晚飯前半小時吃一塊,為的是美容養顏,滋陰補氣。

  在一家大型建筑企業從事文秘工作的楊小姐,經常要跟著施工隊滿世界跑。不管是在非洲還是亞洲,她的行李箱中總會有黃芪、當歸、枸杞等中藥材。“我會用這些藥材搭配竹蓀、山藥煲雞湯、羊湯補氣血。如果是夏天就做枸杞銀耳粥,滋陰補氣最好不過,這樣在世界各地都能品嘗家鄉的味道,還有保健功能。”

  從醫30多年的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任中醫師鄭美鳳說:“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中醫藥的特殊作用,中醫藥保健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但目前許多人對中醫藥保健有誤解,輕信一些似是而非的宣傳,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現在各種電視節目和報紙雜志上的健康養生欄目、文章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但許多說法太籠統,沒有從人與人的體質、健康差異出發,說明中醫藥思想的傳播依然任重道遠。”

  從國家戰略到國際化機遇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去年以來,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醫藥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行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我國中醫藥領域大事連連,備受關注。專家表示,無論是國家戰略的實施還是國際化的機遇,都會讓中醫藥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

  “剛開業時患者不多,許多人是在其他醫院醫治無效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中醫診所,結果獲得了很好的療效,”迪拜同仁堂店梁醫生說道。

  在海外,醫者仁心、濟世養生,中醫所推崇的理念讓中醫藥漸被接受並贏得口碑,讓更多的海外友人開始了解並信任中華醫學瑰寶。如今,同仁堂已經開設了110多家海外零售終端,診療超過3000萬海外患者。

  據統計,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針灸診所已達10萬多家,針灸師超過30萬人,注冊中醫師超過5萬人。中醫針灸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政府與外國政府和地區主管機構簽訂含有中醫藥內容的合作協議達80多個。

  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后,中醫藥被頻繁納入中外首腦會談議題,成為國家層面合作的重要領域,中醫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2015年6月中捷中醫中心的成立,成為首個健康領域中外合作項目。

  各方共推中醫藥發展的局面不斷形成。去年7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醫堂館社區服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年會在北京舉行。近500位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地區)的中醫館、國醫堂、養生保健機構等的中醫藥工作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會議,共同探討基層中醫藥健康服務事業發展。

  “如果把中醫藥服務體系比作是一座金字塔,那中醫館、國醫堂、養生保健機構等提供的中醫藥服務就是金字塔的塔底。但這個塔底還不夠牢固,基層中醫藥工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服務標准化還有待探索。”國醫堂館社區服務專委會會長李俊德表示,搭建這樣一個基層中醫藥工作者交流臨床經驗、普及中醫養生知識和方法、開展學術研究的平台,有利於提升他們的整體水平,推廣醫療經驗、服務模式,引導其正確運用中醫理論開展健康服務活動。            
 

(責編:蓋琳(實習)、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