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升級發展要過四座山
當前中醫藥發展正處於新的戰略機遇期,但是標准化和現代化是中醫藥進一步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隨著需求的不斷增多,中藥材從選種育種、規范化到機理研究都面臨不小的挑戰。
中醫藥“一苦”:無好藥
江西省樟樹市中醫院主任醫師孫國如說,每天伸出手指為患者搭脈診斷時,都會對自己干了大半輩子的這份職業憂心忡忡:明明知道症狀,也知道方劑,但常苦於沒有好藥材可用。“無好藥可用,猶如砍掉了中醫的左膀右臂,有勁使不出。”
江西樟樹,自古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然而,就是在這裡,也經常面臨無好藥可用的尷尬。
福建中醫藥資源也比較豐富,當地中草藥種植的最大特色就是林下種植。很多地方這幾年都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廣泛種植中草藥,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徐偉告訴記者,福建省有的縣近幾年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太子參種植。一些農戶在種植過程中,留作種子的都是相對較差的根莖,較好的根莖都出售了。這導致他們種植的太子參品種逐年退化,病虫害增多,對於中藥品質和藥效也有不利影響。
專家表示,在一些主產地,藥材普遍被當做農作物來種植,澆水、施肥、打藥,與種庄稼沒有什麼兩樣,且不說農藥殘留問題,這樣的藥材療效也可想而知。還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為了產量而進行的中藥材品種改良和人為縮短藥材生長時間的行為,也嚴重影響了藥材的療效。
一方面是種植不規范導致的藥性減退,另一方面則是一些不法商販制假售假,嚴重損害中草藥質量和聲譽。
將膠皮和動物毛發在一起混熬,冷卻后切片制成高價“鹿茸”;將低價茯苓泡水並插入木屑晒干,價格翻漲十幾倍的茯神就被炮制出來;已經放置數年,有效揮發油含量幾乎消失殆盡的全草、花類藥材,卻依舊被當做可用藥出售。
遼寧省中醫院藥學管理部主任李亞秋指出,正規醫院和大品牌藥商會把不同等級、不同部位的藥品挑出來,分級別進行打磨規制,制成品質統一、藥效顯著的“選藥”,而一些黑心藥商會將不同成色、不同藥效的藥材混在一起打磨壓碎,制成藥效低下、價格也更加低廉的“統藥”。外行人很難看出“選藥”與“統藥”的區別。
專家建議,在中藥材種植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按照中藥材道地自然屬性的特點,規劃引導各地有針對性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同時,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等進行嚴格檢查。而對於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執法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查處和打擊的力度。
中醫藥“二苦”:難以標准化
什麼樣的藥材才算好,有時候很難說清楚。由於中藥多成分、多靶點,其治病機理一般難以確定。與中醫針灸相比,中藥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規范化和標准化的體系。
遼寧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康廷國指出,由於中醫藥講究整體觀念和配伍,其有效化學成分隨產地、產期、炮制手法不同而不同,因此很難十分明確哪種成分起到了治病效果。
徐偉表示,福建的一個本地地道藥材建澤瀉,被中藥界譽為“澤瀉中的上品”,備受業內人士推崇。國家近年開始做中藥標准化項目,但究竟什麼品種、在怎樣的地域和水田裡種植、種植期多長才可以稱為“建澤瀉”,這些都比較難確定。
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說,傳統醫學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也要加強科研創新,開展標准化研究。“很多中藥能治病,說明裡面肯定有很有用的成分,我們就要想辦法把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消除其副作用。”
專家表示,通過現代醫學的研究對中醫藥學進行完善,提高工藝,做好質量控制,確保有效性和一致性,更好地理解、發展和提高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這是中醫藥標准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醫藥“三苦”:“不姓中”
除了中藥材的質量和標准化問題,中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西醫化”和一些亂象等,同樣值得關注。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馬烈光說,目前一些基層醫院的“治未病”科室是“拼湊”出來的,加上診治理念不清晰,“治未病”領域可謂魚龍混雜。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名老中醫告訴記者,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各種打著中醫旗號的江湖騙子,他們號稱“包治百病”,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招搖撞騙。近年來,從張悟本到馬悅凌再到李一,一個個養生大師的神話從誕生到破滅,讓人驚詫不已,值得深思。
在西醫強勢發展的沖擊下,中醫行業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不自信和“西醫化”的傾向。專家表示,在一些地方,“中西醫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變成用西醫審視中醫、管理中醫、改造中醫。在一些中西醫結合醫院甚至中醫院,往往更願意採用西醫的方式,冷落中醫。
對此,有專家表示,醫院冷落中醫“事出有因”。“骨折了用中醫傳統的小夾板才幾千元,如果採用西醫手術的方式,上鋼板、打鋼釘,動輒數萬元,你說醫院願意動手術還是上小夾板?”北京某三甲中醫院院長反問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中醫院“不姓中”現象比較常見。“如果一家中醫院70%的治療手段屬於西醫,它其實已經不能稱之為中醫院了。”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說,但目前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這是中醫行業整體不夠自信的表現,也將導致中醫生存和發展之路越走越窄。
現在劉清泉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將醫院打造成具有中醫特色的醫院。“這並不代表我們將走向封閉。”劉清泉說,比如CT和核磁等設備,西醫院用,中醫醫院同樣可以用。隻不過,中醫會通過症候歸納得出自己的診斷。
“並不是用了現代科技就不是中醫了。”劉清泉說,對中醫管理者來講,要關注的是如何融入。中西醫各有所長,兩者要融合借鑒。
中醫藥“四苦”:人才瓶頸
採訪中,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不無憂心地告訴記者,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很多問題。我們有很多中醫藥大學,但培養出來的人才中,真正用中醫方法治病的越來越少。“別看現在中醫學碩士博士很多,真正能用中醫思維看病的人並不多。”
“上世紀80年代全國共有國家級名老中醫5000多名,現在隻剩下了不到700名。” 國家級名中醫張勇說。
“中醫的生命力在於療效,療效要靠眾多優秀的中醫大夫來保障。”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內科主任兼心腦病科主任肖延齡說,近年來,中醫藥事業發展成就不少,國家的財政投入也很多,但總體上中醫力量仍然較弱,合格中醫人才短缺即是明証。
康廷國介紹說,目前中醫是科班教育,要學40%的現代醫學,60%的中醫,學得多且雜。而且還存在招生量大、學生資質相對降低的問題,學生水平根本無法和過去師徒制時相比。“醫學是精英教育,不是普及教育。”
江西省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藥研究所所長龔千鋒告訴記者,在古代,醫生既是醫師也是藥師,中藥和中醫相互促進發展。如今中藥材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中醫們甚至不知藥從何來,也不會鑒別其品質。
專家認為,中醫的傳承和學習應該是師帶徒的教育方式,應根據中醫特點,打造有傳統醫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