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一名烏克蘭醫生在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教授王小榮(前右一)的指導下為患者把脈問診
讓中醫藥老樹發新芽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近年來,從地方政府到醫院、藥企,在中醫藥傳承和創新上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實踐。復活經典名方、為傳統中醫藥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中醫藥走出去……一系列探索為中醫藥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醫藥這棵“老樹”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深挖名方 傳承創新
中醫治病多用方劑,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方劑近10萬個。但伴隨時代發展,現代人的疾病譜發生變化,同時不少野生珍稀中藥材原料已經或正在枯竭,經典名方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當下,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經典名方進行深度挖掘,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中藥新藥,正成為科研院所、企業的努力方向。
北京同仁堂十大名藥之一的牛黃清心丸,本方源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牛黃清心圓”,有“科學涼茶”之稱。同仁堂集團科技質量部部長黃寧告訴記者,考慮到該藥中朱砂等藥材的重金屬含量較高,同仁堂調整了方子,生產出不含朱砂和雄黃的牛黃清心丸。
連花清瘟膠囊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普通感冒、流感的中成藥,汲取了古代名醫用藥的精華,結合現代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力的中藥研究成果創制而成。如今,這一“古為今用”的創新中藥已在全國12萬家醫院、藥店推廣應用。
連花清瘟膠囊的主要研發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說,我們要從戰略高度確立並尊重中醫藥的科學價值,重視、支持、發揮中醫藥的整體理論思維優勢、理法方藥一體化的組方原創優勢,讓傳統中醫藥發揮更大作用。
一些地方則加大了對經典名方的保護力度。福建中醫藥大學目前正積極展開對經典名方的搶救性發掘。學校藥學院副院長徐偉告訴記者,他們將全省分區,並深入到每個鎮去尋找老藥師和老中醫,探尋中醫經典名方和炮制工藝,對一些有價值的工藝,會用影像和文字記錄下來。
此外,學校還組建中藥材採集普查隊,到深山老林中,探尋福建中草藥的分布情況。記者在福建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實驗室看到,剛採摘回來的中草藥正在被制作成標本,倉庫中放滿了普查隊歷年從全國各地採摘收購的中草藥。
“對經典名方的二次研究過程,也是中醫藥理論和實踐實現重大突破的契機。”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
走現代化標准化之路
在攻克世界醫學難題、造福人類健康方面,傳統中醫藥堪稱一個極大的寶庫,但要讓傳統中醫藥在當下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用現代科技挖掘其內涵。
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與美國國立癌症中心補充替代醫學辦公室力圖通過中醫現代化辦法,尋找攻克癌症和延長患者壽命的“鑰匙”。這一切的背后,是近年來北京廣安門醫院在中醫治療腫瘤上的積極探索,腫瘤科主持編制的《惡性腫瘤中醫臨床指南》全球首發后,也獲得了海內外中醫專家的廣泛認可。
“我們的醫生不僅要懂腫瘤,還要學習內科、免疫、藥理,以及現代檢測手段和實驗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和數據評價中醫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從而讓中醫在醫學界獲得真正的認可和尊重。”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原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副所長林洪生說,“中醫藥需要在與西醫的平等交流合作中展示自己的獨特優勢。”
在標准化方面,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下,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中國中藥協會、中國針灸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和中國藥膳研究會去年底在京聯合發布了《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通則》《中藥學基本術語》《白病(白癜風)維吾爾醫診療指南》等109項中醫藥團體標准。
“這些標准的發布對規范中醫藥臨床診療、基本術語及評價方法,提升中醫藥在健康中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桑濱生說。
除了積極融入前沿科學探索、加快標准化步伐,還有不少地方和醫院不斷創新,讓中醫藥適應時代變化和需求,走進尋常百姓家。
2013年,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探索推出中藥膏方,受到患者的歡迎。
該院主任醫師王秀雲表示,膏方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立方藥,經煎煮、濃縮,加煉蜜或糖(或轉化糖)后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制劑。“與普通湯藥相比,膏方具有藥物濃度高、體積小、藥效穩定、服用方便、口感好和便於攜帶等優點。”
據統計,2014年有1235人次接受了膏方療法,2015年上漲到2554人次。醫院每年“膏方節”期間,多位中醫專家坐診膏方診室,為就診者“訂制”適合自己的養生膏方。
河南南陽立足自身特色,嘗試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中醫藥發展。目前南陽市已開始探索建立中醫藥科研體系,以大中專院校為基地,充分運用現代理論和技術,鼓勵多學科、跨領域、產學研、海內外結合,打造南陽中醫科研核心團隊。此外,南陽市還制訂並發布了山茱萸、辛夷、裕丹參、桐桔梗等“八大宛藥”的藥材種植標准和炮制加工質量標准。
敲開中醫藥國際化大門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其國際化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在北京、上海的連鎖醫院出診,給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面授,與海外醫師代表團交流,給針法培訓班學員授課,開展免費公益講座及微博微信健康傳播……擁有幾十萬微博微信粉絲的北京大誠中醫針灸醫院院長程凱,工作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
40多歲的程凱是中國工程院首位針灸界院士、國醫大師程莘農的嫡孫,也是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近年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程氏針灸療法為特色的大誠中醫連鎖機構在北京、上海陸續建立了4家臨床傳承基地,舉辦“程門解穴”傳承培訓班。通過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程凱已建立起一個大型海內外針灸專家群,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針灸專家,經常用視頻、圖片和文字交流在治療疑難雜症方面的探索。
程凱說,現在國際上對中醫針灸學認可度很高。“中醫走向世界,針灸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爺爺撰寫的《中國針灸學》,現在依然是美國、加拿大等國針灸師考試的必讀教材之一。”
程凱將中醫針灸傳播海外,而一些中藥企業則通過自主創新,逐漸進入國際市場。
2012年3月22日,由成都地奧集團研制生產的“地奧心血康膠囊”獲准在歐盟注冊上市,實現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治療性藥品進入發達國家主流市場零的突破,同時成為歐盟成員國以外獲得市場准入的第一個植物藥。
“中醫藥走向國際靠科技,引領國際靠標准。”在張伯禮看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說明中醫藥經驗和現代科技結合可以解決重大問題。中醫藥走向世界靠療效,科技是它的翅膀。同時,中醫藥的國際化也帶動了其標准提升和創新發展,比如中醫藥臨床循証評價、國際標准、專利保護、生產技術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績。
為促進中醫藥進一步健康發展,專家建議,要將發展中醫藥作為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完善中醫付費、醫生醫院評價等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逐步扭轉中醫臨床遇冷及“西醫化”現象。(記者 李亞紅 彭卓 董小紅 陳弘毅 王爍 宋曉東)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