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葉雪鳴
近年南海問題漸成為關於中美關系的最重要話題,雙方在外交和輿論場不斷相互喊話,軍事上也出現緊張氣氛甚至摩擦。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對抗似乎正在通過南海問題展現出來,彼此都開始從戰略層面評估對方意圖。
最新的話題是“南海軍事化”“航行自由宣示行動”,雙方國內都出現“武力相向”的聲音。而圍繞南海問題的齟齬,進一步凸顯了雙方戰略互信的缺失,對抗情緒也在兩國社會上擴散。美國學者戴維 蘭普頓用“中美關系日益接近一個‘臨界點’”來表達擔憂。由此可見,南海問題即便不是造成中美關系困境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個重要“催化劑”。
對於導致當前局勢的原因,中美看法全然不同。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正是由於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南海問題上拉偏架,甚至直接走向前台插手干預,使問題復雜化,讓南海議題愈來愈熱。而美國方面的聲音則認為,中國“不遵守國際法”,在南海搞武力脅迫,意圖排擠美國力量,用“切香腸”的漸進模式控制整個南海,讓南海變成中國的內湖。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南海問題是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部分東南亞國家間歷史遺留的局部爭議問題,其本源焦點是圍繞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權益之爭。世界近代史乃至二戰后發生的冷戰,在許多亞非拉國家中埋下爭端的隱患,但像南沙島礁這種爭議在世界上並不鮮見。
20世紀60年代末在南沙附近海域所蘊藏的大量石油被發現,加之聯合國的《大陸架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涉及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陸續出台,島礁爭議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對於南海的關注焦點從島礁之爭進一步擴展到海域劃界之爭。但南海問題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局部和可控的。一個很好的例証就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度過了“黃金二十年”,合作得到長足發展,經貿關系尤其令人矚目。自1991年至2010年底,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總額從不到80億美元增長了約37倍,增至近3000億美元。這期間中國的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而東南亞國家除了內部存在困難的個別國家,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總量也都增長了5倍以上。
南海形勢是從2009年、特別是從2012年后開始加劇緊張起來的。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在東亞區域合作經歷蓬勃發展之后,南海問題如何發展到了今天這一步?這個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顯然不是一件事或者一個原因導致事態的擴散和變化。那麼,是什麼事、什麼行為導致了什麼樣的反應和結果?這些是非常值得回顧和審視的。本文旨在梳理南海局勢演進過程中發生的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事件,展示出它們之間可能的關聯,希望借此反映出問題延展的脈絡,為關心南海問題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其實質提供參考,同時也希望能為避免誤解的加深和局勢的螺旋升級提供一個警醒。
日本等國對南沙群島的侵略和南海諸島的戰后安排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陸緣海,北靠中國大陸和台灣島,東接菲律賓群島,南鄰加裡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西接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總面積約350萬平方公裡。南海是連接兩洋三洲的要沖,東北部經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眾多海峽和水道與太平洋相溝通,東南經民都洛海峽、巴拉巴克海峽與蘇祿海相接,南面經卡裡馬塔海峽及加斯帕海峽與爪哇海相鄰,西南經馬六甲海峽與印度洋相通。南海還蘊藏著豐富的漁業、油氣等資源,對各沿海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在南海擁有西沙、南沙、中沙和東沙四大群島,其中,南沙群島在諸島中居南,島礁沙洲最多, 散布最廣,位於北緯3°40'至11°55',東經109°33'至117°50'之間。東南向西北延伸達1000公裡,分布著大小230多個島嶼、沙洲與礁、灘。當前引發關注的南沙群島是中國最早發現和命名的,中國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注1)20世紀30年代以前,國際上對中國南沙群島的主權狀況沒有爭議,世界有不少地圖和百科全書標明南沙群島屬於中國。
20世紀初,隨著西方殖民者和帝國主義者加大對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侵略,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開始覬覦南沙群島,但他們的企圖無一例外都遭到中國晚清政府、民國政府以及民眾的強烈反對,大部分侵略舉動都以失敗告終。二戰爆發后,1939年日本為實施控制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南下戰略”,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 (注2)
1943年11月,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首腦在《開羅宣言》中寫明:“……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且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日本戰敗后,民國政府於1946年12月派艦巡視和收復了太平、中業等南沙群島主要島礁,接收了南沙全部島礁並進駐南沙主島太平島。1947年,民國政府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同時,民國政府對外公布中國南海疆域圖,用11段線標注了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歷史性水域范圍。此后相當長時期內,美國官方對此未持異議,考慮到二戰后美國在亞洲的重要影響和民國政府及后來的台灣當局與美國長期保持盟友關系,美國對這一切顯然是知曉和認可的。
海峽兩岸的分裂、冷戰的爆發、全球兩大陣營的對立,使得美國政府在南海島礁歸屬問題上有了更多權宜的考慮。這首先體現在戰后的對日和約安排上,旨在解決戰后日本作為戰敗國的領土及國際地位問題的《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以下簡稱“舊金山和約”)於1951年9月8日簽署、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該和約聲明“日本承認朝鮮半島之獨立、放棄台灣、澎湖、千島群島、庫頁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島嶼的主權”,其中第二章“領土”部分第2條第6款規定“日本放棄對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之所有權利、名譽與請求權”,但未言明南沙群島等領土的歸屬。
中國是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行的最大受害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四大戰勝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卻未被邀請出席舊金山會議。對此,中國政府1951年8月15日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長周恩來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宣布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向為中國領土”,反對“舊金山和約”雖然規定日本放棄對南海有關島嶼的一切權利卻不提歸還主權問題,重申有關島嶼在日本投降后“已為當時中國政府全部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有關島嶼的主權“不受任何影響”。 (注3)
美國為了推動日本與台灣當局緩和以更好地服務於其亞太戰略,1952年主導日本和台灣簽署了《日台條約》,其第二條延用“舊金山和約”模式規定,“茲承認依照公歷一千九百五十一年在美利堅合眾國金山市簽訂之對日和平條約……第二條,日本業已放棄對於台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譽與要求。”其含義無疑是,當時仍然被美日兩國承認的台灣當局代表中國接收了日本放棄的南海諸島。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