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政治家辦報的時代要求(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4】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用好創新這個引擎
如果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喻為與時代同行的列車,創新就是它的引擎。習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提升政治家辦報的能力和水平,關鍵要看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能力與傳播實效。
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業,能否用好創新這個引擎,是對政治眼光、政治智慧的考驗。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深刻變化的大勢下,堅持創新不僅是技術要求,更是政治要求﹔不僅是業務素養,更是政治素養。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取決於創新力。堅持政治家辦報,必須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以增強傳播效果之“的”導引改進創新之“矢”,以改進創新之“矢”射增強傳播效果之“的”,在二者相輔相成中更好地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更好地贏得受眾、贏得人心。
強化受眾意識,增強工作針對性。當年,穆青在寫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后,請人把稿子送到蘭考征求意見。他說:“在發表前讀給大家聽一聽,這樣做的作用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聽過的稿子,不會讓老百姓在接受時有什麼障礙。”正是這種強烈的受眾意識,讓這篇報道感人肺腑、震撼人心。今天的受眾日益呈現分眾化、差異化態勢,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沒有對受眾需求的精准把握,就無法實現對輿論的精確引導。好的思想、觀點、內容,需要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來表達﹔一個主題,可以根據不同受眾選擇不同的傳播方法,這樣才能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
強化傳播意識,提高議題設置能力。高明的議題設置,往往都是時機、技巧、方法的最佳運用。新聞輿論是社會輿論的風向標,要讓我們設置的議題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話題,而不是被社會輿論牽著鼻子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一些“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如何理性認識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面對眾說紛紜、眾聲嘈雜的情況,如何提升社會共識度?隨著反腐敗斗爭持續深入,面對“反腐同群眾利益無關”“反腐影響經濟發展”等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如何辨析澄清?“失語就會失權”,不敢於設置議題,就是放棄話語權﹔不善於設置議題,不能讓該熱的熱起來、該冷的冷下去、該說的說到位,就難以擔起輿論引導的重任。
強化效果意識,把握好時度效。沒有正確的立場,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宣傳。但立場最終要貫穿到傳播規律、傳播藝術之中,體現到傳播效果上,用效果來檢驗。傳播學上有個“首發效應”,首發容易定調,先聲往往奪人,這說明傳播要注重時機與節奏。報道發與不發都是態度,問題講多講少效果可能迥然不同,必須掌握好傳播的力度與分寸。群眾感受不好,再多的報道也是自娛自樂﹔社會共識不強,再大的聲音也是自說自話。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化效果意識,把握好時度效,以效果來衡量新聞輿論工作水平,以效果來評價輿論引導能力,以效果意識倒逼新聞輿論工作改進創新。
強化基層意識,堅持轉作風改文風。記者接地氣才有靈氣,報道貼近群眾才有受眾。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強健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會使“十八般兵器”,“練就撥雲見日的功夫”﹔轉作風改文風,多一些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多一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章,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愛不釋手。近年來,人民日報著力提升觀點生產能力、議題設置能力、集成報道能力、話語創新能力,努力做到報道流程平台化、報道內容定制化、報道方式故事化、報道數據可視化﹔著力在思想內涵上做加法、在文章篇幅上做減法、在傳播效果上做乘法、在思維定式上做除法,使新聞報道快起來、活起來、亮起來,讓評論理論新起來、精起來、實起來,取得了良好效果。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