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10:4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因人設崗是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的一個重要表現,“標配”才符合民意與現實,才是提高行政效率、科學施政的前提。
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從2014年1月開始,中央組織部把整治超職數配備干部問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截至目前,全國超配的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已經消化32041名,3年整治任務已完成79.85%。
此輪整治並非首次,國家層面分別於2007年、2009年進行過兩次專項清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超配干部現象是越整越超,撇開普通干部層面不說,副職、秘書亦是超配干部的重災區。而且很多地方超配干部崗位的設置幾乎達到了“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地步,領導職位滿編,巡視員、調研員“跟上”。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年全國各地消化超配干部的招數。山東省去年9月份一日之內免掉的4名省政府副秘書長中,3人身兼數職,即除了省政府副秘書長之外,還兼任其他職務。湖南省湘潭市採用“末位免職法”,對績效考核排名末位的干部予以誡勉,連續兩年末位的予以免職,通過加大調整不勝任現職干部力度,騰出的職數用於消化超配干部。
諸多殊途同歸的方式方法,讓全國民眾看到了各級政府貫徹落實中央消化超配干部的決心,也通過大幅度下降的超配干部數字看到了效果。但仔細想想,總感覺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干部超配現象普遍,主要還是因為用人制度存在漏洞,才讓那些以權謀私、安排“自己人”的領導干部鑽了空子,歸根結底還是目前官場“能進不能出”、“領導說了算”凌駕於制度之上在作祟。
如果制度卡控到位,監督機制能夠真正起到作用,那麼“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干部配備機制,又如何會出現如此龐大的超配干部隊伍?我們應該看到,很多地方部門為完成推進計劃,採取所謂的“措施”,無異於“隔靴搔痒”,解得了一時燃眉之急,讓臃腫的超配數據暫時降下來,卻無形中會產生吃空餉、“按下葫蘆浮起瓢”等治標不治本的現象,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好干部超配問題。
治理干部隊伍超配問題,還應嚴厲整治違規提拔干部,違規虛設職務,違規任用“自己人”現象。不僅要整治好超配干部問題,更需要搞清楚這些超配的干部到底是誰提拔、誰考核等問題,不能內部消化或一清了之。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讓龐大的超配干部數據真正降下去,從源頭上杜絕干部超配現象的發生,才能讓去職者心服口服,讓民眾拍手稱快,為構建官員“能下能上、能進能出”的機制打下堅實基礎。(謝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