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08:4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 中國紀檢監察報12月25日刊文《“綽號”見“民心”》指出,對於紀檢監察干部來說,多聽聽百姓給官員起的綽號,便可管窺一豹,順藤摸瓜,進而查明就裡,懲腐肅貪。
文章舉例,比如,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因為拆遷而被市民稱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六朝古都被他“開膛破肚”,人稱“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協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長武長順講究江湖義氣,被人稱之“武爺”……諸如此類,無需解讀,誰都可以看出,這些綽號預示著官員的什麼嘴臉。
文章全文如下:
綽號,也稱外號、諢號。古今中外都有,男女老少有涉,褒貶俱存。百姓間互謂綽號者,習見。百姓給官員起的綽號,卻足以讓“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
比如,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因為拆遷而被市民稱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六朝古都被他“開膛破肚”,人稱“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協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長武長順講究江湖義氣,被人稱之“武爺”……諸如此類,無需解讀,誰都可以看出,這些綽號預示著官員的什麼嘴臉。
官員為了誰、干什麼、怎麼干,群眾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表達在行動上。譬如,群眾稱孔繁森是“活菩薩”、牛玉儒是“孺子牛”、楊善洲是“草鞋書記”、王進喜是“油田鐵人”等,擁戴之情溢於言表。而對那些“武爺”“拆城”之類的貪腐官員,其綽號無不折射出群眾的憎恨與嘲弄心情。
群眾心裡有杆秤,給誰起、為何起、起什麼,絕對是一針見血,准確恰當。群眾賞給官員什麼綽號,完全是“腳上的燎泡——自己走出來的。”對於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多聽聽百姓給自己起的綽號,就可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紀檢監察干部來說,多聽聽百姓給官員起的綽號,便可管窺一豹,順藤摸瓜,進而查明就裡,懲腐肅貪。如此,方能及時表彰優秀干部,懲處貪腐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