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技術,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技術,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蔣安全、王欲然、倪 濤、李志偉、李 涼

2015年12月01日11:04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在莫桑比克,來自湖北的水稻專家正在教當地人種水稻﹔在剛果(布),來自海南的木薯專家,正在傳授優質高產品種的栽培技術﹔在吉布提,中國獸醫師正在給牧民的奶牛治病。在中國援津巴布韋農業示范中心,各種大型農機應有盡有,中心主任於憲增摸著一台紅色“大家伙”機器告訴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這是2015款最先進的大型播種機,在世界上也是最先進的。”

   “中國發展好了,非洲發展會更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非農業合作正繼續向縱深發展。

   尼日利亞 ——

   用中國種子使水稻產量提高近3倍

   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第一大國家,20世紀60年代被稱為“非洲的糧倉”,棉花、花生、大豆等產量世界領先。但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農業逐漸被忽視,大片土地荒蕪,農產品產量逐漸減少,大部分農村仍停留在廣種薄收的鋤耕農業時期。

   如今,尼政府每年要花費1/3以上的財政預算用於進口食品。尼農業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為滿足基本食品需求,政府每年進口小麥、大米、糖、魚類等基礎農產品超過100億美元,尼是全球大米進口最多的國家。報告指出,巨額的食品進口支出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不設法提高農業產量,尼有可能在10年之內面臨嚴峻糧食危機。

   為幫助尼日利亞解決糧食問題,中尼兩國政府於2003年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南南合作項目。中國先后向尼派遣524名農業專家,在作物栽培、農田水利、水產養殖、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生物能源及養蜂等多個領域展開技術合作,其中許多項目受到尼國政府和聯合國的高度重視和評價。

   2006年,中地海外建設集團公司在尼日利亞凱比州投資興建面積2025公頃的農業技術示范農場,進行水稻、玉米、谷子、高粱品種研發和種子繁育,向當地農民推廣中國的育秧移栽水稻栽培技術以及農作物機械化耕作技術。經過不懈努力,中地海外綠色農業西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非公司)於2012年成為尼農業部“種子增長計劃”項目水稻、玉米常規種子及水稻原種供應商。

   2014年,西非公司為當地供應水稻原種600噸,超過50萬戶農戶受益。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改善民生,公司的網箱養魚和沼氣池項目完成14個州項目點的現場示范和技術培訓,數百名當地員工成為專業技術人員。上述兩個項目的成功實施得到了西非農業生產力項目機構、各州農業廳官員和相關科研單位以及培訓人員的一致好評,當地主流媒體紛紛報道並予以積極評價。尼聯邦政府尼日爾州農業項目負責人貝羅—薩利胡表示,培育優良種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中國公司生產的種子幫助農民大幅提高了收成。過去1公頃水稻產量隻有1.5噸,而現在達到4噸。相信在中國農業公司的幫助下,尼將逐步改變依賴進口糧食的現狀,實現糧食自給的目標。

   馬達加斯加 ——

   靠雜交水稻結束進口大米歷史

   馬達加斯加農民正在雜交水稻田勞作。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在馬達加斯加安巴通德拉扎卡市阿拉法村,有個“雜交水稻王”,名字叫蘭德爾。村民們都羨慕蘭德爾一家住著紅磚瓦房,開著自家拖拉機、旋耕耙在20多公頃的農地上愉快播種,收獲幸福。

   蘭德爾經常將拖拉機停在一間僅20平方米的茅草房前,那是4年前他全家7口人擠在一起的家。彼時,全家人靠務農和打零工糊口,由於農耕工具落后、效率低下,每年僅能種植1公頃多土地,辛苦勞作也隻能維持最基本的溫飽,頓頓白米飯完全是奢望。

   2010年,蘭德爾成為湖南袁氏雜交水稻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援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范中心第一批接受培訓的農民。起初,他對雜交水稻技術有些抵觸,認為農作就是“靠天吃飯”,先進的技術沒多大用處。接受袁氏國際的培訓后,蘭德爾觀念有所轉變,開始嘗試種植雜交水稻。讓他驚喜的是,一年后,他種植的1公頃雜交水稻收獲稻谷7噸多,產量是常規稻的3倍。嘗到甜頭的他立刻成為雜交水稻的忠實“粉絲”,到2014年底,蘭德爾種植雜交水稻已超過20公頃,成為村裡公認的“雜交水稻王”。現在,蘭德爾帶著村裡20余戶農民種植雜交水稻,面積累計擴大到200多公頃。“雜交水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村民們興奮地說。

   為落實中國政府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的援非承諾,袁氏國際2007年派團隊進駐馬達加斯加,並在當地注冊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袁氏馬達)。袁氏馬達已累計投資1100多萬美元,長期租用土地1200公頃,建立50公頃的種子生產基地,培育出3個經馬政府審定的雜交水稻品種,年產銷售雜交水稻種子100噸,推廣雜交水稻9000公頃,增產稻谷2.7萬噸,建成年產6000噸的大米加工廠。

   雜交水稻的成功,不僅替代了馬達加斯加的進口大米,還出口創匯,為實現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去年,馬農業部向袁氏國際提出採購100噸雜交水稻種子的計劃,世界銀行提出將連續3年支持這一採購計劃。

   馬達加斯加農業司技術創新扶持處的拉拉·艾裡祖一直跟隨袁氏國際團隊進行推廣工作。他感嘆說,“我喜歡中國人務實的工作作風,雜交水稻讓我們看到了增產增收的希望,我們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我們正走在一條希望的道路上。”

   贊比亞 ——

   中國院士讓百姓全年吃上蘑菇

   中國公司雇用的贊比亞員工正在採摘杏鮑菇。倪 濤攝

   “吉海農生產的蘑菇非常好,特別是杏鮑菇。它的營養價值跟肉一樣,烤著吃,比牛肉還香。我家招待客人,有時做蘑菇湯,有時烤蘑菇,客人們都非常喜歡。”在贊比亞農業部的會議室內,農業部長蓋文·魯賓達興奮地告訴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魯賓達所說的“吉海農”是吉林省海外農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美元建立的吉海農贊比亞公司。公司以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的科研團隊作為科技支撐,建成了贊比亞最大的食用菌工廠,主要生產平菇及杏鮑菇,日產量可達2—3噸。除供應贊比亞市場外,還出口至南非、坦桑尼亞、馬拉維等周邊國家。目前,研發人員正致力於培育適合非洲生長的雙孢菇、猴頭菇、草菇、木耳等食用菌。

   贊比亞有適合大規模發展食用菌的勞動力、土地、氣候和資源。魯賓達告訴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用工業化手段生產農業產品,這對贊比亞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吉海農的食用菌項目對贊比亞未來發展高科技農業,起到了重要的激勵作用,農業部會全力支持。”

   食用菌是贊比亞等非洲國家的傳統美食,具有高蛋白質、高氨基酸、高維生素、低脂肪等特點。坦桑尼亞學者科托·梅什根尼將之稱為“窮人的肉”。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一葷一素加一菇”合理膳食理念。對於以玉米為主、膳食結構單一的贊比亞等非洲國家普通百姓來說,幫助他們發展食用菌產業真是雪中送炭。

   吉海農雇用當地工人超過100人,他們都以在這裡工作而自豪,即使下了班,也願意穿著吉海農的工作服。“以前隻能在雨季吃上蘑菇,吉海農來到贊比亞后,在旱季我們也能吃到新鮮蘑菇。更重要的是吃蘑菇讓我們有了更強壯的身體,”21歲的包裝車間工人馬蘇佩說,“工作讓我賺錢養家的同時,還帶給我成就感,不是每個贊比亞人都有這樣的機會,我是幸運的!”

   吉海農在贊比亞的農業投資始終遵循循環農業的理念,公司董事長姚允武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表示,食用菌產業作為培植業,可以利用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后的副產品作為原材料,廢棄的菌渣還可以作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也能作為養殖飼料使用。姚允武認為,在贊比亞普及循環農業是保護藍天白雲的需要,也是為當地農業注入全新發展動力、促其更加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車間裡,工人們正在給蘑菇打包,包裝盒上貼著贊比亞各大超市的標簽。記者走訪了盧薩卡一家名為穆藤德爾的綜合性貿易市場。32歲的家庭主婦蓋瑟琳說,“我丈夫不喜歡吃太多肉,他更喜歡吉海農的蘑菇。物美價廉,普通百姓能夠消費得起。”

   41歲的恩庫拉是負責貨物運輸的經理,他多次把吉海農生產的蘑菇運到南非、馬拉維等國市場。他說,與肉制品相比,蘑菇是非轉基因、無藥物殘留的健康食品,過去非洲人吃的多是野生蘑菇,現在有了工廠化生產的蘑菇,全年都可以買到。

   吉海農計劃擴大現有蘑菇產量,將食用菌廠房擴建至7公頃,蘑菇日產量可逐步擴大至15噸。吉海農還向贊農業部提交了建立中贊農業產業合作區計劃,具體操作方案正在洽談當中。姚允武表示,贊比亞地處中南部非洲的中心位置,周邊8個鄰國目前均未形成有一定規模的食用菌產業。贊比亞有打造食用菌產業,佔領中南部非洲甚至整個非洲的市場先機。

   貝寧 ——

   中國技術讓棉農看到致富希望

   中國專家在貝寧的棉花試驗田檢查棉花生長情況。 

中國援助貝寧棉花研究專家組供圖

   貝寧、馬裡、乍得、布基納法索被稱為非洲“棉花四國”,棉花是這四個國家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自2011年12月中國與棉花四國共同發布《在世貿組織框架下棉花領域合作聯合新聞公報》以來,在中國提供的2000多萬美元經濟技術援助項下,中國派遣專家組到非洲考察,共同制訂合作規劃,促進四國棉花產業發展,2013年確定項目投入運行。

   在貝寧中部博爾古省首府帕拉庫附近的奧巴哈牧場,棉花田遼闊展開,雪團似的棉花笑開了口。中國援助貝寧棉花研究專家組組長吳恩記向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表示,經過努力,他們在50公頃土地上開墾出的23公頃棉花田又豐收了,“12月10日,這茬棉花就該收了,今年1公頃收成能到3噸左右,遠遠高於當地1.5—1.8噸的平均水平。”

   在貝寧中部,植被從熱帶雨林向草原過渡,氣候非常適宜種植棉花。吳恩記介紹說,他們從國內帶來10多個棉花品種,劃分區域進行培育,“利用當地資源,用我們的技術來種植棉花,比如我們的滴灌技術實現了棉花種植產量翻一番,爭取實現一年兩季的目標。”

   貝爾杜特村位於中國專家的棉花試驗田附近,這個村子正因中貝農業合作而發生著變化。該村村長伊夫向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感嘆道,他們全村一共800人,大多數從事棉花種植,現在有不少人都到中國棉花試驗田干活,中國專家的到來讓全村面貌有了非常大的改變。“特別是每次到試驗田,看到中國專家非常認真、科學地工作,我非常敬佩。”伊夫說,中國專家種的棉花長得特別好,人也易親近、友善,常常手把手教當地農民。“棉花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相信我們的棉花也可以像試驗田裡那樣長得更好,這樣我們村民致富就有希望了。”伊夫憧憬著。

   中國援助貝寧棉花研究專家組一行7人2013年11月到達貝寧時,面對的是叢林深處的荒地,50公頃的土地上到處是石頭,平整場地的工作很艱辛。由於天氣炎熱,每天大家要帶上兩大瓶水,還是不夠喝。駐地離試驗田較遠,每天得花幾個小時在路上。就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中國農業專家硬是在叢林深處開荒出23公頃棉花田,2014年就實現了“當年開荒、當年播種、當年收獲棉花”,吳恩記很是欣慰。

   “當地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由於農民收入低,不敢投入太多,所以我們准備在小型機械推廣上下功夫。”吳恩記介紹說,下一步專家組將在周邊進行更廣泛的種植推廣和技術輔導,“把技術傳給當地農民,計劃明年讓當地棉花產量也翻一番,激發他們以更高積極性去種棉花,讓當地農民意識到棉花有很高附加值。”

   津巴布韋 ——

   農業支柱產業靠中國幫助起死回生

   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的內陸國,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就了當地煙葉的優良品質,津巴布韋煙葉因其獨特的芳香和氣質享譽全世界。煙草業便成為津巴布韋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的主要農產品,全國現有10.6萬余名注冊煙農,佔總人口的近1%。

   但本世紀初以來,津巴布韋經濟連年下滑,煙葉產量也從2000年的峰值23.6萬噸驟跌至不足5萬噸。不少西方企業紛紛壓縮對津煙草業投資規模。在津煙草業最困難的時候,中國煙草天澤公司應邀進駐,幫助津巴布韋恢復煙草生產。

   凱瑞是天澤公司的第147號農戶,可以說他的經歷見証了津巴布韋煙草業在中國企業的幫助下走出荊棘,站穩腳跟。

   2005年是津巴布韋經濟蕭條的困難時期,煙草行業也進入風雨飄搖階段。凱瑞的農場由於缺乏資金,農耕設備和灌溉系統得不到維護,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西方煙草公司對價格實行打壓壟斷政策,凱瑞拿到手裡的勞動所得還不足以維持家庭日常生計。

   百般無奈下的他,隻好找到天澤公司尋求合作。“凱瑞是個不錯的年輕人,有種植煙葉的經驗和所需的技術。”天澤煙草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恆回憶道,凱瑞的農場有15公頃的煙葉種植園,維護得較好。天澤公司將凱瑞列為重點培養農戶,提供資金和設備援助,並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凱瑞的農場逐漸有了起色,大大小小的農耕設備、太陽能發電機、甚至是用於加工煙草的烤房一應俱全。“眼看著農場一天天好轉起來,我心裡有了底氣,干起活來特別帶勁,”凱瑞告訴記者。隨后的日子裡,農場發展越來越快。從2010年至今,凱瑞的煙草種植園規模擴大到250公頃。

   像凱瑞這樣的故事在天澤公司裡數不勝數,他們認為這些奇跡都是天澤公司創造的。張恆告訴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天澤公司每年都會向合同農戶提供約4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統一配送農具、化肥,幫助農戶改善耕種條件。“我們還有6支專家隊伍,往返於津巴布韋全境,以解決農戶在耕種方面遇到的技術問題,”張恆說,“除此之外,在煙草收購價格方面,我們開出的豐厚條件遠遠超出了西方公司。”

   西方公司長期控制津巴布韋煙葉拍賣市場,每公斤煙葉價格未超過2.99美元。天澤公司來津后,按照市場原則以質論價,煙葉收購價最高達4.99美元,打破了西方跨國公司的壟斷,不僅令當地煙農收入增加,種植積極性提高,也提升了自身市場話語權和收購質量,實現了雙贏。

   “中國公司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僅讓我們農戶收益,增加收入,還讓我們的國家恢復經濟發展。”凱瑞說。

   通過1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天澤公司合同農戶由2005年的1戶發展到2014年的378戶,合同種植面積由26公頃發展到8467公頃,合同收購量由8噸發展到22727噸。在天澤公司的有力推動下,津巴布韋煙葉總產量已從2008年最低谷的4.88萬噸增長至2014年的21.7萬噸,津巴布韋煙草產量又恢復到了巔峰水平。通過幫助農戶發展合同種植,天澤公司還直接或間接地在煙葉產區為本地創造了近2萬個就業機會。天澤公司還代表中國煙草從津巴布韋其他煙草公司採購成品煙葉,成為中津貿易的主體,也成為中國公司在津巴布韋的一面旗幟。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陳孟、申亞欣)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