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09: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貴州省貴陽市11月23日發布消息稱,貴陽市住建局局長劉朱被免職。免職消息稱:貴陽市委、市政府近日研究決定,對保障房因配套設施滯后導致不能如期竣工投用問題啟動問責程序,對決策科學性、決策規范性、落實不到位和職責不擔當等進行責任追究。
此前,媒體曝光了貴陽市保障房因配套設施滯后導致不能如期竣工投用的問題。
與此同時,劉朱在辦公室面對媒體記者時否認自己是局長引發輿論廣泛批評。報道視頻中,記者到貴陽市住建局採訪保障房投入使用情況,在局長辦公室見到一個身穿白衫黑褲子的中年男子,便詢問他是不是局長,中年男子立即回答,“你們搞錯了,我不是局長,我就是過來看工作圖的”。隨后,記者查閱官方網站發現,這個中年男子正是貴陽市住建局局長劉朱。
盡管在官方通報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劉朱的免職是否與面對媒體說“我不是局長”存在關聯,但11月22日貴陽市政府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貴陽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安九雄明確表示,劉朱在接受媒體採訪過程中存在隱瞞真實身份、不主動配合、態度不好、方法不當等問題,貴陽市政府已對其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劉朱本人作出了深刻檢查。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從這一事件中看到了官員對媒體的畏懼。他發現,很多官員害怕面對媒體,生怕說錯話。
張志安說,官員面對媒體,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躲避、抗拒、拖延、開放、配合,“前三種,其實都是官員不願信息公開、不願接受監督的表現。”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十八大以來,官員面對媒體總體的狀況有所好轉,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如有些官員願意“拋頭露面”,喜歡說大話﹔有些官員害怕和畏懼媒體﹔有的官員對媒體選擇欺騙和隱瞞,“話到嘴邊留三分”,甚至還有一些官員對媒體爆粗口。
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的分析則一針見血:“這說明他的基本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觀念出了問題。”在王旭明看來,如果一個官員連起碼的誠實都沒有,公眾就有理由認為他經常撒謊。
王旭明認為,“我不是局長”的事件還折射出一個問題:即官員不知如何應對媒體,除了躲避,不知該如何接受和拒絕採訪。
敢說話的官員經常惹爭議,“倒是不說話、言辭謹慎的人得的好處比較多。”王旭明說,久而久之,大家就學“乖”了。
官員和媒體之間,怎樣的關系才算健康?
竹立家說,官員在面對媒體監督和追問的時候,應該坦誠以對、回應質疑,並作出理性的回答。
在張志安看來,官員應該積極地與媒體溝通,如果有錯誤,就先承認,總之以“積極主動”為基調。“另外,官員應該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當眾演講的能力等多種素養。”
王旭明覺得,記者與官員之間,最好的關系是朋友關系,其次是工作伙伴關系,最差也應是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合作關系,總之,絕不應該是敵對關系。
作為曾經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給官員提了幾個建議:首先應該提高個人修養,學會如何做人﹔其次,了解媒體運行模式,對媒體“有點感覺”﹔第三,如果以上兩條都做不到,應該考慮建立更加健全的新聞發言人制度,讓專業人士來應對。(記者 李雅娟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