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10:1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李克強總理的出訪日程,常常精確到以分計算。此次訪問馬來西亞密不透風的外交節奏,更令外交部工作人員搖頭發愁“太難安排”,一些高端會見甚至隻能“見縫插針”。然而11月22日這天,李克強騰出一整個下午,專程到訪距吉隆坡150公裡以外的馬六甲州,返回吉隆坡時已是夜裡。
除了簡短會見州元首夫婦,觀看中馬工業園項目沙盤並聽取介紹外,其他幾項行程似乎與吉隆坡的“緊張外交”反差不小——俯瞰馬六甲海峽遠景、參觀巴巴娘惹博物館、參觀鄭和文化館,並在“三叔公”特產店與當地的新老朋友見面,品嘗當地特色小吃。
可千萬別以為總理“觀光”去了。這樣的安排,其實大有深意。馬六甲之行,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總理借此向世人宣誓中國的和平信仰。
600年前,鄭和在這裡開啟的和平事業,當代中國也將加以弘揚。李克強以親身踏上這塊土地的行動,傳遞了強烈的和平信念,以及對鄭和這樣先賢的敬意。
這已是李克強此訪第三次對和平的明確宣誓。第一次是通過文字。在馬來西亞當地主流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裡,他以相當大篇幅寫到了鄭和:“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來到這片富庶之地,並沒有搞掠奪,也沒有搞擴張,更沒有搞殖民,留下的是當地傳頌了幾個世紀的善舉和義舉。鄭和維護正義、兼濟天下的事跡,正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思想精髓,也是地區國家綿延至今的共同精神財富與文化基因。”
第二次是通過語言。在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李克強說:“早在15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著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曾五次經過馬六甲海峽,遠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不是血與火、掠奪和殖民,而是瓷器、絲綢和茶葉,是中國人民的友誼和祝福。600年前,這片海洋就享有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600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
這是有理的主張,也是有力的回應,因為“本應通過直接當事國談判協商解決的南海爭議問題,被炒作成南海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問題”。李克強進而指出:“實際上,各國依照國際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礙。”
在出席東亞系列峰會以及多場雙邊的百忙日程中專程到訪馬六甲,則更是行為的和平宣誓。在這塊鄭和曾經停駐並參與開發的土地上,李克強與當地民眾互動時說:“鄭和是我們的老祖宗,他的精神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我們的‘祖傳遺訓’。我這次來馬來西亞,也是繼承祖先傳統,追求和平,追求友誼,解決矛盾,推動交流。”
鄭和留下的精神遺產是什麼?在鄭和文化館可以看到,就是“遐邇相安無事,共祈天下太平之福”的宏願。在巴巴娘惹博物館可以看到,就是多元文化、民族融合。鄭和下西洋促進了華人對南洋的開發,從此中國移民源源不斷來到這裡,與當地人通婚后生下的男子叫“巴巴”、女子則稱“娘惹”。巴巴娘惹被公認為代表了和合文化,和諧、合作,追求和而不同。
鄭和所象征的,不僅是航行自由,還有宗教自由。他有穆斯林身份,馬來西亞成為伊斯蘭教國家,與鄭和到訪馬六甲密不可分。同時他在信奉佛教的國家又尊重當地民俗,虔誠禮佛,不以宗教為畛域。
馬六甲海峽是“咽喉要道”。李克強帶著對鄭和的敬意,登高俯瞰海峽遠景,這樣有特殊意義的訪問行程不由讓人心生感觸:越是戰略要沖,其實越應該成為和平見証。
在馬六甲,李克強說:“鄭和的‘和’,是和平、和諧,也是包容。”相隔600年,馬六甲迎來了兩位和平使者,也見証了“和”的事業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