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14: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在這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時刻,我們有必要從以往合作歷程中汲取經驗和啟示,更加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21日,吉隆坡。中國總理李克強在第十八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如是說。
中國與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興衰相伴,“10+1”合作是中國參與東亞合作的基礎。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始對話進程以來,24年間雙邊貿易額增75倍﹔至2014年底,中國和東盟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1300億美元。中國與東盟合作已成為中國對外合作的樣板。
回溯既往,李克強曾指出,中國與東盟合作之所以獲得豐碩成果,關鍵在於互信、務實、包容。今天,李克強再次闡釋10+1合作的關鍵:隻有增進互信,才能夯實合作根基﹔隻有融合發展,才能共同繁榮、實現共贏﹔隻有擴大共同利益、求同存異,才能縮小分歧。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毋庸諱言,沒有相互信任,互利合作難以深化,互信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發展關鍵之關鍵。
一如李克強此前所言,如果中國和東盟互為“經”、“緯”,互信就是雙方的“梭”,讓經緯緊密交織,才能織就未來合作的壯麗錦繡。
同時須看到,鄰裡之間難免磕磕碰碰,國家間交往常有這樣那樣的分歧,對此不應遮掩回避。
如何讓互信之“梭”穿行更為順暢,關鍵還在於如何處理分歧,求同存異。發言中,李克強指出中國與東盟國家處理分歧的“正確打開方式”。他說,10+1合作要走得遠、行得穩,要善於運用“和而不同”、“以和促解”的智慧,包容互鑒、合作共贏。
講到這裡,李克強主動回應關切,坦誠談到南海問題。他提及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的事跡說,鄭和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曾五次經過馬六甲海峽,遠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不是血和火、掠奪和殖民,而是瓷器、絲綢和茶葉,是中國人民的友誼和祝福。
“600年前,這片海洋就享有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600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李克強指出,各國依照國際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礙。而南海的和平穩定需要各方以和平行動共同來維護。
互信將使雙方合作“蹄疾步穩”,而合作深化的關鍵則是聚焦經濟發展。李克強強調:“中國和東盟國家正處於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通過深化10+1合作促進各自發展乃大勢所趨。”
所謂關鍵時期,是指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正站在新起點,面臨新機遇。
新起點是指,東盟共同體年底即將建成,“新東盟”即將亮相國際舞台。明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也是雙方戰略伙伴關系新一個五年《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
新機遇則指,中國正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將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通過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引領未來發展行動。這將為周邊乃至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發展合作的機遇。
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中國與“新東盟”如何對接攜手前行,不僅關系到19億人口的福祉,對亞洲乃至亞太全局至關重要。
為此,繼在為中國與東盟發展提出“2+7合作框架”之后,李克強再為中國與東盟合作提六點建議。
即:進一步加強中國—東盟合作發展機制化建設﹔加快經貿合作升級﹔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同區域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探索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共同提升安全合作水平﹔努力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
這六點建議無疑為站在“關鍵節點”的10+1合作機制繪下前行的新路徑。
本次會議是第十八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與會中,李克強還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數字來寄望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在開場白中,李克強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八是個吉祥數字,希望借這樣一個吉利數字,雙方積極努力,使10+1合作躍上一個新台階。(記者 郭金超 趙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