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過去11年,隻改造了3個。今年半年多,就拆了37個。太原城中村改造“劇情”反轉如此之快,令人稱奇。
城中村改造被稱為“天下第一難”。2015年,這道難題成為太原的“必答題”:170個城中村改造啟動,涉及191平方公裡、95萬多人。
當其時,山西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太原是重災區,人心浮動,各項工作面臨從未有過的“立體式困擾”。
太原城中村積弊已久。2014年10月8日,省委書記王儒林到任不久就到太原調研,對意想不到的城中村亂象提出嚴厲批評:城市發展不能光顧“面子”不顧“裡子”,絕不能讓省會城市1/3左右的群眾長期生活在臟亂差的環境裡。
新任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吳政隆連夜部署,組織力量深入調研,3個月拿出《太原城中村調查》,理清了現狀、存在問題和成因,制定了推進措施。3月初,市委、市政府立下軍令狀:揀硬骨頭先啃,從最關鍵、最緊迫的環內46個城中村入手,把最大的困難解決在當下。今年啟動54個城中村、建筑面積1745萬平方米的整村拆除及同步建設,兩年內完成85個村改造,5至6年全部完成170個村改造任務。
太原城中村亂象背后是公權的任性無序、基層組織的渙散無為、黑惡勢力的橫行無忌。局面如此復雜,任務如此艱巨,太原市新領導班子能否啃下這塊硬骨頭,當好全省廉潔高效發展的排頭兵?
一時間,畏難,疑慮,擔心,旁觀,種種情緒在太原彌漫。
然而,人們很快發現:鐵腕反腐帶來的是政治生態的好轉,是干部的擔當和作為,是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是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事實是:太原城中村改造牽涉173個村,過去11年隻改造了3個,今年僅半年多時間,37個村基本完成整村拆除,有41個已啟動回遷安置樓建設,開工面積達564萬平方米、5.1萬套。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如此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安置,沒有出現信訪、上訪問題,群眾紛紛點贊。同時,前三季度全市GDP比上年同期增長8.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
拍“蚊蠅”,破腐惡
“從來都是賣地搶在前頭,好事留給自個兒,如今風氣真是變了”
“腐惡不除,啥事也別想干好。”太原市紀委書記李吉山講了件令人痛憤的事——
太原市小店區有個村委會主任為了連任,設宴拉攏村民,吃喝、發錢賄選近3個月,花費達768萬元。這錢他當然不會自己掏,而是非法出讓土地使用權560畝,貪污892萬元,挪用集體資金5010萬元。
市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汪凡剛到太原上任,就“領教”了城中村之亂:犯罪嫌疑人李某糾集社會閑散人員、刑滿釋放人員,在小店區西吳村城中村改造之初,採取堵門、斷電、擾亂經營、恐嚇毆打等方式敲詐勒索,非法獲利1200余萬元,肆意干擾阻撓拆遷。“這樣的事在太原很多城中村不同程度地存在。”
小小“村官”如此肆意妄為,又放任黑惡勢力橫行霸道,還怎麼帶領百姓干事創業?基層組織還有什麼戰斗力?
“太原城中村種種亂象的形成,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從嚴治黨,沒有從嚴治吏,沒有履行主體責任,導致腐敗作祟。要打好城改硬仗,就必須從這個根子抓起,尤其要沖破反腐‘上面九級風浪,下面紋絲不動’的局面。基層‘蚊蠅’不拍,群眾照樣不能滿意,城改的‘最后一公裡’就無法打通。”省委書記王儒林一針見血。
找准症結,太原城中村改造迅速從拍“蚊蠅”、整治基層干部隊伍入手,很快形成狠剎“四風”、懲治腐敗、打黑除惡“三個高壓態勢”。去年10月以來,全市立案查處城中村案件261件,處分違紀違法村干部281人,撤銷黨內職務以上處分81人,移送司法機關74人。其中,查處非法轉讓土地、違法佔地、侵佔集體資產案件的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80人,涉及全市56個城中村。打掉城中村黑惡勢力犯罪團伙13個,抓獲涉案人員155人。
重拳反腐之下,“不敢腐”風氣已成。不過,一些人思想負擔重重,士氣低落,工作“走神”,“門好進、臉好看、事不好好辦”。發現這一苗頭,吳政隆請市紀委對近年反映出的黨員干部問題線索進行摸底,並主動約談18名市管主要領導干部,要求向組織說明情況。
“這一下就提溜住了牛鼻子”,李吉山說,“洗碗打碗總比不洗碗要好,該查處的查處,該教育的教育,這些‘一把手’們放下包袱、振作精神之后,又層層傳導、輻射帶動更多人挺起規矩、紀律,輕裝上陣,重新擔當干事。”
與此同時,太原抓住村兩委換屆契機,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一大批百姓“信得過、靠得住”的新鮮血液注入了兩委班子。
在城中村改造中,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干部帶頭先拆自家住房、商鋪,動員父母、親友積極配合拆遷。老百姓有顧慮則上門耐心做思想工作、算長遠賬。有不少干部累倒在工地上,“吃片藥、吊瓶水接著干”。“這在以前想也別想。從來都是賣地搶在前頭,好事留給自個兒,如今風氣真是變了。”群眾如此評價他們的村干部。
小店區龍保村干部王潤萍的父親去世,按風俗房屋得過了百天才能動土,可她不到一星期就騰出了房子。
“參加工作幾十年,今年真是開了眼,多大的領導都見了個遍。省裡、市裡的大領導到村裡噓寒問暖,區裡和街辦的干部基本天天就在村裡,領導們這麼用心,我們這些村干部再不帶好頭,老百姓就要戳脊梁骨了,鄉裡鄉親臉都沒地方擱!”王潤萍滿是感慨。
立規矩,破暗箱
“如今沒貓膩了,補償款專卡發放,你看誰家不是搶著簽協議”
萬柏林區后北屯村號稱“中國第一屯”,在籍6600多人,加上流動人口足有10萬之眾。村裡人互不認識,往往一個院子就擠著上百號人。魚龍混雜,治安事件、安全隱患、鄰裡糾紛,“多得像山上的石頭”。
“城中村改造喊了多少年了,可單靠村裡,實在力不從心,不出大錯就屬萬幸了。”后北屯村黨委書記李新喜說。
太原市2003年就啟動了城中村改造,但11年隻完成了3個整村改造。而打著城改幌子的非法建筑、“小產權房”卻如雨后春筍,違法違章建筑多達820萬平方米,“小產權房”達1800多萬平方米。城中村改成了暗箱操作、胡作非為、“錢權地”非法交易的重災區。
“城中村一頭連著民生和發展,一頭連著反腐和作風,是太原最大的暗點,但抓好也是最大的亮點。”吳政隆說,“沒有金剛鑽,攬不了這瓷器活。關鍵是要徹底打破暗箱操作,把規矩立起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才能取信於民,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市城改辦副主任陳志強說,過去,城改項目村干部和開發商簽個協議“悄沒聲兒”就辦了,群眾干氣憤沒招兒﹔“現在,規矩是鐵的,誰吃了豹子膽敢胡來?”改造合作協議由區政府、開發企業和村集體三方簽訂,公開透明,村民和開發企業的合法利益都得到保護。
“反腐動真格,誰不照規矩紀律辦事,肯定‘觸電’。”晉源區金勝鎮木廠頭村城改負責人楊中元說,區裡文件明明白白,改造資金隻能用於支付拆遷補償、城改用地清表、安置房建設,其他事項一律不得挪用改造資金﹔拆遷補償款一律實行銀行轉賬,專卡專款發放,不得發放現金。
“不攬一件活,不買一間房,不沾群眾一分利”,這是晉源區給干部定的規矩。晉源區紀委書記張彤說,高壓反腐讓各路“神仙”打招呼、要地塊、要項目的現象絕了跡。“查處案件還倒逼村委會趕緊建立制度。木廠頭村建立了村務、黨務、財務三個監督委員會。花2700元買電線,三個監督委員會的負責人都得簽字才行。看似小題大做,但老百姓說,就要這個效果。”
“您看,所有的拆建事項都在這幾面牆上了。”在萬柏林區南上庄村拆遷辦,順著區長楊俊民的指向,記者看到,全村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用紅綠小旗標識的拆遷報名和簽訂協議進度圖表、安置房樓層戶型圖、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圖等貼滿四面牆。“南上庄村原村支書和村主任因腐敗被‘一鍋端’。面對居民普遍抵觸和懷疑的目光,新班子硬是靠陽光、公開、公正,實現了和諧快速拆遷。”
“總聽說拆遷難,難在哪兒,誰都心知肚明:先前各方‘神仙’把肉都偷摸搶吃了,剩下爛攤子撂給居民沒人管,換誰誰願意拆。如今沒貓膩了,補償款專卡發放,你看誰家不是搶著簽協議。”正等著簽拆遷協議的村民說,村裡拆遷補償安置方案都反復征求過村民意見,通過“四議兩公開”上牆公布,“一把尺子量到底,病除了,心順了,事辦起來自然一順百順。”
“俺家協議搶先就簽了,這回拆遷的事都依規矩辦在明面上,公家能給咱的都給了。俺家能置換兩套住房,還能剩些面積換個小商鋪。”正在戶型圖前選房的村民費存林樂呵呵地說,先拆先回遷,他老兩口想選套80平方米的,給兒子選套100多平方米的。
萬柏林區下元社區居民劉玉柱說,分到新房還有剩余的拆遷面積,可以置換商鋪。但商鋪數量有限,為一碗水端平,村委會委托拍賣公司舉行了拍賣會。經過4個多小時激烈競拍,56項商鋪共11884平方米“都歡歡喜喜成交”。
“大東流社區由過去‘要我拆’變成‘我要拆’,為啥?就因為明明白白提供了4種拆遷補償方式,老百姓的必答題變為選擇題,滿意度高,拆遷自然快。”尖草坪區長李貴增說,大東流社區10月15日開始拆遷,不到半個月就拆除158戶,完成拆遷面積的59%。
太原市長耿彥波介紹,此次城中村改造,原則是依法依規,最大限度地讓利於民:市財政返還85%土地出讓金,用於支付村民征收拆遷安置成本﹔開發企業回遷安置房建設不啟動,對外銷售的商品房不得開工建設﹔城中村改造到哪裡,水電氣暖管網就延伸到哪裡,公園綠地就布局到哪裡,幼兒園、學校、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就配套到哪裡……
轉作風,破官氣
“隻要清清爽爽做事,心碰心和百姓溝通,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王愛玲,晉源區北堰村村委會副主任,“官”不大,但如今在當地名氣不小。
“俺給你們說道說道她提酒和俺喝酒的事吧。”村民老閆說,城中村改造開始,村干部動員居民拆遷,大家都直撇嘴。不管干部說什麼,村民死活不信。
為什麼?原來的村主任也搞過城改,明面上吆五喝六叫一通,但私底下早把集體土地給非法轉讓了,和居民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可是,大家覺著這回有點不一樣。市裡區裡的大干部見天往村裡來,街道和村干部更是成天和居民待在一起,把政策亮給百姓看,把搬遷賬算給百姓聽。
“有天夜裡愛玲來家了,提了瓶酒,進門就喊著要敬俺。”剛開始,老閆就一個總主意:她說她的,不信,也不簽。王愛玲也不惱,總是笑著。改天又來了,又是一番苦口婆心。來來回回五六次,老閆終於鬆了口:“好了,簽了。人心都是肉長的,一個女干部,為了咱受這些委屈,受這些累,俺要再不簽,就是老榆木疙瘩不近人情了。”
北堰村共400多戶,王愛玲一人就做通100多戶的動遷工作。剛開始,“挨過罵,還挨過打,慢慢的,進院連狗見了都不叫了。”王愛玲說,“不是我本事大,大家選咱負個責,是要咱實實在在為鄉親們做事,如果官不大還拿個空架架,誰吃你那一套。”
僅用160天,北堰村就整村拆除340個宅院、拆除面積12萬平方米、協議簽訂425戶,簽訂率100%。
晉源區義井街道辦事處把城改指揮部設在老百姓眼皮底下,黨工委書記溫志勇指揮大家在村中央搭建了彩鋼房,干部們吃住都在這裡。冷暖飢寒,群眾全都看在眼裡。
“拆遷補償要多少是個夠?干部也是爹娘生的,他們沒白天沒黑夜圖的是啥?還不是為了大家好。”村民付志強動情地說,“他們按照規定給俺一筆賬算下來,就算出210多平方米的房子,62.5平方米的商鋪,還有10平方米商鋪的集體股權,分厘不差。”
萬柏林區后北屯村,人稱“小香港”,街道狹窄,商鋪雜亂。臨街的村民靠出租房屋,一年收入少則十幾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如果村民看不到改造后的好處,拆遷就沒指望。
“打鐵先要自身硬,隻要清清爽爽做事,心碰心和百姓溝通,就沒有辦不好的事。”萬柏林區興華街道黨工委書記梁紅根舉了個例子:
后北屯村李全保是出了名的“讓人頭疼的主”,可是,梁紅根和村黨委書記李新喜買了些酒肉,到李全保老人家裡喝了一場,聊了半宿,老李的疙瘩就解開了,說:“人怕敬,鬼怕送。為了大伙兒,你們倆領導給我面子,登門敬酒,講政策,算細賬,亮底子,該給百姓的沒少一平方米。水氣暖、學校、養老、醫療、文化娛樂都想周全了,特別是商鋪,以前根本不給老百姓分,現在人人都有份兒。咱得感謝,還能不識抬舉?”
“這些事本來是干部該為群眾辦好的,群眾卻這麼感激。”梁紅根動情地說,過去總是說城改中百姓的工作難做,但捫心自問,我們究竟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想過多少、做過多少?別看老百姓的房子破舊,但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一點東西,是他們一輩子的心血,他們當然看得和命一樣重啊。換了我們不也一樣嗎?
杏花嶺區道場溝村毗鄰山西省腫瘤醫院,每天一開門就是錢。村裡遍布的小二樓,隔出好多間出租,每戶年收入20萬元左右。拆房子就是“斷財路”,思想困難戶多。“老百姓要求利益最大化,咱得和諧拆遷,咋辦?政策講多了人不聽,保障利益、解決困難才能心貼心。”包村的區委宣傳部長翟永清說。
道場溝村支書李勇梅盡管先拆了自家的院子,還是有人說風涼話,但她不為所動,“百姓的心是可以一點一點焐熱的”。
83歲的馮效祖夫婦住在二層小院裡,各種晉劇的家當行頭堆滿了好幾個屋子,“一輩子就好個晉劇,攢的這些家伙什丟了哪件都舍不得”。李勇梅跑前跑后幫著張羅,聯系好幾家過渡去處,老馮終於點了頭。“說實話,他們真是太貼心了,本來沒打算拆這個房子。”
一天天過去,看村書記瘦了,村主任血壓高了,村民雷潤桃也加入了動遷組。因為做通了70多歲老母親的工作,雷潤桃的姊妹們有一陣都不跟她來往了,“把一輩子的罵都挨了,可這罵挨得值。媽生下我,我為媽想。租房子是有錢掙,但不管多晚,誰叫門都得開門,好日子一天也過不成。”
“最后15戶花了三個半月,日子是一天天數過來的。咱們干部早上進門做工作,前腳剛走,‘策反’部隊馬上去了。每天壓力都極大。”翟永清說。
“人情比錢重要,隻要解決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大家也就同意了。”9月15日晚上11點半,最后兩戶簽了協議,翟永清、李勇梅等一行人如釋重負,不禁潸然淚下。
“將來道場溝不僅生活環境好了,教育、醫療等配套齊全,規劃建設的商業體也基本敲定了‘買家’,仍將服務省腫瘤醫院,到時候老百姓不僅錢照樣賺,好日子還能上個大台階。”李勇梅滿懷信心。
治環境,破梗阻
“不用犯愁被吃拿卡要,不用犯愁陷入久拖的泥潭,高效率省了大成本”
錢從哪兒來?城中村改造還沒開始,這一難題就橫在太原各級黨委政府面前。如此大面積的城改,預計所需總投資將達5400多億元。這對一個市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太原的實踐証明:掃淨屋子客自來。”吳政隆說,全市通過鐵腕反腐,嚴肅查處不作為、亂作為、吃拿卡要等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梗阻沖破了,風氣清爽了,投資環境大大改善了,結果全國著名的房地產開發商都來了。
“為啥來?就是奔這兒的投資環境來的。企業得給社會做貢獻不假,但不賺錢肯定就不能干。”香港南海房地產投資公司綜合部經理許健心直口快,講了兩件讓他出乎意料的事:
一件是手續辦得快。原想辦各種証怎麼也得半年一年的,結果城改辦的人和他們一起跑,一路綠燈,僅3個月,土地、規劃許可等証全都拿下了。“這就是效益,在房地產薄利的情況下更拖不起。”
另一件是合理解決政策“打架”。南海公司在萬柏林區下元社區簽了塊45畝的三角地,最寬處80米,最窄處不足20米。如果按道路拓寬紅線外留30米綠化帶的規定,整塊地就剩個細條了,沒法開發。不僅開發商無利可圖,村民的8萬多平方米商鋪補償也會落空。市城改辦領導敢於擔當,特事特辦,適當放寬兩側退線限制,難題迎刃而解。“總公司一‘激動’,30億元的投資盤子就敲定了。”許健說。
“如果還像以前一道門檻一道門檻求人說好話,我們公司不被熬垮,也得被拖傷。”山西光泗房地產公司負責人張智宏感慨“前后兩重天”:2011年他們與后北屯村開始合作,結果4年隻拆了不到60%,還是東一家西一家的棋盤地,沒一畝能用上。審批環節“更是壓得喘不過氣來,哪個門頭磕不夠都過不去,4年就沒真正動過土啊。”今年政府部門服務明顯跟上了,“人家比我們還著急,按政策各部門一起協調著辦手續,幾個月辦了幾年的事。”
城中村改造不比純商業開發,涉及拆遷,原來動輒一兩年,開發成本高。特別是權力尋租導致的腐敗和不作為,更是梗阻重重,投資商望而卻步。
太原市在鐵腕反腐的同時,通過改革實現了城中村改造項目行政審批的並聯式一站辦理。市直各部門提前介入、主動服務:住建、發改、規劃、國土等部門分管負責人在市城改辦集中辦公,即來即辦,快速審批。哪個環節有貓膩、不作為,堅決查處,毫不手軟。
“此子一落,滿盤全活。開發商誰都認准‘太原市場有得做’。”恆大地產山西公司投資總監楊曉平的分析直指本質,“以前太原城改,老百姓和開發商多數是二八分賬,現在最低標准都是四六﹔以前商鋪不給老百姓分,現在戶戶頭上都有份。即使這樣,開發商還是願意來。為什麼?關鍵在廉潔發展,不用擔心哪個干部倒了給自己惹麻煩,不用犯愁被吃拿卡要,不用犯愁陷入久拖的泥潭,高效率省了大成本。”
就這樣,恆大地產一路跟進,總投資達到40億元。
廣州廣電地產集團是北堰村的合作開發企業,項目總經理廖若思說,他參與過幾個大城市的城改,還沒見過北堰村這樣快的。僅160天就完成380多畝的舊村拆除,開發手續還辦得又正規又快。
截至目前,太原列入年度改造計劃的54個城中村中,有42個村引進了合作方,剩余的正與合作方緊鑼密鼓洽談。富力、保利、萬科、恆大等房地產開發巨頭紛至沓來,累計投資達450多億元,年內投入資金超過171億元。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今年7月28日,王儒林再赴太原城中村調研,看到各級干部積極作為、攻堅克難、依法辦事、為民謀利的精神狀態,目睹火熱的拆建場面,發出深深感慨:沒有廉潔發展,太原城改取得如此大好局面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