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17:5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習近平再談經濟!
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題為《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講話。
這是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正在適應經濟新形態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對全球形勢和中國發展形勢的一次講話,這也是習近平對全球熱點問題和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一次公開回應。
習近平是怎麼說的,有哪些判斷?梳理這次講話,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提振經濟的努力和對全球經濟發展形勢的信心。
判斷一 世界經濟為什麼恢復仍然緩慢、增長仍然脆弱?
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舊的動能正趨於消退。
當前的世界經濟不容樂觀,具體表象就是,增長乏力、失業率上升、債務高企、貿易和投資低迷、實體經濟失速、金融杠杆率居高不下、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等一系列問題。
世界經濟如此低迷,原因在哪裡?隻有找准了病灶,才能對症下藥。
習近平對此表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分別採取一些財政貨幣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市場和扭轉頹勢的作用。但一個基本判斷是,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現在看來,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復雜程度遠超以往,解決起來需要綜合施策,絕非一日之功。這就是為什麼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已經7年,世界經濟恢復仍然緩慢、增長仍然脆弱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動力的缺乏。習近平指出,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於消退,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這些因素導致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
判斷二 全球經濟走出的困境的方位在哪?
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社會的發展關鍵看動力。既然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舊動能也已經趨於消退,新的動力在哪裡?各路專家眾說紛紜,各國也拿出了各國的辦法。中國的看法和判斷是什麼?
創新一詞,再次受到各界聚焦。習近平對創新想得很深,也看得很重。習近平表示,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總結歷史經驗,我們會發現,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他以自身的經歷感慨:“無論是在國內同中國企業家交流,還是訪問不同國家,我都有一個強烈感受,那就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互聯網+、分享經濟、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正在創造巨大需求,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為此,習近平在G20峰會上提出倡議,應該把推動創新驅動和打造新增長源作為二十國集團新的合作重點,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判斷三 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各方如何合作應對挑戰?
需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激發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力。
看清了方位,應該如何出手?
習近平從三個方面指明了方向。
第一: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習近平指出,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的歷程一再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二十國集團成員塊頭大,佔全球經濟總量80%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責任也就更大,理應也能夠有所作為。
我們應該根據各自國情採取必要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國際市場穩定。在這一過程中,各方應該特別注意加強彼此政策的溝通和協調,防止負面外溢效應。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大國,則更需要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充分考慮對他國的影響,提高透明度。
第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激發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力,關系到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習近平說,國際貿易增速連續3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8%。這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我們把世界經濟比作人的肌體,那麼貿易和投資就是血液。如果氣滯血瘀,難暢其流,世界經濟就無法健康發展。 因此,重振貿易和投資,讓世界經濟這兩大引擎重新高速轉動起來,是二十國集團工作的另一個重點。
第三: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公平包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消除貧困和飢餓,不僅是共同的道義責任,而且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習近平指出,今年9月,我同在座的許多同事一道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核准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二十國集團集中了當今世界大部分主要經濟體,完全應該也有能力在落實方面先行一步,作出表率。
中國將把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納入“十三五”規劃,我倡議二十國集團成員都制定落實這一議程的國別方案,匯總形成二十國集團整體行動計劃,助推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判斷四 全球發展放緩情況下,中國經濟到底怎麼樣?
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未來5年,將釋放出巨大需求,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源。
中國的發展世界矚目。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但毋庸置疑,受各種影響,當前中國GDP增速有所放緩。為此,外界各種質疑的聲音更是鋪天蓋地:中國經濟不行了,中國經濟增長到極限了,中國經濟將要崩潰了……中國經濟到底行不行?
習近平再次進行了回應,並展示了信心。習近平說,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
經濟放緩,既有客觀形勢影響,也是中國有意為之。習近平表示,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階段。在全球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也難免受到影響。面對下行壓力,我們可以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短期內完全能夠實現更高速度的增長,我們有這個能力。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對中國而言難以持續,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因此,我們強調堅持進行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經濟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
中國的信心也來源於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
事實上,中國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習近平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60%,服務業比重超過50%,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於整體工業,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
而從宏觀政策層面來看,中國已經出台“十三五”規劃建議,致力於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未來5年,中國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和應用等。習近平表示,所有這些,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也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成為新的增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