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11:0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誰都知道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了,但最近有些國外輿論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沖擊全球經濟”。以前的“中國發展過快威脅論”似乎正在轉變為“中國拖累威脅論”。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獨家採訪,向您講述這種論調遠非事實。
故事一:德國小企業主看中了中國環保市場
德國小企業主格哈德·皮珀11月初從中國捧回一個獎杯,這讓他頗感驕傲。
皮珀帶著擁有自己專利的熱力機,參加深圳南山區舉辦的“創業之星”大賽,獲得了優勝獎。這種熱力機利用溫差產能工作,可廣泛運用於發電廠、鋼鐵廠、太陽能熱和小型獨立式熱電聯產發電站等。皮珀說,中國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環境保護和新能源方面制訂了宏偉目標和措施,很多指標即使在歐洲看來都是領先的。德國很多從事新能源的企業備受鼓舞,電動汽車行業、節能減排行業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希望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的成果。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皮珀把他參與發明的低溫差熱力機拿到中國參賽,期待贏得投資者青睞。
皮珀還牽頭成立了一家名為“德國技術橋”的機構,致力於啟動、介紹和組織中德企業、高等學校及研發機構之間的交流。去年他們帶領十多家科技創新企業赴華訪問,在淡水處理、生物制藥、職業教育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同中方進行了合作探討。
皮珀的經歷是中德綠色合作的一個縮影。去年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文件中,“綠色”和“環保”是最顯眼的關鍵詞。如“綠色出行”“綠色物流”“綠色制造”“綠色政府採購”,又如“加強兩國在未來城市以水、土地、空氣為重點的環保科技合作和創新伙伴關系”“著眼基建、環保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推廣高效環保技術”等。
中國駐德國使館經商處公參王衛東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表示,德國政府執行嚴格的環保標准,德企經過長期積累,擁有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技術。中國政府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企業對在環保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求賢若渴”,中國對環保技術和產品也釋放出巨大市場需求。
故事二:中國赴韓游客成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在韓國首爾樂天免稅店總店,化妝品櫃台專門為中國游客提供中文菜單、中文導購和中文翻譯服務,在這裡購物還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銀聯卡。2014年,中國游客在韓國的人均消費約155萬韓元(約合8400元人民幣),是在韓外國游客平均消費額的2倍。過去一年裡,中國赴韓游客增加了40%以上,成為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撐。
韓國旅行業協會副會長、首爾市名譽副市長鄒新強在接受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赴韓中國游客數量每年都大幅增長,在許多層面帶動了韓國經濟發展,如酒店、餐飲、旅游公司等。中國游客購買高麗人參、韓國化妝品,帶動的是整個產業鏈,包括研究室、加工工廠、銷售、物流等多個領域。
2014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超過1億人次,而據今年9月份發布的《中國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費市場調查報告(2014—2015)》顯示,2014年,中國出境游客人數在國際游客中的比重達到9.58%,中國出境旅游消費總額達到1650億美元,出境旅游消費在國際旅游收入中的比重達到11%。
故事三:幾內亞貨幣上印有“中國制造”
如果說韓國作為中國的近鄰,近水樓台先得月,分享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那麼在遙遠的非洲大陸,中國企業在當地修路架橋,也在為各國振興經濟提供強勁支持。
在幾內亞2015新版貨幣中,最大面值的2萬幾內亞法郎上,印有一道“中國制造”的靚麗風景,這便是由兩國共同出資、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承建的幾內亞最大水電站凱樂塔水電站。
經過3年多的建設,凱樂塔水電站於今年9月底竣工。因為有了這一項目,停電在幾內亞成了過去時,經濟發展成為現在進行時。
塞古是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凱樂塔水電站項目的行政管理執行經理。他向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表示,凱樂塔水電站極大地改變了幾內亞的經濟社會面貌,為幾內亞經濟振興增添了動力。
塞古表示,凱樂塔水電站滿足了幾內亞大部分國土特別是首都的電力供應。穩定的電力供應為幾內亞發展經濟提供堅實基礎,並將使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說,中國投資的效果看得見、摸得著,僅凱樂塔水電站項目就有2000多名當地員工,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年人,“這給了當地青年人很好的機會,可以學習專業技能”。
在南非林波波省,冀東發展集團承建的曼巴水泥項目已經進入調試階段。中國水泥生產技術具備節能、環保、成本低等優勢,這一項目也是中非產能合作的一個縮影。冀東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非項目部經理張興華對記者表示,目前項目直接雇員就達100多人,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是這一數字的4倍。當地政府官員表示,該項目有助於解決貧窮、失業和不平等三大頑疾。
南非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加亞·喬西對記者表示,中國可以以“一帶一路”為依托,從非洲最大的進口國轉變為非洲重要的投資國。
數據表明,即使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隻有6.9%,比去年稍低一些,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達到30%。“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不可撼動的引擎,是正能量,中國經濟轉型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這樣認為。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北京、柏林、首爾、約翰內斯堡11月16日電 記者莽九晨、王慧、管克江、陳尚文、李志偉)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