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感——習馬會,我在現場,見証歷史!--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記者隨感——習馬會,我在現場,見証歷史!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王堯 柴哲彬 俞懿春

2015年11月08日16:25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舉世矚目的“習馬會”已經過去了,但和小編一樣,絕大多數的媒體人仍然還沉浸在過去的幾十個小時裡,想想自己也間接參與了這一段歷史,也是蠻激動的。當然,那種親眼目睹兩岸領導人迎面走來、相互握手的見証歷史感,隻有600多人能夠體會——在新加坡香格裡拉酒店會面現場用文字和鏡頭記錄這段歷史的全球各路媒體記者。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共有15名記者參與了“習馬會”報道,聽聽他們的聲音,和他們一起分享那種參與歷史的激動和自豪——

·能見面就是最大的成果

王堯

套句爛俗的話,世間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是媒體人的狂歡。

11月6日0點北京飛往新加坡的航班,幾乎成了“習馬會”記者的專機。到了新加坡香格裡拉酒店大堂,那種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大堂裡遍地都是記者,到處都是設備,記者都是老臉。平時和明星一樣被人追逐的名嘴也沒人搭理了,自己默默地在一旁玩手機。平時一塊插科打諢的兩岸同行在正經八百地接受彼此採訪——因為主角沒到,隻能彼此喂料。

經歷過2005年連宋大陸行採訪的記者都知道,那種熟悉的感覺是什麼——見証歷史的參與感、新聞大戰一觸即發的興奮感,當然還有連日採訪的疲憊感。說來奇怪,這個圈子的人員還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十年下來很多跑過連宋大陸行的兩岸記者都成了熟朋友。這次見面打招呼第一句就是:“你也來了?看來該來的都來了。”

當然不是“該來的都來了”。很多經歷過1993年汪辜會談和連宋大陸行的老兩岸,有的已經升任媒體高層,有的已經榮休,不能來共襄盛舉,深表遺憾。

不該來的也來了,我說的是誰,你懂的。這些年來,圈裡的大陸記者對台灣媒體記者為了卡位而奮不顧身、甚至大打出手的作派已經見怪不怪,但在兩岸領導人會面記者會的場合聲嘶力竭、搏命演出還是讓人大開眼界,連台灣記者也為之側目。不知道的還以為她是來鬧場的。其實這位女士在台灣已經夠出名的了,不知道的請自行百度。看來,她還想聞名兩岸。

台灣某資深跑兩岸新聞的記者說:“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關注度有多高。素愛搏版面的她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次台灣來了300多位記者,因為報名的人數過多,后來還開始限制人數。台灣民眾當然是關心“習馬會”的,所以媒體才會這麼熱心。通過這次密集的報道,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也會增加。民進黨心裡則是害怕‘習馬會’的,不然他們那麼激動干嘛?作為跑兩岸的記者,我們是最樂見‘習馬會’的,這麼多年下來,大家心裡盼的就是這個,因為這個會面難度最高嘛。”

至於成果,在兩岸媒體人相互採訪時已經達成了共識:“兩岸領導人能見面就是最大的成果,象征意義極大。具體的成果,可以讓手下去談嘛。”

不過,在記者會環節,還是有心急的台灣媒體向馬英九拋出了許多問題,有沒有說這個,有沒有提那個。小馬哥慢悠悠地說:“今天才初次見面,一步一步來嘛。兩岸間的事,要循序漸進。”

·“習馬會”,無法超越的歷史瞬間

柴哲彬

11月7日,經過一場夜雨沖刷的獅城,碧空如洗。31度的氣溫,給舉世矚目的“習馬會”營造了一個宜人的自然氛圍。

從上午九時起,偌大的香格裡拉酒店大堂便擠滿了中外記者。為了搶到見証歷史的絕佳位置,各路同行紛紛就地“安營扎寨”。有記者戲言:“生平逢此盛事,不派得力記者,不搞專題直播,那就不算一線媒體。”

人民日報客戶端全程直播了兩岸領導人會面,我也有幸客串了下出鏡記者。當記者10年,今天也是拼了,拍到了第一手畫面。在那一刻,習先生伸出溫暖而寬大的手掌,握住的不僅是馬先生的手,更是2300萬台灣同胞的心啊!

在現場,許多人和我一起見証了這一歷史時刻。麒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鴻緒出生在台灣,定居在新加坡。在接受採訪時,他說,“習馬會”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這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而言都是關鍵性的一大步。今天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合作、和平絕對好過對抗、對立,這對台灣人民、大陸人民和世界人民都是好的。

圓滿完成今天的任務,我難免心中喜悅!對“習馬會”兩岸媒體不同看法少,相同認識多,多數記者為能見証歷史,寫下歷史而激動。

“‘習馬會’讓我們意外,意外之后是驚喜和興奮。”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表示,這是以實際行動昭告兩岸所存在的共識,而且這個共識具有前瞻性。擱置爭議,從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出發,這對於兩岸同胞來說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他說,此次盛會,我們看到兩岸媒體來的數量對等,我們互相交流后發現,大家對“習馬會”很多認識是相同的。“我們在見証歷史,這是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讓所有新聞人都非常激動和自豪。”

《聯合晚報》執行副總編輯何振忠表示,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大家都說,在馬先生卸任之前,應該沒有什麼機會跟習先生見面了,沒想到最后竟然峰回路轉,雙方實現了這樣一個歷史性會晤。難能可貴的是,我非常有幸參與了全程的報道。

鳳凰衛視記者陳尚春表示,“習馬會”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今天兩位領導人坐在一起,握手言歡,接下來是對等的商談,再來是分別對商談內容舉行新聞發布會,最后落在一場圓桌宴會上,為今天的會面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個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楊盛昱說,我見証過93年、98年兩次汪辜會談,2015年的歷史性會面把兩岸互動推到了最高層次,這是互相尊重的最高極致,是無法超越的歷史瞬間。

·時間滴答流逝,心跳似乎也快了起來

俞懿春

這是牽動人心的89個小時,這是穿越66年時空的80秒。

從11月3日晚11時40分馬英九辦公室証實“習馬會”將於7日在新加坡舉行,到次日上午國台辦宣布兩岸領導人將在新加坡會面,再到馬英九的新聞記者會為這次聚首的公開活動劃上圓滿句號。兩岸領導人超過一甲子以來的首次會面,峰回路轉,來之不易,又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對於負責報道新加坡新聞的記者而言,這則爆炸性的消息讓3日的夜晚很不平靜。朋友們首先是紛紛貼出台灣媒體的爆料,求証真偽,得到兩岸官方正式確認后,又紛紛開始制定報道計劃,投入到緊鑼密鼓的資料收集和採訪當中。當然,這不僅僅是媒體人的狂歡。

7日下午3點10分,我難得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條狀態:“可惜有點遠!”配圖是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香格裡拉酒店的歷史性握手。3個小時過去,這條狀態算得上是我朋友圈人氣之最,吸引了近100位朋友點贊,裡面有家鄉知己、台灣舊友,還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的同事、朋友。海峽那一頭,有對迅速崛起的大陸的復雜思緒﹔海峽這一頭,有對熟悉又陌生的美麗寶島的交錯情懷。兩者匯聚成了對此次“習馬會”焦灼而又期待的目光。

11月7日中午12點半,我和分社首席記者抵達香格裡拉酒店時,隻看到安檢處已經排起超過20米的長龍,酒店服務生提著竹籃、沿著隊伍兜售簡易午餐。據說,這次共有600多名記者報名參會,一轉身也許就會碰到老朋友。

下午兩點左右,大部分記者都結束了安檢,在現場擺好機器,期待著一個小時后的“歷史性握手”。當然,這種新聞大戰現場,為了拍攝到最佳照片,攝影攝像記者之間為了搶機位,發生點齟齬,也是必不可少的小插曲。

時間滴答流逝,記者們的心情越來越急切,心跳似乎也快了起來。

“來了……來了……”同行之間的提醒,讓現場騷動起來。高高舉起的相機,鎂光燈閃爍不停。

從右邊走來的習近平,向從左側走來的馬英九,微笑著伸出了右手,然后兩隻手緊緊相握。他們一個戴著紅領帶,一個戴著藍領帶,身上都沒有別任何襟章。這一刻,他們互稱“先生”。

“揮揮手吧。”有媒體要求道。兩人立刻配合地揮起另一隻手,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見面,這是一次中華民族暌違已久的握手,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從這裡翻開。

我光顧著拍照,隻覺得他們握了很久,后來看其他媒體同仁的記錄:兩位領導人的手一共握了長達80秒。這之后,是緊湊的公開致辭、閉門會議和記者會環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其一,是兩岸領導人對“九二共識”的再確認﹔其二,是兩岸領導人都將中華民族的復興視為己任。

兩岸領導人在致辭中數次強調了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的重要性。他們都認為,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取得豐碩的發展成果,都得益於雙方對“九二共識”的尊重。

對肯定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的再確認,其政治內涵的前瞻性和引領性,超越了任何具體協議和聲明的作用。正如習近平在致辭中所說,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沒有這根定海神針,兩岸關系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顛覆。

因此,這次會面不僅將兩岸交流互動提升到新高度,更為未來兩岸關系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鋪就了一條要堅定不移走下去的和平發展道路。

在談到振興中華民族時,習近平提到,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兩岸同胞攜手奮斗,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保持兩岸關系發展正確方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而馬英九提出的維系兩岸和平繁榮現狀五點主張中,最后一點也正是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互助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會談氣氛很融洽,非常正面,發現習先生討論問題非常務實、懇切、坦率。”這是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說的會談感受。這次帶著滿滿誠意的會面,不僅向世人表明了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也讓中華民族看到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希望火焰。

沿著正確的道路、懷著共同的願景,我們期待兩岸領導人的下次聚首!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王吉全)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