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8日08:56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作為66年兩岸突破性進展,“習馬會”開啟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典范。回首過去兩岸合作交往史,一組組強勢走高的統計數據,印証了2008年以來兩岸交流合作的豐碩成果,兩岸民眾受惠最多的時期。其中僅兩岸“兩會”簽署的基礎性合作協議就達十余項,在人員往來、信息交流、貿易投資、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各個領域,兩岸交流合作均呈現前所未有的場面。
1
兩岸人員往來
年總量超940萬人次
2008年12月15日上午,上海東方航空與台灣復興航空的兩架客機先后從上海和台北起飛,隨后,上海飛行情報區與台北飛行情報區完成歷史性的直接交接,兩岸同胞期待數十年的空中直航變為現實。
7年以來,兩岸空中、海上客貨運航點、航班總量繼續增加。自2009年9月開通定期航班以來,兩岸定期客運航班總班次由最初每周不超過270班逐步增至840班,大陸客運航點由27個逐步增至55個,涵蓋了諸多二三線城市。
2
赴台個人游
開放城市已達36個
3
兩岸貿易
陸資赴台投資超10億美元
過去20多年,兩岸間接貿易和台商投資大陸從無到有,不斷發展,但兩岸貿易、投資一直處於間接、單向狀態。2009年6月,台灣方面開放大陸企業赴台投資。6年來,陸資赴台投資超10億美元。
已累計減免關稅141.5億元
2010年6月,兩岸“兩會”在重慶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台。2011年元旦,ECFA早期收獲計劃啟動,為解決台灣農民的“豐產滯銷”問題,近幾年,大陸多次啟動“緊急採購台灣過剩水果機制”,化解了台灣果農的危機。
服貿協議仍在審議階段
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上海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協議是ECFA后續協商所簽協議之一。協議明確了兩岸服務市場開放清單,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筑、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游、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協議仍處在審議階段。
4
教育文化
135所台高校大陸招生
目前大陸近百所高校與台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兩岸高校教師互訪、講學、任教不斷增多,一些台灣知名學者還受聘到大陸高校長期任教。台灣高校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范圍增至8省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和遼寧。
□兩岸合作大事記
2008年6月13日
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中斷9年之久的制度性協商,在北京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旅游協議》。
2008年11月4日
《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簽署,標志兩岸“三通”基本實現。
2009年4月26日
《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三項協議簽署,大陸企業赴台投資事宜兩岸達成共識。
2010年6月29日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從此開啟新篇章。
2012年8月9日
《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簽署。
2013年6月21日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目前仍處審議階段。
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京華時報制圖楊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