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交往史上,有哪些不可不知的古代名人?--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高層動態

中越交往史上,有哪些不可不知的古代名人?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呂曉勛

2015年11月06日22:17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1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國會發表題為《共同譜寫中越友好新篇章》的重要演講,其中提到,中越要做相親相望的好鄰居。“古有互通互鑒之道,近有共御外敵之情,今有振興繁榮之業”,無疑是對兩國幾千年來友好關系的最准確概括。

早至先秦時期,越南先民——古雒(駱)越部族,與華夏民族特別是南方百越民族,就有了多方面的聯系。兩千多年來,不僅有官方的使節交往,還有各種身份、各種途徑的人員交往,為促進古代中越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阮安、阮攸、梁如鵠,鄭和、蔡廷蘭……這些人名,有些你可能沒有聽過,但他們的生平、事跡,你有必要知道。

阮安

交趾(今屬越南)人,明永樂年間入宮。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內城城池的最后建設,並且負責重建了三殿(奉天、華蓋、謹身殿)。除了負責城池營建外,阮安還曾多次參與治理通惠河道等工程。他所提出的修治方案詳細、可行,常能迅速得到上面的批准。

阮安為人勤儉朴素,清廉正直,屢次督建重大工程,業績顯著,得到皇帝的很多獎賞。但他把賞賜的錢物全部上交國庫,死的時候“囊無十金”,如此廉潔,實為少見。其克己奉公的品德,受到當時許多人的稱贊。

阮攸

1765年生,越南最有代表性的古典詩人,被越南人尊為大詩豪,世界文學評論界常把他與俄國的普希金、德國的歌德和中國的曹雪芹、屈原並論。

1813年,他升任勤政殿學士,被派出使中國(清朝)兩年。在旅途中,他曾憑吊屈原、賈誼、嵇康、李白、杜甫、柳宗元和歐陽修等詩人的遺跡,寫有懷念他們、表達仰慕心情的詩集《北行雜錄》。回國后,他將明末清初青心才人的小說《金雲翹傳》,用字喃再創作為越南六八體同名長詩,成為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

梁如鵠

安南后黎朝大和元年(1443年,明正統8年)出生,長津縣(今越南海陽省嘉祿縣)紅蓼村人。曾奉命出使明朝,學習中國的雕版技術。據傳,他在中國時, 天天到郊外去看木刻匠操作,並常常與他們交談,學習印刷方法。返國后,他把刻印技術傳授給鄉人,依樣刻經、史等書籍以印行流通。

延寧6年(1459年,明天順3年),梁如鵠再度出使明朝,帶回了更純熟的技術,使得長津縣的刻工名滿越南天下。梁如鵠遂被刻工們遵奉成刻字祖師爺。

鄭和

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曾七下西洋,每次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佔城(今越南南部)。在那兒,鄭和代表明王朝遞交國書並贈送厚禮,這些禮品有中國出產的絲綢陶瓷、冠帶袍服、金銀首飾等等,受到當地人民的極大歡迎。

鄭和將帶去的耕耘工具分送給當地人民,派人傳授耕種及引水灌溉的方法﹔帶去了中國藥物種子,幫助佔城人民培植中國藥材﹔船隊炊事人員還教當地人學會了制作豆腐、豆腐皮、豆腐干。佔城國王見到中國明朝的銅錢后,便設立一個鑄錢工場,由鄭和派出專門技師雕刻錢模,傳授煉銅和澆鑄,后來佔城民間就有了銅錢的流通。由於佔城常常漲水,民居常被水淹,鄭和便教他們建造有四隻腳的屋。鄭和的一系列舉措,實實在在地加強了明朝與古越南之間的聯系。

蔡廷蘭

1835年,清朝澎湖儒生蔡廷蘭,自廈門乘船返鄉時遇險,被風吹到越南廣義省,得到阮朝官員的救助,次年初夏,他由越南中部走陸路回到福建。

蔡氏從越南中部上岸,縱穿越南大半國土,后將其親歷見聞,撰成《海南雜著》一書。書中不僅記錄了越南深受中國的政治制度影響,還記錄了中越兩國的經濟貿易情況,以及中越兩國的文化交流(如漢字在越南的廣泛被使用,共同的神靈崇拜等),這些都成為人們研究清中后期中越關系史的重要史料。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中越山水相連,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淵源,雙方之間人員的往來,一直以來也是十分頻繁。知古是為了更好地鑒今,毗鄰而居的兩個國家,隻要能登高望遠,攜手努力,必將為維護兩國共同利益,促進地區共同發展注入更強勁的推動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明代中越兩國歷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物——阮安》 作者:馬蛟 李粒

《鄭和下西洋七次出訪越南》 作者:韓勝寶

《從蔡廷蘭的<海南雜著>看中越文化交流》 作者:謝小蘭 滕蘭花

《中越關系歷史演變與南海爭端》 作者:於向東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白宇)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