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穩健增長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戰略調整--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追求穩健增長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戰略調整

2015年11月03日08:19  來源: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追求穩健增長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戰略調整

  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十三五”規劃推上了新高度,對於政府部門和市場來說,深刻認識發展重大目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全力拓展制造業的升級新空間,把生態提升到文明的高度,至關重要。

  梳理十八屆五中全會透露的“十三五”期間中國發展的關鍵著力點,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大核心內容值得重點關注:

  首先,會議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明確提出“2016-2020年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現實目標。那麼,該如何理解“中高速增長”?有經濟學家測算,要實現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需達6.5%。而李克強總理日前在中央黨校演講時也提到,中國政府從未說過要固守7%﹔前三季度增速6.9%可以認為達到了目標﹔中國若要實現全面小康,“十三五”必須實現年均增長6.53%。從國務院領導的表態來看,經濟增速不太可能重回9%以上的高速增長,而在6%-8%之間的增長都應該算作中高速增長。如果增長質量提升、經濟轉型完成,速度降幅的容忍度就更大一些,長期來看5%的增長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經濟增速可能就要高一些。不論從趨勢還是從政策來看,可以確信,中國正在追求的是一種更加穩健的經濟增長,這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一種戰略調整。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單一的目標,而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多元的龐大工程。此次會議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大目標體系:(1)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兩個倍增”﹔(3)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4)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6)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7)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8)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9)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10)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這些目標裡既有定量也有定性,各有側重、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構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的目標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目標不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單項指標,而是反映整體提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目標體系,是經濟、社會、生態、產業、制度等多個層面的綜合發展。

  第三,“十三五”規劃與過去規劃的最大不同和意義深遠的是系統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正好契合了習總書記此前關於發展三大規律的論述:“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創新發展包括推動科技、產業、企業、市場、產品、業態、管理的創新。舊的“要素型紅利”消失之后,新的紅利隻能是來自市場化改革和創新,從市場到政府,從硬件到軟件,都涉及創新。協調發展包括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果沒有統籌城鄉,全面小康就難以實現。綠色發展包括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把生態提升到文明的高度,這是中國的發展觀念的重大進步。開放發展在於通過推進雙向開放,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共享發展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注重市場建設。無論大眾創業還是萬眾創新都離不開市場建設。今后的發展重點,要轉變為通過市場建設和政策激勵,引導更多的投資、各種形態的創新創業活動的展開。所有這一切活動,都是以市場建設作為支撐來展開的。以金融市場為例,最大的問題是市場化程度不夠,“中梗阻”太多,以致央行寬鬆政策的貨幣供應未能轉化為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未來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圍繞放寬金融市場准入,今后社會資本成立民營銀行可能更容易﹔金融市場定價,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的國內國外定價將會更加市場化﹔資本市場擴容,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還是會加快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對外資開放資本市場等都會加大推進這些方面來展開。

  第五,優化產業結構。需要避免的誤區是,優化產業結構並不是拋棄傳統產業,更不是一股腦地全部轉向搞“互聯網+”或者搞金融產業。實體經濟、傳統產業升級創新、發展服務業,仍然是中國未來五年產業發展的重要命題。

  第六,制造業發展將是未來中國主抓的重點領域。忽略制造業就是忽略中國經濟的脊梁骨。誠然,服務業可以提供比制造業更多的直接就業機會這點的確不假,而且后工業社會的第三產業佔比增大也確實是世界趨勢,但產業的升級進步、科技的革新、經濟質量的提高,都要仰仗制造業的脊柱地位來實現。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如德國、日本、美國等,都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和制造能力。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強化制造業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沿海地區發展先進制造基地和經濟區,將著手重大產業選擇、重大項目安排和重點區域布局。

  第七,在中國經濟 “三期疊加”階段,還有一重因素嚴重制約著經濟發展——從長期看,人口壓力是最難繞過去的一道坎,將持續施壓經濟從要素驅動向生產力驅動的轉型。人口紅利窗口關閉,人口老齡化將顯著改變資源在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配比,消費上升、儲蓄下降,進而導致投資增速下滑,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因此,人口政策調整會對未來中國整體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十八屆五中全會已把“十三五”規劃推上一個新高度,對於政府部門和市場來說,准確把握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重大目標的內涵,至關重要。

  (□周子勛 作者系資深宏觀經濟評論員)

(責編:郜碧澄(實習)、張玉珂)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