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2日09:54 來源:中國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中國網11月2日訊 10月29日,五中全會公報發布,允許普遍二孩政策。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意味著,在“單獨二孩”政策實行兩年之后,我國全面放開二孩。這是針對我國人口現狀做出的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
新時期,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新常態。盡管人口基數大的基本國情並未改變,但生育率持續降低、性別失衡、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逐漸喪失等結構性問題正日益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訂本》曾按高、中、低三種生育率方案對中國人口增長做出預測。根據該修訂本的“中”方案,中國人口將在2026年轉入負增長,且負增長速度持續加快。如果按照“低”方案,中國人口在2017年達到峰值后會迅速下降。而據我國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生育率已降至1.18,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和周邊鄰國。
因此,全面放開二孩、提高生育率已迫在眉睫。首先,放開二孩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充足的年輕勞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一直是我國實行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龐大的人口規模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但近二十年,我國生育率已持續低於實現世代交替所需的水平,多年處於低生育率國家行列。這令未來可轉化為勞動力的人口數量持續低位增長,用工荒、用工難現象將持續蔓延。此次全面放開二孩,將增加未來高素質勞動力供給,緩解社會養老壓力,從而煥發社會活力、增強發展后勁。
其次,全面放開二孩有利於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並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期,未來經濟的增長離不開消費服務業的帶動。2014年,消費支出首次超越資本投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放開“全面二孩”后,保守估計,未來每年新增人口帶來的新增消費將超過700億。此外,隨著新生人口的增加,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需求勢必增加。新一波的人口紅利將會到來。同時,新政將提振海內外資本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有望獲得更多長期投資,尤其集中在科研、教育以及戰略新興產業領域。
全面二孩的放開是否意味著短時間內的人口堆積,進而增加社會負擔?筆者不這麼認為。
首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再生育意願有所下降。2014年,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顯示,針對當時的“單獨二孩”政策,目標人群中有43%有再生育的打算。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就降低到了39.6%。對於“70后”,為了盡快享受政策利好,部分家庭或許會比較急迫,但最多只是在個別年份出現出生堆積,難以改變全國低生育率的現實。而對於生育主體的“80后”“90后”,少生優生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因此他們的生育會更加理性。
其次,經濟因素也直接影響生育率。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男女同台工作。婦女從懷孕到新生兒的撫養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勢必要以犧牲工作機會、工作收入為代價。而且,養育一個新生兒的直接費用不菲。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居民高度重視下一代的質量,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養育孩子的開支在家庭收入的佔比將不斷上升;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后,養兒防老的觀念日益淡薄。簡而言之,我國城市化的加快必然會強烈抑制人們的生育願望。所以,即使全面放開二孩,也不會造成人口大爆炸。專家預測,“全面二孩”每年帶來的新增人口在300萬-800萬之間,估計中值為500萬。2017年出生的總人口在2000萬—2500萬之間,中間值為2100萬,平均到各個省份,也隻有幾十萬而已。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要促進人口、社會的長期均衡發展,在調整生育政策的同時,相配套的經濟、社會、家庭政策也要跟上。未來國家發展需要的不單純是人口數量的紅利,更多的是人口素質紅利。放開二孩的根本目的不是單純為了提高人口數量,而是為了調節人口結構和人口變化速率。我們有理由相信,“全面二孩”政策必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者展騰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