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1日23:5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 |
中央電視台 周建國 攝 |
李克強總理訪韓,在首爾青瓦台總統府與朴槿惠總統共同出席中韓合作文件簽字儀式,共同見証了雙方17個合作文件的簽署。這些文件涉及“一帶一路”同韓國“歐亞倡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韓國“創造型經濟”、“中國制造2025”同韓國“制造業革新3.0”的對接、第三方市場合作等諸多內容,覆蓋雙邊經貿、人文、科技、環保、質檢等領域。
毫無疑問,在北半球天氣日漸趨寒、世界經濟同樣略有寒意的背景下,這17個文件就是及時注入中韓社會的17股暖流,足以給中韓兩國乃至東亞地區以動力和信心,也足以溫暖兩國的民心。
回顧建交20多年來的歲月,中韓兩國政治關系由“面向21世紀的合作伙伴關系”,邁進到“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又升級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韓國外交部長尹炳世近日向媒體表示,自己感到韓中關系出現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在經歷了時間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考驗后,中韓關系得到穩步提升,已經成為雙方各自外交中的重要資產。“中韓隔海相望,是近鄰中的近鄰。”當地時間11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會見韓國國會議長鄭義和時這樣說。
當時間推進到2015年,中韓兩國的友好關系進一步落實到兩國民眾的工作與生活中,讓國家的禮尚往來與互惠互利,在個體的生活中得到具體體現,變得可知可感。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朝鮮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所指出,大家是搬不走的鄰居﹔每周1000多個航班穿梭於中韓之間,將兩國人民劃進了“一日生活圈”。
如果說以往呈現在中國媒體和深入中國民眾心裡的韓國,是韓劇韓流中作為時尚指標的“文化存在”﹔那麼如今有了17個文件的簽署和落實,韓國將在中國民眾中成為一種“生活存在”。
而為了讓中韓民眾更快更好地進入和享受同一個“生活圈”,李克強總理在文章中透露,為了將地道的韓國特色佳肴將擺上更多中國百姓的餐桌,兩國解決了韓國泡菜和參雞湯輸華的技術性問題。
在17個文件能夠簽署的背后,類似的技術性問題隻會更多更復雜。而越是復雜的技術性問題得到解決,兩國的行業、部門領導在合作文件上落筆后,文件裡的內容就越容易在兩國民眾的生活中落地,並且會讓所有人的生活更簡捷更美好。
中韓關系發展到今天,能在政治、經貿、人文等領域齊頭並進,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樣態的交流合作關系,離不開兩國領導人在“形而上”層面的高瞻遠矚和宏觀規劃,也離不開務實合作與細節上的謀篇布局。
為了加強中韓之間“大熊貓研究保護”的合作,中國的大熊貓將爭取前往韓國進行“交流”。當“萌化人心”的中國大熊貓帶著“漢風”溫暖韓國民眾的心,當“香飄人間”的韓國參雞湯攜著“韓流”溫暖中國百姓的胃,當一項項被落到實處的協議讓兩國人民受益受惠,所有置身其中的人們,便會真切地意識到那17項合作文件上的文字,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真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說到底,國與國的關系,最終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應該在於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這正是那17個合作文件得以誕生的源點,更是這17股暖流必須奔赴的歸宿。所以,它們值得被期待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