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08:14 來源:半月談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前不久,“最勵志奶奶”在網上火了:杭州百歲老人趙順金10天時間學會100多個漢字,順利通過掃盲考試拿到脫盲証書。這一勵志故事讓掃盲工作重回大眾視野,面對千萬級的文盲“存量”及其主體銀發老人,如何把掃盲工作進行到底?
老齡文盲成“硬骨頭”
中國掃盲事業可謂成績顯著。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文盲率為4.08%,相比十年前減少了2.64%,對比新中國成立時80%的數字,更是一個質的飛躍。
成績之下,文盲話題漸行漸遠,“掃盲”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外延被無限放大,卻丟掉了最原始的含義。2009年,全國掃盲“指揮部”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掃盲教育處”在建制上取消,多地早已解散掃盲工作組,並將相關工作分散到教育、民政等部門。半月談記者採訪時發現,不少基層干部已不知掃盲為何物,安徽某地社區干部曾反問:“現在還有文盲嗎?”
然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0月,全國仍有5400萬文盲。記者查閱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報告》發現,2010年到2014年,全國共掃除文盲325.36萬人。僅按照這些數據估算,目前我國文盲數量仍達5000萬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來,全國掃除文盲數量逐年降低。專家認為,之所以掃盲速度放緩,是因為2011年以后,中國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剩下的基本都是老齡群體這一“硬骨頭”。
老少邊窮地區依舊是文盲高發地。數據顯示,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勞動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在貴州的文盲人口中,婦女的比重比較大,佔文盲人口總數的70%,且年齡偏大,集中在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貴州省教育廳基教處調研員雷忠勇介紹。
在發達省份,老年文盲並不鮮見。據浙江省公布的最新數據,該省文盲率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杭州市江干區四季青街道,文盲總人數就達1300人,當地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參加掃盲班學習的一般都是70歲到80歲的老年人,最小的也有50多歲了。”
老人掃盲仍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12億。面對洶涌“銀發潮”,如今的掃盲工作,特別是銀發掃盲,已經超出讀書識字這一簡單范疇。
——掃盲助扶貧。世界掃盲基金會(WLF)在今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因為文盲問題,中國在2015年將損失842.1億美元。特別是在農村,勞動能力是經濟來源的根本支柱,大多數老人都要“干到干不動”為止,老齡文盲直接影響到農村脫貧致富。
在貴州省從江縣加鳩鄉,一些民族村寨裡大批老年人不識字,有的更是無法交流。由於缺乏基本文化素養,留守老人基本沿用“靠天收”的種地滿足溫飽,即便外出打工,也大多隻能賣苦力。
相反,在安徽岳西縣來榜鎮楓樹村,胡興龍的老父親脫盲后便在家門口經營一家小賣部。如今,進貨、擺貨、售貨全靠一人即可完成,一年收入萬余元。“以前不識字,隻能在家門口晒太陽﹔現在不退休,能繼續幫家裡減輕負擔了。”胡興龍的父親說。
——掃盲助養老。根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4年,我國的空巢老人數量已經超過1億,“常常坐在家門口一發呆就是一整天”。杭州市江干區社區學院文教干部包鄆告訴半月談記者,掃盲工作給留守老人樂享晚年帶來了一種思路。“通過掃盲,他們拿著報紙能認出一些字,有了成就感﹔在課堂中一起交流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個人價值的認同,有利於排遣老年人內心的孤獨。”包鄆說。
在杭州市水湘社區,有5個90多歲的老人報名掃盲班,每次都坐在第一排,來得早走得晚,剛開始時年紀大握不住筆,后來堅持練習,會寫自己的名字,心裡很有滿足感。最后領通過考試的200元獎勵時要簽名或者按手印確認,他們都不願意按手印或找人代簽,情願慢一點、一筆一畫地寫下自己的名字。
——掃盲助安全。如今,電信、金融詐騙案頻發,老年人“吃虧”不少。安徽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稱,“有些老人不識字,外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2011年,教育部印發《掃盲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材料編寫指導綱要》,要求各地掃盲課程把讀寫算知識學習與成人基本生活技能、職業技能培訓、保健衛生、法律知識及權益保障等結合。雷忠勇認為,讓老百姓達到能使用常用漢字書寫300字以上的簡單家信,能用計算器進行簡單計算及家庭收支記賬、掌握3至5門農村適用科學技術,以及基本法律法規等,能有效防止詐騙案件發生,保障老年群體安全。
掃盲待升級,“漫灌”變“滴灌”
全國性、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已遠,但掃盲工作仍沒有落下休止符,對於銀發群體來說,掃盲仍有現實價值和長遠利益。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掃盲教育專任教師為1.08萬人,連續第三年減少,參加掃盲學習人數僅為45.55萬人,相比總基數,隻佔很小的比重,特別在偏遠農村,正規掃盲班難以見到。“咱們這裡大部分文盲群體因為年齡太大,不再做掃盲要求。”安徽省岳西縣來榜鎮楓樹村第一書記汪雲峰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村中150余名文盲學習文化主要通過看電視。
掃盲工作亟待從“漫灌式”變為“滴灌式”,提高文化與文明含量,從掃“文字盲”升級為掃“文化盲”,打造掃盲的升級版。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認為,掃盲再出發應著眼於提高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而不是僅滿足一個認字數量的標准。
浙江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處長金仁康表示,掃盲標准雖然27年未變,但各地都在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豐富掃盲教學內容。例如,浙江溫嶺市溫嶠鎮上保村以鄉土素材為依托,在認識與學寫“山、水、花”三個字的基礎上,向學員們描述當地上保山的杜鵑花美景,宣傳環保理念,同時還結合古民謠與村歌開展教學,深受村民喜愛。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認為,銀發掃盲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政府、社區、子女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子女是“第一責任人”,應利用業余時間,多陪陪老人,對他們進行家庭掃盲科普。(半月談記者 陳諾 黃筱 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