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08: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近年來,各地水產品養殖運輸中違禁物質添加泛濫,已成為食品安全領域的突出問題。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受檢測成本高、追溯源頭難等因素影響,孔雀石綠、硝基呋喃等致癌物質被禁用於養殖10多年之后,當前在水產行業仍然普遍存在違法添加。業內人士建議,加強快速檢測技術研發,盡快普及建立追溯系統,確保群眾餐桌上的水產食品安全。
致癌物質被禁10多年水產違規添加仍泛濫
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通報的上半年食品抽檢結果顯示,水產品及水產品制品抽檢361批次中,不合格樣品達38批次,不合格率佔比達到10%。水產品抽檢不合格,主要體現在鯽魚、多寶魚、鱸魚、明蝦等水產品中檢出禁止添加的孔雀石綠,以及硝基呋喃、氯霉素等抗生素代謝物。
記者採訪了解到,作為人工合成的染料,孔雀石綠易溶於水,殺菌效果好,水產養殖戶經常投用孔雀石綠與相關抗生素,預防魚類的水霉病、鰓霉病、赤鰭病等,提高鮮活水產品的存活率。
然而,科研結果表明,孔雀石綠具有高毒素、高殘留和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副作用,硝基呋喃、氯霉素等抗生素殘留長期攝取也容易致癌或損害人體健康,早在2002年就均被我國農業部門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
盡管被列入水產品養殖禁用清單10多年,但水產戶在養殖與運輸環節中違規使用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東部沿海一位老養殖戶說,水產品養殖使用孔雀石綠和氯霉素等抗生素非地域性問題,而是普遍現象。“當前水產養殖密度高,往往超過正常水體承受范圍,即便水質再好,魚也容易生病,降低產量與效益,因此需要大量投藥”。
中漁協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委會主任委員周卓誠等業內人士介紹,黑魚、鲑魚、多寶魚等魚種或魚苗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使用孔雀石綠等禁用藥,能讓鱗受損的魚延長存活率,同時使上市水產品魚鱗鮮亮提高賣相,因此也被在運輸環節使用。
從事水產品物流10多年的上海市一家水產品貿易商負責人表示,一般而言,鱸魚、昂刺魚、黑魚等食肉魚比較凶猛,患水霉病等疾病概率較大,使用孔雀石綠與相關抗生素的概率更高﹔而花鰱、草魚等較為溫順,使用概率則相對較低。
不少養殖戶和水產經銷商表示,由於孔雀石綠等藥物價格低廉,替代藥物要麼價格偏高,要麼效果不佳、有副作用,因此即便被禁10多年,現在依然存在使用依賴。江蘇南京從事水產經銷20多年的楊飛說,各地大多養殖戶科學養殖素養不高,尤其是小作坊、小養殖戶使用違禁藥或激素等情況很難避免與察覺,“我們吃魚,都隻敢吃自養的”。
檢測成本高追溯源頭難違禁添加亂象難遏制
近年來,上海、山東、遼寧等地多次公布的食品抽檢結果中,均曝光大量水產品中孔雀石綠與抗生素違規添加。去年上海市公布的三期水產品抽查不合格名單中,甚至出現一些企業幾乎期期“榜上有名”。
在頻繁抽檢曝光,不合格產品需下架退市,甚至有水產商販因添加孔雀石綠而被判刑的嚴厲監管處罰下,為何水產品違規添加屢禁不絕?記者調查發現,主要存在三方面原因:
一是購買無限制,原料控制難落實。記者在不少化工商店以及電商平台上看到,各品牌孔雀石綠試劑均可隨意購買,一瓶500克售價不到50元,可夠100立方米魚塘用10次。一家化工企業網站還直接宣稱,孔雀石綠可用作治理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細菌感染,“常用作處理受寄生虫影響的淡水水產,用作抑菌劑或殺阿米巴原虫劑”。
與此同時,一些漁業飼料中使用抗生素濾渣情況較為普遍,導致違禁抗生素濫用。有業內專家表示,抗生素濾渣是工業抗生素生產剩余的廢品,但因含有蛋白和抗生素成分,對魚類具備一定的殺菌、促生長作用。不少飼料商為拓寬銷售渠道,往往在漁業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濾渣,導致一些漁民在不知情中投用違禁抗生素。
二是檢測成本高,每批必檢難實現。南京眾彩物流批發市場辦公室主任沈家安介紹,市場檢測水產品是否含有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等代謝物,需要專業儀器、耗材以及購買樣本來檢測,而每天進入批發市場的水產品批次能達數十上百批,“市場為做到每批必檢,每年水產和蔬菜檢測花費就達數百萬元,低成本運行的小型水產批發市場能否做每批必檢,很難保証”。
三是追溯源頭難,倒查機制難落實。當前我國水產品尚未健全追溯系統,因此即便抽檢查出孔雀石綠等違禁成分,卻難以倒查除養殖魚塘,隻能確定物流公司。一些水產品經銷企業負責人介紹,一輛車裝載10噸鮮魚,一般是多個魚塘混裝而成。運到市場被檢測出孔雀石綠成分,很難分清楚“問題魚”的來源。加上養殖散戶綜合效益不高,對魚塘淤泥清理或消毒不夠,因此違禁添加問題源頭不好控制,致使水產品違規添加現象難杜絕。
推進快速檢測研發重點健全追溯體系
不少受訪的業內人士和專家介紹說,治理水產品添加孔雀石綠、抗生素亂象,與治理豬肉瘦肉精類似,重在建立完善的追溯體系。基層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生豬喂養瘦肉精此前同樣突出,后來健全豬肉追溯體系加大監管力度,讓每頭豬都有“身份証”,出現問題第一時間就能追溯並嚴懲源頭,現在市場上瘦肉精問題已經很少檢出。
健全水產品追溯體系,技術已不存在障礙。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上海儀電智能電子公司已與上海一家水產品企業展開合作,在這家企業自產淡水魚及制品上,加附一張追溯卡。掃描追溯卡上二維碼就能獲得水產品從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程信息,尤其是養殖環節,可以具體到產地魚塘、養殖密度、喂養飼料等情況。
上海儀電智能電子公司物聯網應用事業部總經理徐振表示,水產品追溯二維碼標簽成本可控制在每張1角錢,規范操作企業甚至一箱魚都隻需貼一個標簽,成本並不高,“但目前大規模普及存在的問題在於,水產品養殖和加工企業自身缺乏相應動力來使用”。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運輸技術的改進,鮮活水產品長途運輸已經較為普遍,因此治理水產品違規添加問題必須從“全國一盤棋”層面,採取措施系統推進:
一方面加快替代消毒殺菌藥物與快速檢測技術研發。建議設立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方式,就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等抗生素的低成本替代藥物及水產品常見違規添加項目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的研發給予政策支持,並及時推廣應用研發結果。制定超市自檢的實驗室標准、方法,鼓勵大型超市、水產市場完善水產檢測項目,第一時間檢測與識別出問題水產。
另一方面加快普及追溯系統,強化監管提高違規成本。借鑒上海等地出台地方性法規,將水產品追溯系統納入行業強制性標准的做法,將追溯體系盡快全面普及。在強制實施條件暫不成熟區域,可先將建立追溯系統納為享受財政扶持政策的前置條件,形成示范逐步推廣。同時,提高違禁物質添加處罰額度,對多次違規的生產企業納入黑名單,情節嚴重的堅決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讓違規成本遠高於違禁添加收益,保護老百姓餐桌上的水產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