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畫家村開業四年成“空城” 每棟樓都有名畫--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南京畫家村開業四年成“空城” 每棟樓都有名畫

劉瀏

2015年09月28日08:28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南京畫家村開業四年成“空城” 每棟樓都有名畫

  畫家村如今門可羅雀。揚子晚報記者 劉瀏 攝

  位於六合雄州鎮的畫家村一直是六合的一張名片,數百棟建筑外牆被畫家們畫上各種世界名畫,這樣一個美好的村落如今卻冷清得和名氣有些不符,街上幾乎見不到人影,而當年進駐的上百位畫家如今隻剩下二十個人左右在堅守。記者了解到,畫家村也嘗試過轉型發展,但效果甚微。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瀏

  現場直擊

  每棟樓上都有名畫 街上卻幾乎沒人

  從寧六公路上拐進畫家村,遠遠的就能看到“茉莉文化園”的字樣,從中心廣場向四周望去,一座座三層小樓外立面上都被畫上了精美的牆畫。這些繪畫都相當細致,風格迥異,有梵高畢加索的世界名畫,各類歐洲古典油畫,也有現代抽象藝術和中國畫,日本浮世繪等等。順著畫家村內環形布局的道路走上一圈,周圍小樓上的繪畫目不暇接,現代藝術與建筑結合形成一幅有趣的景象。不過與這些並不相襯的是,這裡的街道上幾乎看不到人,偶爾能看到幾輛小車停在路邊,或是一兩個年輕人經過,整個街區空空蕩蕩。強烈的藝術氛圍和人煙稀少的空曠感夾雜在一起,讓人感到幾分失落。

  記者從茉莉文化園的布局上看到中心圓形村落是畫家村,周圍數塊區域環繞,有茶博園,國學園和江北婚慶禮品城等等。然而在園內轉了一上午發現,如今隻有茶文化村裡還算有些人氣,而畫家村裡隻有兩家畫廊開業,街頭海報上宣傳的婚慶禮品城也隻有數家小店營業。數百座建筑上千門面隻有數十家在營業,整個園區內也沒有遇到游客。

  多數畫室關門 數百位畫家隻剩二十人左右

  記者走遍了整個畫家村,隻看到一位畫家仍在沿街的店面裡工作,中心區域一個畫廊裡,葉先生正一邊臨摹一幅肖像畫一邊和朋友聊天。葉先生來自福建,因為有畫家朋友駐扎在村裡,所以也選擇在這裡落腳。“最早聽說有幾百位畫家在,后來基本走得差不多了,不過也沒有完全走空,現在仍有一些畫家,大概二十人左右吧,你看不到是因為他們都在樓上的小空間裡作畫呢,我倒覺得這裡蠻好的,安安靜靜無人打擾。”葉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他除了創作,也接一些指定的畫作。“我現在畫的這個就是,一戶人家把老祖宗的黑白相片給我,想讓我給放大畫一幅肖像。”他一遍看著手機上的圖像,一遍認真地臨摹推敲。“現在基本也很少有人來買畫了,除了圈內人交流交流,生意還是網上多些,留下來的人都是圖個清淨。”

  記者在畫家村裡看到,畫家村旅館仍在營業,也有素菜館提供免費的午飯。畫家們在村內生活成本不高,房租也很便宜,只是沒有什麼客源。“現在網上買畫的人也多,更是一個沖擊,很多畫廊都關門了。”葉先生告訴記者,交通不便利,沒有形成氣候還是主要原因。記者也發現,僅剩的兩間畫廊內寄售著不少畫家的作品,只是整個上午都沒有一個顧客。從一些店招上可以看出,這裡曾經聚集了和藝術相關的各類商鋪,有畫廊,畫室,藝術培訓,油畫超市,軟裝設計工作室等等,不少已經人去樓空,少數店鋪雖然大門緊鎖但是裡面還能看出來陳設。

  原因在哪?

  官方網站已兩年多沒更新了

  畫家村有一個響亮的名號——“亞洲最大的牆體畫世界”,然而記者了解到這裡的建筑原來卻是一個投資超十億的爛尾工程。這一棟棟小樓大部分屬於原來的南京國際化工商貿城,曾經被寄予厚望,發展成國際性化工交易場所,不過尚未落成就已經爛尾。2009年后,六合經濟開發區著力對這裡進行改造,請畫家將建筑重新噴繪,力圖打造成一個藝術街區,轉型成“茉莉文化產業博覽園”。

  南京國際畫家村於2011年開園,佔地402畝,共建成商鋪1801間,並配有近1000套高層公寓及商務信息中心。為吸引畫家入住,當時推出了600多套創作工作室。開園時,有6家大型畫廊、40多家創作工作室以及多家拍賣行、藝術品鑒定中心等落戶這裡。同時,有來自國內10多個省區市以及瑞士、英國等國家的100多位中外畫家簽約入住,會聚了10多種藝術,從街區內的各種現代雕塑也能看出不少痕跡,一度這裡也稱為南京及周邊游客的一個景點,不過逐漸變得人跡罕至。記者從國際畫家村的官方網站上看到,自從2013年9月之后再也沒有更新過,從網站上也可以看出這裡曾經吸引北京油畫學會的數十位畫家,還組織前往各地寫生,擁有媒體中心及畫家推介機構等等,一度機構完善,活動豐富。不過隨后的兩年裡畫家越來越少,這裡也曾經轉型,不斷加入新的項目吸引人氣。

  交通不便,后續配套跟不上

  提起畫家村衰落的原因,一位畫廊主告訴記者,交通不便利是比較顯著的因素。“不要看現在寧六路修好了,過來方便多了,但是前幾年從城區過來相當困難,又堵路況又差。這裡離六合也還有一段距離,附屬設施稍有跟不上就非常不便。既然是畫家村,還是需要有顧客來買畫,形成良性業態的,很多人來了也沒有什麼生意,自然就走了。”

  記者了解到,在當年畫家村大手筆招攬來全國的畫家之后,后續的配套跟不上也是不少畫家出走的原因。這位畫廊主告訴記者,一開始畫家村還組織了不少活動,有宣傳推廣,但隨后就逐漸少了。“現在這裡還在的畫家基本上都是不太依靠賣畫的了,有的大部分時間在外面創作,有的來這裡只是為了和朋友相聚。”

  記者在畫家村裡看到,招商部仍舊在努力做著宣傳,在招商中心的沙盤內,銷售人員正在向來客介紹這裡的商鋪。談到銷售狀況,一位銷售人員也表示比較困難,大部分商鋪常年都在招商中。“顧客擔心的主要還是交通和配套設施,現在隻能多種方式經營,爭取多發展一些業態,希望能將氛圍慢慢培養起來。”這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茶博園還有不少商家,近些年也打造過一些婚禮小商品城,國學園,拍攝基地,希望能先將人氣帶動起來。”

  記者也在園區南部看到,這裡的國學園幾家博物館仍在營業,包括的民俗文化館,民族特色風情街,生肖姓氏館等等。街區中還引進了時下較為流行的3D畫展覽,不過這裡除了一位工作人員之外,這裡也並沒有游客。記者打聽到,這裡也有旅游團偶爾光顧,作為去金牛湖游覽線上的景點,時不時有大巴停靠,成為游人眼中的一道風景線。(記者 劉瀏)

(責編:潘婧瑤、盛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