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2015年09月07日10:2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光明論壇】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古代富有哲理性的警語,但在近現代已經很少被引用。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引用了這句古語。可見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

  《詩經·大雅·蕩》有雲:“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其本意是說:老天生下眾民,本來都是善的﹔出生后面對社會各種誘惑,很少有人能以“善道”自終。《論語》中也有同樣的觀點,其中記載子夏之語說:“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以為終始如一,持之以恆,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個觀點在道家思想中也有。如《老子》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古人看來,“立身行道,終始若一”,是人世間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在一些重要場合,君臣、上下、朋友之間常用此語相互告誡。古人也常將這類警語刻在盤盂幾杖上,為的是在進退俯仰之間常能觀覽以自警。用現在的話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一句“座右銘”。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講了一種人生哲理,其大意相當於俗語“善始善終”。“善始”就是“良好的開端”,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可是人們在許多時候,卻因為日后成就的獲得、地位的升遷、環境的變換、享樂的誘惑等,而改變初衷。因此,有“良好的開端”,未必有“良好的結局”。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沒有將“善道”堅持下去,正如《韓詩外傳》所說:“官怠於有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官做得大了,形成驕盈之習,就可能怠慢法紀﹔大病稍愈而誤以為痊愈,不繼續治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太平日久,養成鬆懈懶惰的毛病,就可能發生意外的禍患﹔即使是孝子,有了妻子兒女后,對父母的孝心也可能衰減。

  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人際交往的原則及其相互的友誼往往以某種道義或利益的承諾為基礎,相交之初,極為友好默契,友誼“牢不可破”,不久其中的一方違背最初的承諾,關系由此破裂,友誼“破不可牢”。所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在古人看來,處處體現人生的哲理。

  但此語最重要的還是對政治的警示。它一方面告誡執政者:如果確立了一個正確無誤的政治目標,那就應該“志力堅固,踐行有常”,全力實施,“由今日至於后日,益廣益大,益遠益著”,而不能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另一方面,它也告誡執政者安不忘危,治不忘亂﹔慎終如始,不可逸豫。在古人看來,信道不篤,中途變節,少有不失敗的。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躬行節儉。為了矯正朝野奢靡風俗,他曾下詔將皇家所藏珠玉錦繡焚於殿前,並令自今天下毋得採珠玉、織錦繡,違者嚴懲。他起用宋璟為相,朝廷政治清明,遂啟開元盛世。宋璟死,唐玄宗以為功成治定,遂變其所守,奢侈無度,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將國事交予李林甫、楊國忠等佞臣辦理,致使政事大壞,天下大亂。為此司馬光評論說:“明皇之始欲為治,能自刻厲節儉如此。晚節猶以奢敗。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可不慎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通常是告誡:有善始者,當有善終。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即當事者開始的路就走錯了,且犯下了罪行。古人對於此種情況,並不就認定當事者萬劫不復,隻要當事者能及時悔過,仍然可以被人接納,被人尊敬。

  現實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所包含的“始終如一”思想經常會與“因時變通”的思想相沖突。然而,在中國古人看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所指的是大方向、大目標、大是非,是為善之道。在這個大前提不變的情況下,是允許在具體問題上有所變通的。但如果某類人出於為惡的目標,背棄初衷、拔本塞源、徇私枉法、見利忘義,那他們注定要失敗,是不會有好結局的。

  (作者姜廣輝系湖南大學特聘教授、經學史專家)

(責編:袁勃)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