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2日10:41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胡景鐸將軍一生愛國愛民,他人生中最精彩的兩段歷史,一段是領導橫山起義,另一段就是參加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正在蘇州東吳中學上學的胡景鐸就和數百名愛國學生結隊赴南京示威請願,高呼抗日口號,積極要求抗日。1932年初,胡景鐸從蘇州回到家鄉富平,積極聯系中共地下黨員黃子祥、黃子文,老同學雷兆龍、許秀岐等購置武器,組織了一支十幾人的隊伍,准備上前線抗日。后被富平民團總指揮仇佛田逮捕,押解到西安,交楊虎城處置。楊將軍是胡景翼將軍的老部下,支持他抗日,但說他年紀太小,要先上好學。於是便送他到西安高中上學。他很快便在四月下旬參加了西安學生抗日請願,與西安學生一起,在西安民樂園痛打執行不抵抗政策、企圖鎮壓抗日學運的戴季陶。
1933年初,日軍在山海關制造事端,企圖侵佔華北。駐守在古北口的國民黨二十五師在師長關麟征率領下開始了長城抗戰,重挫日軍,威震四方。胡景鐸便率領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學生投奔關麟征部隊,先后擔任特務連班長、副連長,積極投身抗戰。但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命令二十五師撤出抗日防地,並清查共產黨及進步分子,他不得不離開了關麟征的部隊。
隨后,胡景鐸進入國民黨十七軍八十四師高桂滋部隊中,積極投身抗日武裝。1936年,西安事變第二天,胡景鐸所在部隊積極擁護張楊“八大主張”。他積極向官兵宣傳抗日愛國思想,還在營部門前寫下“還我河山”四個大字,早操場豎起“我們要做中興的少康,不做亡國的甘地”等大幅標語牌,表達了抗日救國的強烈願望。
1937年“七七事變”后,時任國民黨十七軍軍長高桂滋率部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胡景鐸擔任連長的學兵連一並開赴前線。在山西平型關、忻口等地與八路軍互相配合,並肩作戰,並積極學習八路軍的民主作風,軍民魚水情,唱革命歌曲,講抗日救國統一戰線的道理,極大的提高了官兵的抗戰信心和戰斗力。
1938年初,學兵連擴充為五OO團第三營,胡景鐸擔任營長。在回陝西關中接兵途中,路過延安時受到延安黨政軍各界人士的熱情接待。胡景鐸應邀參加了在延安舉行的“三八節”紀念活動,聆聽了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深受鼓舞。在延安,他特意購買了許多革命書籍,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八路軍的政治工作》、《二萬五千裡長征》等。離開延安南下,因承擔著接兵任務,隻留下張自新和邊紫坤兩名戰士進抗大學習,這兩位同志后來成為我軍高級將領。
此時,他的家鄉富平也成了抗日的一片熱土。他的二哥、三哥等也在家鄉積極支援抗日,為駐扎在富平庄裡的紅二方面軍籌集糧餉及軍備物資等,賀龍、關向應、王震、周士弟、甘泗淇、朱瑞等在這裡駐扎了大半年時間,軍隊的一些重大活動和會議都在他大哥胡景翼將軍創辦的立誠中學舉行。1937年4月28日(農歷3月18日)適逢著名愛國將領胡景翼逝世十二周年,賀龍親自主持了由紅軍、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兩千多人參加的紀念大會,關向應做了長篇講話,高度評價了胡景翼的愛國精神和貢獻。會上,朱瑞領呼“繼承胡將軍的光榮革命傳統,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口號。當時富平處在國共力量較量的前沿,保守力量比較強大。紅二方面軍就是為了支援發動西安事變,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張學良、楊虎城部隊從涇陽等地進駐富平一帶的。胡景鐸的二哥胡景瑗等積極支持抗日,傾力支持紅軍的義舉,產生了積極的帶動作用,使富平迅速成為支援紅軍抗日的大后方。賀龍稱贊支援紅軍的胡景鐸的二哥胡景瑗“胡二哥仗義疏財”。紅二方面軍在這裡進行了整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軍一二O師,朱德總司令在這裡發出了軍隊整編和誓師動員的命令。胡景鐸的家鄉成百上千的青年加入到了抗日隊伍,奔赴前線。至今還有不少抗日老兵生活在富平。
回到富平庄裡鎮家鄉時,他積極接收了富平地下黨組織的抗日義勇軍學兵營40多名戰士,其中就有共產黨員師源、劉茂坤等骨干。部隊隨后開赴山西安澤縣唐城鎮進行整訓,胡景鐸按照共產黨員劉茂坤關於在部隊學習八路軍開展政治工作的建議,在營部設立小型俱樂部,組織官兵閱讀革命書籍和進步刊物﹔提倡官兵平等,反對打罵士兵﹔實行經濟民主,定期公布賬目﹔成立宣傳隊,演唱救亡歌曲和進步節目。胡景鐸親自指導操練了《放下你的鞭子》、《游擊隊》等救亡戲劇,不時向駐地群眾演出,並和八路軍一起聯歡,請八路軍星火劇團同台演出。
胡景鐸治軍嚴謹,他的隊伍除過富平地下黨組織的抗日義勇軍,其他都是和他一樣愛國、有思想、有知識的青年,沒有抽煙、賭博這種國民黨軍隊的積習。特別是還有同他一起在洛陽軍官學校一起接受過正規軍事理論學習的李振華、張亞雄、姚紹文、許秀岐等人,隊伍總體文化和軍事素質較高。他們注重戰法和戰術的研究,注重對日軍戰斗特點的研判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胡景鐸個人軍事理論和軍事素質過硬,打起仗來毫不含糊,多次戰斗都沖到前方與日軍拼刺刀。他一米八零的身高優勢和過硬的軍事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多次手刃日寇。但他也因此身體右側和下巴受傷,並還留有明顯的疤痕。胡景鐸關心體恤士兵,行軍的時候,他騎的一匹大紅馬,經常讓掉隊的士兵騎著。因為他和士兵關系融洽,所以士兵們也親切地稱他“老六”。他高度重視隊伍平時的訓練,經常在訓練場與士兵切磋技戰術。胡景鐸還接受了劉茂坤關於成立游擊隊的建議,游擊隊由50多人組成,劉茂坤任隊長,負責偵察敵情、擾敵、破壞敵人的鐵路、公路交通等任務,對日軍造成極大的威脅和牽制。經過長期的戰斗洗禮和訓練,加上嚴明的紀律作風和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隊的戰斗力大大增強,成為國民軍十七軍的一支鐵拳。
在山西抗日前線與日軍的多次較量中,胡景鐸率領的三營,士氣高昂,英勇頑強。他們常常以少勝多,屢挫強敵,使日本侵略者吃了不少敗仗和苦頭。1939年2月,號稱日軍精銳的海洛明聯隊,兵力數倍於三營,又有炮兵協同,在進攻三營霍石陣地時,均被三營擊退。這年秋季,日軍第九次大舉進攻中條山,妄圖消滅抗日力量。3000多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三營陣地聞喜縣坡嶺陣地進攻。敵人幾次輪番進攻被擊退后,便惡毒地向三營陣地施放毒氣,隨后沖入三營陣地,雙方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激戰長達九個多小時,直戰到天黑,三營將士沒有退卻一步,敵人傷亡慘重,隻好撤退。在坡嶺陣地上,橫七豎八地堆滿了敵人的尸體,三營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八連的一個排幾乎全打光了,排長張文林和劉勛義、王國良、李耀東三個班長壯烈犧牲。每個烈士的身邊都躺著幾具被刺死的日軍尸體。
由於三營整體軍事素質過硬,並且按照黨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訓練部隊,同時又有八路軍的密切配合,因而士氣旺盛,作戰英勇頑強,多次勇挫日軍,在中條山抗日的國民黨第十七軍、第三十八軍(皆為西北軍)中打出了名聲,人們稱三營是“胡營愣娃”。日軍將三營當作國軍的精銳,多次集中兵力想殲滅三營,然而這支“愣娃”部隊不但未被吃掉,反而愈加強大,在中條山、靈石、垣曲一帶堅持抗戰長達四年多,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