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認識需建構“國際共同話語”(新論)--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抗戰認識需建構“國際共同話語”(新論)

步 平

2015年09月02日09: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讓中國的抗戰歷史認識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話語,是建設“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了世界的和平與未來,如何讓我們的抗戰歷史認識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話語?在仍有人否認侵略戰爭的性質和罪行、對抗戰的世界性地位認識仍顯不足的今天,這個命題略感沉重。

  但是,正如“9·3”閱兵不針對任何一個特定國家、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表達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願望一樣,凝聚抗戰認識的國際話語,也是為了與國際社會共同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共同反對侵略戰爭和維護世界和平。如果人類社會對抗戰乃至反法西斯戰爭的性質認識,仍然同戰爭時期一樣由各國各執己見,甚至維持著對立與對抗,和平與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實際上,經過70年的發展,建立抗戰認識共同話語的社會基礎已經存在。二戰后的國際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戰后東亞國際秩序受到冷戰的嚴重影響,但否定侵略戰爭、譴責戰爭暴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反和平”“反人道”的罪行被明確納入戰后以《日內瓦公約》等為標志的國際公法,已為世界上所有國家同意並接受其約束。

  戰后民眾與學術界對戰爭歷史的認識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譴責侵略責任,不僅在戰爭被害國,而且在戰爭加害國的國民中也形成了共識。以日本社會為例,從戰后譴責軍國主義的戰爭責任,到知識階層反省自身曾支持戰爭的責任,再到認識日本對亞洲各國的加害責任,軍國主義歷史觀的影響遭到抵制,單純強調日本戰爭受害的片面認識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后,圍繞支持中韓等戰爭被害者的訴訟,日本社會關於歷史認識產生了激烈的論爭,日本右翼與保守勢力的確提出了種種謬論,但要看到那恰恰是對日益覺悟的進步力量的膽怯與絕望的反扑。

  此外,二戰后的國際社會在解決關於戰爭歷史的認識差異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德國與法國、德國與波蘭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的目標,在經歷數十年努力后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歐洲解決歷史認識問題的經驗給東亞提供了借鑒,也提出了挑戰。亞洲,特別是中日韓三國是否能夠面向未來推動歷史認識的對話,形成跨越國境的歷史認識,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近年來,中日韓三國學者間就跨越國境的歷史認識的建立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與努力。從2002年開始,三國民間學者已經共同出版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兩個階段的成果。中日、日韓都分別進行了政府主導的共同歷史研究。前一段時間許多日本學者廣泛發聲,要求日本首相在戰后70年談話中明確承認侵略、明確向戰爭被害國民眾表示反省與道歉,就是戰后各國民間力量與學界圍繞歷史認識不懈交流的直接結果。

  近年來,“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使中國的外交戰略更具國際高度。“命運共同體”意味著要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心態謀求共同發展,以求同存異的原則,通過對話協調解決認識的差異。在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讓中國的抗戰歷史認識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話語,是建設“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其內涵既包含對錯誤歷史認識的批判,也包含推動我們自身的抗戰研究,共同去建立跨越國境的歷史視角。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解決“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認識問題,能為構建公平公正的國際新秩序,提供牢不可破的“粘合劑”。

  (作者為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

(責編:曾偉、盛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