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7日09: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日前,各地民眾、學生紛紛來到位於浙江省台州市的抗日英雄陳安寶紀念館,開展緬懷活動。陳安寶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橫街鎮,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於1939年在南昌會戰激戰日軍過程中犧牲。圖為路橋區橫街鎮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向陳安寶銅像行禮。
王保初攝
8月22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書畫邀請展”在北京中和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680余件書法美術作品。圖為參展作品。
本報記者 董洪亮攝
連日來,河北邯鄲峰峰礦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迎來很多中小學生,這條抗戰地道保存完整、裡程長,展現了革命先輩的智慧。
郝群英攝
北 京
“美好生活是鮮血換來的!”
本報記者 張 爍
“英烈們,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你們用鮮血換來的!要不是你們的艱苦奮斗,我們的祖國就不會繁榮昌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才。”暑假裡,北京五中學生於嘉怡多了一個新愛好,登錄北京市東城區的網上抗日戰爭紀念館,學習抗戰知識,緬懷先輩英烈。
點開網頁,“東城區中小學生抗日戰爭紀念館”幾個大字躍然眼前。南苑戰場嵌有彈片的木樁,傅作義用過的望遠鏡,東北救亡總會成員簽名的旗子,《八一宣言》,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一件件文物動人心魄﹔開展人體細菌實驗的“滿洲醫科大學”,在河北省定縣北疃村實行毒殺、刺殺、砍殺的慘案,日軍在平頂山屠殺中逃出來的11歲孩子……一樁樁日軍暴行令人發指。在網上紀念館,孩子們可以開展抗戰公祭,閱讀抗戰故事,學唱抗戰歌曲,還能留寄語、寫征文、參加知識競賽。
“網上紀念館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設計的,不以全面宏大的史實為展示重點,而是突出文物圖片、抗日名將生平和著名戰役,加之公祭英烈、祭文、背景音樂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國熱情。”北京市東城區教委德育科耿璽超介紹,網上紀念館特別強調互動性,孩子們之間通過留言交流,拉近了歷史和現實的距離。
參觀網上紀念館、開展“紅色之行”、大學生記者團出征……在北京市大中小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活動內容豐富,學生們通過各種方式,接受心靈洗禮,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北京建筑大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社會實踐調研成果展”開展,對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中的3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價值發掘、修繕整治、展示利用。這些成果,來自該校派出的總計近百人次的20余支調查隊。今年1月以來,師生奔赴上海、重慶、黑龍江等17個省市,不僅對抗戰紀念設施及遺存的安全、流線、景觀、節能、環保問題進行了分析思考,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教學。“了解歷史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我們要為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奮發努力。”北京建筑大學大二學生秦鑫說。
在中國人民大學,英國學者林邁可中國抗戰攝影作品展《再見,延安!》開展。林邁可是一名英國學者,1937年與白求恩共同來到中國,1937到1945年間,他拍攝了大量敵后根據地的照片,生動展現了抗日斗爭的歷史場景。據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將以攝影展為開端,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
在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學生們開展“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尋訪活動。暑假裡,他們頂著炎炎烈日,一路尋訪老舍故居、茅盾故居、北大紅樓。“通過參觀,我真切地知道了那個時代的故事,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這些歷史需要我們一代一代人永遠銘記。我們要從革命前輩那裡汲取營養和力量,銘記歷史,努力學習,早日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高一學生苗鑫蕊說。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從北京啟程。37名來自北大、清華等首都各大高校的在校生組成採訪團,將奔赴長沙、昆明、延安等地,“重走西南聯大之路”“抗大尋根”。學生們將追憶西南聯大精神,緬懷歷史,增長才干,堅定信念。“我們盡管不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親歷者,但將化身歷史的探尋者和傳承者,並最終成為西南聯大精神和抗大精神的實踐者,以身作則影響更多同齡人。”北京大學學生金畔竹深有感慨。
“不畏強暴、舍生取義、精誠團結、獨立自強的抗戰精神,是值得我們永久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耿璽超說,熱愛祖國並不空泛,努力學習、正確書寫漢字、唱響國歌、一言一行展現中國人的文明風採……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愛國表現。學生就是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將來成為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南 京
“不想挨打就要強國強軍”
本報記者 姚雪青
8月15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內外愛好和平的人士集會,緬懷30萬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人群中,有不少身穿統一校服或文化衫、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學生。
南京市東山小學一年級學生王子皓和他的4位“雛鷹愛心小隊”同學一起來參觀。“我預先做了功課,好向他們介紹。”學生家長王晨介紹,一路上,看到大屠殺系列雕塑、和平廣場以及實物遺址,就用孩子們能理解的方式向他們介紹這段歷史,孩子們很受感染,很多把看到的和同學分享。
參觀完紀念館后,即將升入六年級的南京小西湖小學分校學生王若舟告訴記者,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個展廳中,每隔12秒,就有一顆水珠從高空落下。“講解員說,大屠殺的6個星期中有30多萬同胞遇難,如果以秒來計算,每隔12秒就有一個人遇難。這種生命消逝的感覺是那麼真切,真是既震撼又痛心。”王若舟說。
“我最受到觸動的是萬人坑,看了心情很沉重。”該校學生邵俊杰表示,想到祖國曾受如此欺凌,就要立志好好學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學們,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這些抗日英雄付出年輕寶貴的生命,我們今天的生活會怎麼樣?”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班主任郭禹伯向學生提問。
“飛行員這麼年輕就犧牲了,戰爭好殘酷。”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五年級學生舒晴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她和同學們討論道:“看了這些才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不想挨打就要強國強軍。”
當天,孩子們在英雄雕塑廣場上列隊集合,在刻有戰士姓名的航空烈士墓前敬獻花籃和花圈,進行默哀和宣誓,臉上寫滿了嚴肅和認真。
郭禹伯告訴記者,該紀念館是學校的校外實踐活動基地,學校連續5年組織學生在清明節、入隊等時刻,到此進行紀念祭掃和參觀學習。
“參觀后,學生的反響很好,這些歷史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郭禹伯介紹,小學生們由於年紀小,再加上此前一些“抗日神劇”的誤導,更期待能從正規渠道了解抗戰歷史。該紀念館讓學生們知道了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和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收獲很大。
暑假期間,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大三學生趙興英和她近百名同學,也來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參觀祭奠。
她在參觀日記中寫道:很多中國空軍為了抗日救國,很年輕就失去了生命。烈士們雖然生命長度很短,但寬度卻很寬,讓人敬佩。我們還看到對日抗戰期間,蘇聯、美國等國航空隊向中國空軍提供的軍事援助,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飛虎隊,他們創造的“駝峰空運”難度很大,一般的飛機駕駛員難以飛越,更反映出航空抗日的艱辛。
參觀后,趙興英和小伙伴們在展廳裡的留言板上寫下了各自的感受和期望,然后沿著小路來到抗日航空紀念碑的所在地。拾階而上,他們看到成V字形的紀念碑,以及鐫刻著3306名中國、蘇聯、美國、韓國航空烈士名字的英烈碑。“看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名字,數目之多,超乎我們的想象。”她告訴記者,這次參觀讓大家感覺很震撼,對中國空軍與各國志願者付出的巨大代價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館長告訴記者,暑假以來,至少已接待前來參觀祭掃的大中小學生三四千人。“牢記歷史,不是記住仇恨,而是珍愛和平,銘記抗日英雄和那些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與法西斯斗爭的美蘇軍隊,及他們的國際主義精神。”
以史為鑒,指引前路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呂佳臻
7月26日,我起了個大早,來到位於北京豐台區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從宛平城東走起,在順治門口的城牆上,讀著宛平城的歷史——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
進入抗戰紀念館,眼前的《銅牆鐵壁》雕塑頗具視覺沖擊力,講解員解釋其寓意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的“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提醒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對歷史已經有些淡漠了。在周圍現實、功利化的環境中,我們埋頭走路,關注自我,總覺得歷史是教科書裡的事,國家民族這樣的詞匯離生活太遙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這一契機,讓我們從繁瑣的現實中抬起頭來,進行思考。
回顧過去,歷史就像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了解過去的自己,明確當下的位置,進而矯正未來的方向。了解抗戰的歷史,讓我看到人們的家國情懷,這體現在當時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旅長蔡炳炎在給妻子趙志學的親筆信中寫道:“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筆尖透露出赤誠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懷,正存在於我們的民族血液裡。
漫步在凹凸不平的盧溝橋上,短短幾百米,卻勾勒出宛平城歲月的滄桑。盧溝橋下的永定河靜靜流淌,無聲訴說著歷史的記憶。抗戰時期,人們那種相信革命必勝的理想信念支撐人們叩問現實,不怕犧牲,追求真理,這值得我們當代年輕人永遠銘記,並用它來指引前路的方向。
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河北省新樂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學生 李鈺垚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每當我聽到國歌的時候,總會想起戰爭時期我國戰士拋頭顱,洒熱血、獻身祖國的情景。
因為戰爭,多少人流離失所﹔因為戰爭,多少人妻離子散﹔因為戰爭,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因為戰爭,多少人親眼目睹自己的親人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因為戰爭,多少人健康的身體承受了難以彌補的傷痛﹔因為戰爭,多少孩子的童年在恐懼中度過。雖然中國勝利了,但我們還是要記住那段歷史,它時刻告訴我們,中國要強大,不能忘記被動挨打的屈辱。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和平的社會,可這是英勇的戰士用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他們的一腔熱血,染紅了大地,染紅了我們每個人的心。
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應當繼承先輩革命遺志,銘記歷史,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讓祖國的科技強盛、經濟發達,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和平,是春天的微風,是夏日的綠蔭,是秋天的碩果,是冬日的暖陽。一旦失去了和平,就像春天失去了生機勃勃,就像夏日失去了樹的庇蔭,就像秋天失去了碩果累累,就像冬日失去了溫暖的陽光。
我相信,和平的陽光會照耀著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熱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