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7日09: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前身是八路軍120師716團特務連,幾經轉隸,現為解放軍第1集團軍某機械化步兵團七連。在忻口會戰中,716團接連兩次在雁門關伏擊日軍車隊,先后殲滅日軍500余人,擊毀汽車30余輛,遲滯了日軍對忻口前線的增援。特務連在戰斗中英勇作戰,被授予“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稱號。
【回放】
日軍車隊拖著滾滾煙塵從南向北駛來。指揮員一聲令下,步槍、機槍交織成密集火網,黑石頭溝頓時硝煙彌漫。
錢塘江畔,走進連史館,一把鏽跡斑斑的卷刃砍刀仿佛在訴說昔日殺敵的榮光。
指導員錢丹介紹:“這是連隊先烈周慶曾在腹部中彈后,強忍劇痛奮勇殺敵留下的,是‘尖刀精神’的血性見証。”
1937年10月,為配合國民黨軍在忻口的防御作戰,八路軍120師716團特務連深入日軍側后,破擊大同至太原公路,切斷了日軍后方補給線。
10月17日,716團團長賀炳炎得到情報,次日日軍將從原平撤回死傷士兵,決定對日軍進行伏擊。18日凌晨,部隊在老鄉帶領下,摸黑向雁門關南山腳下的黑石頭溝開進。此溝南低北高,溝底盡是山洪沖下的亂石。汽車路順溝而上,南端有一座石橋與外部公路相連,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上午9時許,日軍車隊拖著滾滾煙塵如長蛇一般從南向北駛來,觀察哨報告約有百輛之多。
車隊緩慢地拐過小石橋,爬上陡坡,進入伏擊地域。“打!”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步槍、機槍交織成密集的火網,黑石頭溝頓時硝煙彌漫。打頭的幾輛車被打著了火,燃燒爆炸,日軍紛紛跳車,傷亡慘重。
連長李子貴第一個躍出土坎,率領連隊如猛虎般扑下山去。他親手擊斃兩名日軍,其中一名還是少佐。官兵們勇猛進攻,一下子就把敵人壓到亂石滾滾的溝裡。這一仗,716團擊毀日軍汽車20多輛,斃敵300多人。日軍南北兩個車隊被阻在黑石頭溝,動彈不得。
兩天后,賀炳炎又把部隊拉到雁門關西邊的山址子上,選擇從廣武至埡口的公路作為伏擊點。21日上午9時,日軍百余輛汽車結隊而來。自從黑石頭溝遭伏擊后,日軍吸取教訓,在廣武鎮提前下車,約一個營的步兵迎戰,人走前,車走后,並有5架飛機偵察助戰。敵變我變,為了避免過大的傷亡,716團在給敵人以猛烈、突然的火力襲擊之后,立即撤出戰斗。經過激戰,日軍以3倍於我的傷亡敗退。
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高度評價此役:游擊戰爭還有其戰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北部忻口戰役時,雁門關南北游擊戰,破壞同蒲鐵路、平型關汽車路、陽方口汽車路,所起的戰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尖刀精神”已融入一茬茬七連官兵的血脈,代代傳承。
【今天】
從騾馬化步兵到機械化信息化步兵,連隊成為我軍傳統步兵亮劍戰場的一把“兩棲尖刀”。
進入新時期,在一無教材、二無經驗、三無器材的條件下,連隊從零開始,積極探索。官兵們充分研究開發新裝備性能,積極探索創新訓法戰法,取得戰法和技術革新成果上百項。七連已是一把名副其實的兩棲作戰“尖刀”。這個昔日的“鐵腳板”連隊,已變成“陸上能進攻、海上能突擊”的精銳力量,是我軍傳統步兵實現從陸地向海洋跨越的見証。
從陸地到海上,再從海上到陸地,這是七連緊盯未來戰場的新探索。連長朱冠南介紹:“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作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作戰樣式。兩棲部隊搶灘上陸后,下一場戰斗就是城鎮攻堅。”七連先后探索總結出搶灘登陸、直航攻擊、突擊上陸等一批新戰訓法成果。
前不久,在東南某海域舉行的一次實彈射擊中,七連官兵駕駛戰車劈波斬浪直扑“敵”近岸據點。“敵岸灘地堡,殲滅!”指揮員一聲令下,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准確命中幾公裡外的靶區,再次突破極限,實現戰車海上極遠距離射擊課目成果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