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0日08:16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在沙塘溝村的平北紅色第一村紀念館內,九旬老人張成旺在自己的照片前講述當年抗戰的經歷。
平北紅色第一村紀念館內展示繳獲的日偽軍部分武器和生活用品。
京城尋蹤
“后七村”的抗戰遺址
●霹破石村:八路軍在平北建根據地時的第一個落腳點,昌延聯合縣政府遺址位於該村。
●沙塘溝村:八路軍的抗戰根據地,曾在此地擊退日偽軍進攻,取得沙塘溝大捷。
北京城區向北約70公裡的延慶縣內,群山環繞樹木蔥郁,轄區內大庄科鄉的“后七村”,曾是平北抗戰中八路軍開辟的第一個根據地。
所謂平北,指的是北京以北,張家口以東,承德以西的三角地區,處於滿洲、蒙疆、華北三個偽政權的接合部,戰略位置很重要﹔而“后七村”指的則是明十三陵后山的7個村子,分別是鐵爐村、沙塘溝、景而溝、霹破石、慈母川、董家溝、裡長溝,分布形如北斗七星,是八路軍在平北最先站穩腳跟的地方。
70多年過去,大庄科鄉的老人們依然記得當年抗戰的情景。如今,在僅有80多戶村民的沙塘溝村內,有一處300多平米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大庄科鄉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老人們的記憶能夠盡量多地傳承下去。
霹破石村:八路軍平北第一落腳點
從北京城區驅車前往大庄科鄉,要沿京藏高速或大廣高速一直向北,過了十三陵中的康陵再盤山路,全程近70公裡,道路暢通情況下需要2小時左右。
這裡東臨懷柔,南連昌平,北依軍都山(又名燕羽山),地處深山大谷之中,樹林茂盛,既是戰略要地,也是開展游擊的有利地形。
因此,1938年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時,南線就選擇經昌平十三陵進入延慶縣南部山區,經“后七村”再進入冀東唐山一帶。
第四縱隊挺近冀東后,還有一部分部隊留在了“后七村”開展敵后游擊戰爭,試圖開辟一條連接平西和冀東的交通要道。
“八路軍紀律嚴明,與老鄉同吃同住”,大庄科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后七村”之一的霹破石村,曾是八路軍在平北建根據地時的第一個落腳點,1940年1月,昌延聯合縣政府在這裡成立,遺址保留至今,土坯木梁的平房小院修復后,原狀陳列著當年的辦公場景。
“這是平北最早成立的聯合縣政府”,該負責人說,之后大庄科地區被分作5個組,各自開展抗戰活動。
如今硝煙不再,抗戰記憶卻在這裡傳承,昌延聯合縣政府舊址,已成為紅色旅游名片。
“鬼子進村就放火,全村隻剩三間半”
同樣以抗戰記憶聞名的,還有距離霹破石村約5公裡的沙塘溝村,這裡曾因日軍掃蕩,付出極大代價。
8月17日,頭戴黃色草帽的張成旺和鄉親們一起,坐在沙塘溝村抗戰紀念館大門左側閑聊。
他今年90歲,滿口牙齒幾乎都已掉光,耳朵也有點背,身形削瘦但身板挺直,是村裡為數不多仍在世的經歷過抗戰歲月的老人,也是唯一一個能清晰講述那段經歷的人。
鬼子掃蕩燒村、八路軍游擊戰、給八路軍團長白乙化遛馬,處決漢奸……這些70多年前的往事,張成旺講來依然情緒激動。
“進村就放火”,張成旺記得,當年日軍一來就直接掃蕩,把全村300多間屋子燒得隻剩下了三間半,最后老鄉們隻好躲到深山老林中自己搭建的窩棚中。
和老鄉們一起的還有八路軍,“同吃同住”,張成旺記得,房間沒燒前來了八路軍,老鄉們就三五戶人擠到一屋住,剩下的房子留給部隊﹔房子燒了大家就一起在山裡搭窩棚住。
吃的糧食也先緊著八路軍,老鄉沒得吃了就挖野菜﹔婦女們點燈熬油縫軍服,布料不夠了就拆衣服……
但還是沒擋住村裡出漢奸,“跟偽軍鬼子通風報信,老鄉們都特別恨他”,張成旺說,漢奸被八路軍捉住后,曾有老鄉恨得要求一刀刀活剮,最后還是首長發話,以槍決處置了漢奸。
為八路軍十團團長白乙化遛馬,則是那段時光中較為輕鬆的記憶,“當時正好我在村東邊玩,他看到我就招呼,說給他遛遛馬”。
當時才十多歲的張成旺,痛快應下了這件差使,遛著遛著發現馬的脾性很溫和,一時膽大騎了上去。
然后就被白乙化看到了,“他說,這小子,讓他遛馬呢,怎麼還騎上了?”
“當時就是淘氣嘛”,如今想起那時情景,90歲的他眉開眼笑,“后來我就老老實實給人家遛馬了。”
沙塘溝大捷:激戰整日打退日偽軍
張成旺所講的八路軍團長白乙化,在當地人口中有“小白龍”的綽號,時任晉察冀軍區十團團長,曾率部隊取得沙塘溝大捷,這也是該團從平西到平北的第一仗。
十團戰士周德禮回憶,那是1940年5月29日上午,進犯的偽軍和日軍剛到達沙塘溝附近,白乙化就從偵查員處知悉,並決定反擊。
“他派特務連搶佔了沙塘溝北山控制要點”,周德禮回憶,還有一部分部隊被集結在沙塘溝東側,敵人靠近時便發起沖擊。
期間,周德禮擊中一名日軍並繳獲了一支全新的三八式步槍,他和戰友本想俘虜這名日本士兵,卻不小心用槍托將其敲死。
此戰持續整日,黃昏時敵軍撤退,白乙化也率團向西轉移,沿小路登上了燕羽山后急行軍到了黑峪口。
“八路軍在我們村附近打了很多仗”,張成旺回憶,還有一場白乙化率團進行的戰斗,是在太子溝附近進行,八路軍換上了敵人的衣服成功伏擊,還曾守住村兩頭打鬼子並取得勝利。
最終,緊鄰深山野地的沙塘溝成為了老根據地,“容易藏身啊,地形打仗也有利”,張成旺說,還有一些傷病員也是從這裡轉運,老鄉們接待抗日隊伍不遺余力。
“讓他們(指八路軍)來了就像回家”,張成旺說,那個年頭,老鄉們自個兒不吃,也會把糧食支援給八路軍。
“隻有事實才會真實重現歷史”
如今,張成旺等人的抗戰記憶被引入了沙塘溝村裡的抗戰紀念館,以照片和文物的形式見証著那段斗爭歷史。
紀念館展廳內牆上陳列的是歷史圖片,中間布置的展櫃中,有八路軍游擊隊使用過的子彈,以及繳獲的日軍軍刀等文物,是從村民手中收集而得。
來此紀念館參觀的多為團體,“學校,企業都有”,講解時沙塘溝抗戰紀念館館員汪榮鳳會著重講述自衛反擊戰、日軍燒毀房屋,以及婦女為八路軍縫制衣物等內容。“因為這都是最典型的事實”,她說,也隻有事實才會真實重現歷史。
“村裡的老人走得快,可能今天很硬朗明天就去了”,大庄科鄉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老人們的記憶能夠盡量多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