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院學者:習近平訪美有助消除美對華噪音--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現代院學者:習近平訪美有助消除美對華噪音

孫成昊

2015年08月10日22:38  來源:中國日報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現代院學者:習近平訪美有助消除美對華噪音

  去年以來,美學界、戰略界對華認知出現惡化情況。2014年恰逢“一戰百年”,日本首相安倍在達沃斯論壇上公然拋出“一戰重演論”,將中日關系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關系,暗示東亞局勢容易擦槍走火,中國意欲挑戰戰后國際秩序。

  隨后,國外部分學者將中日或中美關系與一戰前英德關系挂鉤。其論點包括以下三點:其一,中國崛起類似當年德國,崛起國與守成國矛盾難以化解。其二,東亞缺乏約束戰爭的安全機制。其三,中國目前的發展態勢和一戰前德國存在相似性,表現在經濟出現減速、國內壓力導致擴張需求、國內民族主義升溫、軍費開支增加、對國際秩序的不滿增強等。

  美國欲調整對華戰略?

  2015年以來,美國學界、戰略界對華態度並未好轉,形勢甚至更為嚴峻。率先挑動美國學界、戰略界神經的是現任美國哈德森研究所中國戰略中心主任、前蘭德公司分析員、美國國防部長前中國事務顧問白邦瑞。白邦瑞自稱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在2015年年初出版了《百年馬拉鬆——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大國的秘密戰略》一書。題目很唬人,內容更是“惡意滿滿”。

  白邦瑞認為,中國四十多年來一直在實施秘而不宣的“百年馬拉鬆”戰略,希望在2049年即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美國不僅被蒙在鼓裡,還幫助中國發展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白邦瑞最后指出,中國這一戰略是美國在21世紀面臨的最嚴峻國家安全挑戰,美國應該採取競爭性戰略、凝聚國內共識、加強盟友整合等十二點應對措施。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3月在《華爾街日報》喊出所謂“中國崩潰論”。沈大偉今年1月剛剛被外交學院列為美國“知華派”學者第二名,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對華表態都較為溫和。但2011年后,沈撰寫的文章和書籍逐漸透露出其對華認知轉向強硬。此番提出“崩潰論”再次証明他已踏上“轉型”之路。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在4月發布了題為《修訂美國對華大戰略》的特別報告。報告作者為該委員會的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和向來對華不友好的卡內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阿什利·泰利斯。這份報告無非是“中國威脅論”和“遏制中國論”的老調重彈,認為美國將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戰略已經“破產”,中美戰略競爭遠超合作的局面已成“新常態”,美國應採取重振經濟、加強軍事、執行有效網絡政策、完善同盟體系、適當高級別外交接觸等全面措施制衡中國。

  但必須看到的是,美國仍有反對政府調整對華戰略的聲音。今年2月,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前美國國安會官員韓磊與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在《外交事務》上刊文,提出了中美繼續推進合作的“折中方案”,即“中國拋棄‘核心利益’的說法,美國則接受‘新型大國關系’的說法”。

  4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傅泰林、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主任容安瀾等在內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發布了一份受美國國防部委托撰寫的《亞太地區沖突與合作:戰略淨評估》報告,裡面涉及的對華態度就相對客觀。報告提及中美應進行更具長期性、綜合性、戰略性的對話,並對各自擔憂和意圖進行詳盡評估和解釋,保持高度透明性。

  同樣在4月,澳大利亞前總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福中心高級研究員陸克文也發布了整體基調較為積極的研究報告《習近平治下的中美關系,以建設性的現實主義來實現中美共同使命》,批駁了所謂的“中國崩潰論”,提倡“現實”地承認中美間分歧,以建設性的方式妥善解決,加強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的合作,“維護、加強並適當改革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地區和全球秩序”。

  6月,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召開前,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杰弗裡·貝德發表文章《改變對華政策——我們是否在自尋敵人》,批駁其他一些學者鼓吹的調整對華政策建議,認為這麼做隻會毀掉苦心經營的中美關系與亞洲和平。

  噪音為何出現?

  第一,中國外交更為積極進取,美國無法接受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沖擊力。中國建設南海島礁、“一帶一路”、倡導亞投行均被視為改變國際規則、國際秩序,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說引發學者討論。美國出現不適感,一些人焦慮不安,懷疑美國是否對華過於軟弱,是否應採取其他強硬的應對措施,以維護美國的霸主地位。

  第二,美國已經進入大選周期,對華政策成為辯論焦點。主要競選人為吸引眼球、拉動選票,對華言辭強硬,希拉裡、杰布·布什、蘭德·保羅、泰德·科魯茲均言辭強硬、今后網絡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或仍將成為兩國關系的熱點,一定程度上會助長質疑中美關系的聲音。

  第三,美學界、戰略界出現“代際差”。美戰略界對華官員、學者正經歷代際更替,對華有較為深厚感情、經歷改革開放的“老一代”如芮效儉、李侃如、杰弗裡·貝德、容安瀾、傅高義、包道格等,正被“新生代”取代,如亞洲研究局登馬克(近期出任國防部負責東亞事務的部長副助理)、新美國安全中心拉特納、美國進步中心哈特、康奈爾大學白潔曦等。

  其中,兩個人尤為值得關注,即白潔曦和拉特納。白潔曦師從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淑麗,謝淑麗曾在希拉裡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期間擔任她的中國問題政策顧問。白潔曦的Powerful Patriots: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一書也在學界反響極佳。拉特納則剛剛離開新美國安全中心,成為美國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倘若希拉裡成功問鼎白宮,這兩人將有望一展宏圖。這些“新生代”普遍為國際關系科班出身,擅長理論,缺乏對中國歷史社會的感情認知,其成長背景為中美實力差距縮小,對華態度較為強硬。因此,長期看,如果新一代主導美戰略界,美國對華戰略調整並非不可能。

  習主席訪美有助消除噪音

  目前中美關系氛圍相比去年略顯糟糕,似乎離“十字路口”越來越近,但不應夸大兩國關系的競爭面和消極面。中美關系並未處於“攤牌”時刻,應清醒認識兩國關系的現狀,防止中美關系進入“漂流”狀態。在噪音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習近平主席訪美無疑將成為穩定中美關系至關重要的一次訪問。

  同時,奧巴馬在任期最后時刻必定尋求在中美關系方面留下歷史遺產。增信釋疑,挖掘、拓展合作領域仍將成為重中之重。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兩國應夯實已取得的共識,或發表聯合聲明,推動巴黎氣候峰會取得成果﹔在網絡問題上應尋求打開局面,嘗試恢復對話,在准則制定方面爭取達成一定共識等。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孫成昊 編輯:嚴玉潔)

(責編: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