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體制與二十一世紀亞太和平

2015年08月05日15:2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雅爾塔體制與二十一世紀亞太和平

  雅爾塔體制與二十一世紀亞太和平

  ——寫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

  大量事實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始,日本背離其向世界尤其是向亞洲人民所做的“非戰”承諾已越來越遠。目前美國對日本綏靖的底線尚未出冷戰框架,但已開始觸動遠東雅爾塔和平體制的底線。歷史經驗告訴美國,如果要想維護亞太和平,離開與中國和俄國的合作是不行的。

雅爾塔體制與二十一世紀亞太和平

雅爾塔會議上的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 資料圖片

雅爾塔體制與二十一世紀亞太和平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會議召開 資料圖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是總結回顧歷史、規劃展望未來的重要時刻,中國和聯合國及有關國家都將舉辦相關紀念活動。此舉表明中國堅定維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捍衛世界和平的決心。世界和平不是飄浮在空中且隨時可變的海市蜃樓,而是有長期法律效力的國際制度及其法權體系作保証。理解戰后雅爾塔體制,對於認識今年9月在我國舉行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閱兵活動之於維護21世紀亞太和平的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雅爾塔體制”的由來

  所謂雅爾塔體制是指二戰后期,美、英、蘇、中等國對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及維護戰后和平,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形成的一系列協議和諒解,以及由此確立的旨在遏制德、日軍國主義復活並以此為邏輯起點的戰后國際和平秩序和法權體系。

  二戰結束后,雅爾塔體系有了相當的調整,但總體說來,其旨在遏制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制度根基及由此形成的地緣政治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蘇聯解體之后,雅爾塔體系在歐洲確實是解體了,其標志是在雅爾塔體系中被分離的東西德統一,蘇聯波羅的海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及原屬於蘇聯地緣政治勢力范圍的東歐轉入西方陣營。俄羅斯失去蘇聯時期在歐洲地區的地緣利益,同時也失去對東歐的“保護”責任。但是,在遠東地區,我們卻不能說雅爾塔體制解體,因為構成雅爾塔體系的制度要素和大國保障遠東和平的法律責任沒有變:俄羅斯仍然繼承著雅爾塔體制賦予蘇聯的佔領日本北方四島的權力﹔美國仍然佔領著沖繩島﹔中國在雅爾塔體制中被恢復並確認的對台灣主權的法律地位沒有改變。反之,如果我們假設這種由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實際行使的針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遠東雅爾塔權力結構已經解體,那麼,目前的亞太和平就會失去法理基礎﹔俄國佔領北方四島、美國在沖繩島駐軍就失去法理基礎﹔中國對台灣主權的法理地位就會發生動搖。

  不能將冷戰體系

  與雅爾塔體制混為一體

  二戰結束初期,英、美、蘇三大國在行使雅爾塔權力和戰后利益分配上產生矛盾並由此很快導致冷戰。雙方與各自的盟友簽訂一個又一個條約並成立互相對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於是,在這些條約及保障這些條約的組織基礎之上形成冷戰體系。接踵而至的是世界政治中剛剛形成的表現為大國合作精神的雅爾塔體系,被蒙上表現為大國尖銳對立的“冷戰”色彩:本來在雅爾塔體系中已解決的德國分治、中國的台灣主權及日本戰后地位等議題,都在冷戰體系中出了“問題”。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峰時,以往的敵人成了朋友,而以往的朋友成了敵人,這使人們將大國合作打敗法西斯后的法律成果即雅爾塔體系擱置一邊,而隻記住了冷戰體系。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東歐局勢劇變,東西德國統一,“華沙條約組織”解體,這時有些學者便認為,這表明“東西方正式宣告冷戰結束,特別是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以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為基本特征的國際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雅爾塔體系已完全瓦解”。筆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這裡需要問的是,作為冷戰最重要的組織工具,在“北約”沒有與“華約”對等自行解體,反而進一步強化的條件下,怎能說“東西方正式宣告冷戰結束”?在東歐劇變而遠東雅爾塔格局基本未變的條件下,怎能說已為世界提供近50年和平保障的“雅爾塔體系已完全瓦解”?

  事實上,冷戰與雅爾塔體系是兩個內容上完全不同而在時間上又緊密重疊的事物。就產生時間而言,雅爾塔體系產生在先——其目標是制約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主義復活,冷戰體系在后——蘇美各自的目標則是爭奪世界霸權﹔就結束時間而言,以德國統一為標志的雅爾塔體系局部解體在先,范圍隻局限於歐洲﹔以蘇美爭霸為標志的冷戰結束在后。現實告訴我們,世界范圍內的冷戰不僅沒有結束反而有所強化,冷戰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需要說明的是,美蘇冷戰,在歷史上並不是特例。實際上,19世紀初拿破侖失敗后維也納體系建立不久,就出現過從1815年到1907年的英俄間的從西歐、經克裡米亞半島,再到中亞阿富汗的近百年的冷戰。此間,除1853—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外,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像樣的國際性戰爭。鑒於德國崛起,1907年英俄間冷戰通過《英俄協定》而暫停。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出現以制約戰敗國為目標的凡爾賽體系,與此同時,俄國出現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隨著蘇聯的出現及崛起,西方與蘇聯之間再次出現冷戰。為了消滅蘇聯工農政權,英國、法國、意大利乃至美國不惜以犧牲凡爾賽體系為代價,慫恿德國再次武裝——這其實是19世紀英俄冷戰的繼續。結果在距上次世界大戰結束僅21年即1939年,便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與維也納體系未穩便出現英國與俄國的冷戰、凡爾賽體系未穩便發生西方與蘇聯的冷戰情況類似,雅爾塔體系建立並且尚未穩定,美國與蘇聯之間便開始了冷戰。從1946年3月5日丘吉爾以“和平砥柱”為題的富爾敦演說,到蘇聯戈爾巴喬夫上台,冷戰時間持續長達近50年。美蘇冷戰,盡管規模巨大,但大體沒有突破雅爾塔體系確定的框架。有趣的是,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爾為了推動對蘇冷戰,曾無知地“要求國會通過決議,不承認過去與外國政府達成的秘密協定(指雅爾塔協定)”。結果遭到英國和西德的反對,迫使美國政府在2月6日政府和國會公布的決議案中“並未譴責雅爾塔協定本身”,即使這樣,該決議案也未能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他試圖結束冷戰:首先宣布從阿富汗撤軍(1986年),接著,在西方不同意對等解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條件下,率先單方面解散“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與此同時,戈爾巴喬夫將冷戰體系與雅爾塔體系混為一體,在主動結束冷戰的同時,也率先放棄雅爾塔體系賦予蘇聯的權利和義務:同意東西德統一(1990年)﹔從德國、東歐、蒙古等國撤回駐軍﹔1991年4月,戈爾巴喬夫訪日,簽署《日蘇聯合聲明》,以至在日本北方四島問題上“互有妥協”﹔同年8月至9月,蘇聯政府默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

  宛三個蘇聯波羅的海加盟共和國獨立。正是戈爾巴喬夫放棄蘇聯享有的雅爾塔歐洲權利及其相應的義務,才有雅爾塔體系中的歐洲格局的動搖乃至最終解體。另一方面,1999年北約通過科索沃戰爭的勝利將西方力量插入俄國傳統勢力范圍即巴爾干半島,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同年加入北約,這一系列歷史事件的出現標志著雅爾塔體系中的歐洲格局正式結束。令戈爾巴喬夫意想不到的是,雅爾塔歐洲格局結束了,可他最想結束的冷戰不僅沒有結束,反而以極不對稱的形式再現於蘇聯解體后的世界政治之中。

  123下一頁 123下一頁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