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學習經典】

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15年07月23日15:16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學習經典】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三十五)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文|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引用到了一系列古語,他說: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3月1日,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黃敬文 攝

  (一)敬業的理想化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幾乎是中華民族描述敬業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在文中,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表述:“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盡心盡力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在劉備去世后又嘔心瀝血輔佐其子劉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於政治、軍事、文學、技術發明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在文化流傳過程中,他被人們標榜為智謀出眾與忠誠敬業的歷史表率。

  所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狀態,就是一種敬業精神的極致體現。“鞠躬”,是恭敬謹慎,“盡瘁”,是竭盡心力,“已”,是停止。為一項事業、兢兢業業,為一種理想、夙夜在公,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

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沈莉(書)

  在歷史上,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狀態而敬業一生的人物有很多。許多王朝裡的股肱之臣,都是為國為民至死方休,他們奉行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把畢生心血和才華都奉獻給天下﹔而帝王肩負家國興衰,亦不乏有勤勉終生者,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他的自我要求就是“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獵,終朝理政,在位十三年,未出京城一步,朝乾夕惕,堅持勤政。

  在當代社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榜樣也不少見。比如,焦裕祿,任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強忍肝癌病痛艱苦奮斗,被譽為“人民的好公仆”、“共和國的脊梁”,將工作熱情奉獻到了生命的最后。再如,曾任阿裡地委書記的孔繁森,把職業生涯貢獻在西藏阿裡地區,遠離家鄉,建設雪域,最后殉職於青藏高原的藍天蒼茫下。這樣的人生,正如他所寫的一句自勉之語所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洒高原。”

  (二)敬業的生活化

  歷史王朝裡的千古人物,以及當代社會中的英雄模范,他們將敬業精神發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程度,然而對於日常生活、對於普通民眾來講,我們大都很難做一個英雄,我們可能也不想做一個偉人,那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否就與我們完全不相干?

  當然不是,敬業的精神與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關。也許“敬業”這個概念的客觀要求裡,並不強求一個人必須殫精竭慮、必須報效終身,但是如果一個人在主觀感情上、在本心意願裡,就是真誠愛其崗、熱忱敬其業,那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種聽起來顯得沉重的標准,而會成為人對於工作自然而然的狀態。

  能自然而然為工作盡心盡力、無止無休,就是一個人對待工作,已經把“職業”的為稻粱謀、謀生飯碗,上升為“事業”的理想認同、奮斗終生,已經由被“職業”准則約束自己,轉化為用“事業”理想奮發自我。從而,就能把人生點滴過程都集合為最大程度的合力貢獻給工作目標——醒著夢著,都為之牽挂籌謀,八小時以內、八小時以外,都為之努力奮斗。隻有把工作看待為虔誠的事業,才能把別人看來是極度的敬業狀態,化作自己自然而然的人生常態。

  這樣,不僅會自然而然地奮勉,而且還能是樂在其中地勤奮。人之所以會形成堅定而忠誠的事業理想,是因為對之懷有充分的熱愛與認同﹔既然是充分熱愛和認同著某項事業,自然就能樂意為之、以此為樂,這樣的“愛崗敬業”,就不再是工作手冊上一句虛弱無力的員工准則,而成為了工作者發自內心的熱情與激情。

  這就是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參閱“學習經典”系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專題),樂趣是最大的推動力﹔也是孔子說的“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樂趣能讓人超越過程中的憂苦﹔也是孔子形容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以及“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樂趣能讓人身定心安、不懼眼前得失,能讓人“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

  所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境界,距離我們每個人都並不遙遠。如果我們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就能樂在其中地堅持,就能自覺終身地投入,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著不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職位中感染出無限的力量。

  這樣看來:

  “死而后已”,不是一種令人生懼的沉重,而可以是一種投入其中的自覺樂趣﹔

  “鞠躬盡瘁”,不是一種望而生畏的負擔,而可以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奮斗引力。

  敬業,其實也是一種人生道德,是對社會工作的完成質量、發展情況負責,更是對自己生命是潦草還是認真、是樂趣還是蒼白負責。

  作者介紹:

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曹雅欣,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子曰師說”微信號、“學習經典”微信號創始人。

  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演說者。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代表作有《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圖書。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分別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並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國藝演說”是曹雅欣首創的一種講與演並重的、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文化傳播方式。在“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琴歌藝術音樂會中,擔任每場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書畫作者介紹

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沈莉,女,1955年3月出生,漢族,時署沈力。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本科和書法研究生主要課程班。現任北京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書法學校校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婦女部副部長、青少部委員,朝陽區書法家協會主席,金帆書畫院朝陽分院副院長。

習近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責編:潘旭海、袁勃)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