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向東流--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一江清水向東流

劉漢俊

2015年07月16日20:13  來源:《求是》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一江清水向東流

  走出山道,沿著西小江的河岸前行。上任以來,他扶持農桑,興修水利,革除苛政,輕徭薄賦,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他微服私訪,體察民瘼,公正廉潔,贏得了百姓的信任。今天奉調離任,他真有點兒舍不得離開這塊土地了。

  轉過山谷,忽見對面走來五六位老農,龍眉皓發,各捧一百文錢,行至跟前,雙手置頂,俯身懇求道:“我乃山裡野民,不懂官場,往日當官的時常來鄉下擾民,雞犬不寧,夜不得安。您上任之后,百姓安居樂業,見不到貪官惡吏,狗也不叫了。活到這把年紀能遇到您這樣的好官,三生有幸啊!萬望您收下這一點點心意!”老人們流著淚,跪下了。

  “啊,我何德何能,得如此褒獎,有勞各位父老了!”躬謝再三,卻之不恭,他隻好從他們手裡各取了一文。

  揖別老農,行至江邊,他將錢一枚枚拋入水中。頓見江水清澈起來,一路東去。

  從此,老百姓稱這條江為“錢清江”,稱他為“一錢太守”,后世在江邊立“一錢亭”或曰“錢清亭”以記之,建“太守祠”以祭之。

  他,就是東漢末年的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一位因熟讀經書而被舉孝廉,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卻一生“清約省素,家無貨積”的賢臣劉寵。

  中國古代官場確有濁水橫流之怪相,但官場修身文化的長河依然源遠流長,碧波蕩漾。

  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憂國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寧願沉江以明志,不願“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留下千古一嘆。司馬遷在《史記》中贊屈原:“其志潔,其行廉”﹔東漢廬江太守羊續把來客送的魚懸挂風干,警示送禮者,“懸魚”以明志,故有“懸魚太守”之美名﹔東漢名臣楊震面對故交趁夜色送來黃金十斤和“暮夜無知”的耳語,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自律,留下“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故事﹔三國東吳郁林太守陸績任期屆滿,兩手空空返鄉,為防止風大浪急行船不穩,不得不以重石壓艙,留下“廉石”的美譽﹔明朝巡撫於謙“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抄家的官員發現於宅竟“家無余財”,他的明志詩“要留清白在人間”被吟誦至今﹔清朝總督、兵部尚書於成龍整頓吏治一身正氣,狠剎賄賂之風,他清廉儉朴,死后財物僅有“一襲綈袍,幾罐鹽豉”,百姓聞訊“罷市聚哭,家家繪像奠祭”,康熙皇帝稱他為“清官第一”﹔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忠肝義膽,清貧一生,廉潔一世。他寫對聯曰:“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表達了高潔的人生觀。

  修身律己,務實清廉,古代清官廉吏的高德義行不勝枚舉,他們是官場文化泥沙俱下中的一脈清流,是傳統文化中綿綿不絕的浩蕩長波。

  共產黨人有著遠比封建官吏高潔的思想境界,是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熾熱情懷與人生追求、嚴明紀律與修身文化合而為一的先進分子。“三嚴三實”,修身、用權、律己,改造主觀世界的標准當更嚴﹔謀事、創業、做人,改造客觀世界的效果要更實。鑒古知今,“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三省吾身”,堅守心靈的高貴與純淨。這既是養德之所在,更是黨性之必須,是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

  當官為政者,心裡當永遠流淌一條“錢清江”!

(責編: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